廖奉基
廖奉基(1894年—1957年5月1日),女,广东番禺人,教育家。自幼在澳门居住。就读于子褒学堂[1],后转学广州岭南学校,毕业后留学英国,后获美国边麻大学硕士学位。1925年在广州创办粤华中学,任校长,1927年粤华中学迁到澳门,致力于澳门教育事业。抗战时期领导学生敎工参加救济工作,推动澳门妇女抗日救亡运动。1957年5月1日在柯高马路遇车祸不幸丧身。[2]
生平
廖奉基,广东番禺人,家族世居广州。她生长在一个著名的基督教家庭,其父廖德山是医生,和孙中山是同学兼革命战友,曾任其时的大元帅府顾问,1890年与教友共同创立培正书院(培正中学前身),任副校长。廖奉基在廖德山的十个子女中排行第三,1925年在广州与谭绮文一同创办粤华中学,其后迁校澳门,是澳门著名教育家。
到了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澳门形如孤岛,粮食不足,人口流失,学生数目亦大减,学校因缺经费,纷纷关闭,日寇迫害和谋杀坚持办好中文学校的教育家。为减轻家长负担,便减收学费,及容许分期缴交,尽力为学生解决学籍问题。由于时局变化,1942年廖把她创办了18年的粤华中学交给天主教鲍思高慈幼会接办。[3][4][5]
转交粤华一事后,廖奉基仍任粤华中学校董。战后,廖返澳门继续教育事业,历任协和学校、蔡高中学、濠江中学等校教职,课馀犹设夜校,为业馀青年补习英文,深受学生爱戴。
1957年5月1日下午,她于课后到市场买菜,回家路上,不幸在柯高马路近连胜马路口的行人道旁,被汽车撞倒,被送山顶医院急救,临终留下一语:“我叫廖奉基,以前的粤华校长。”半小时后逝世,终年62岁。廖校长的死讯轰动一时,各界吊唁者众,次日下午七时大殓,5月3日亲临执绋者二千馀人。灵柩先后在粤华中学校门、她的居址柯高马路25号及遇难地点停下致哀。5月4日安葬珠海前山牛头角墓地。各界追悼大会在5月26日上午于清平戏院举行,并出版特刊,以志哀思。[6]
参考资料
- ^ 《教育大辞典》(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页561。《澳门编年史》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页2376-2377。
- ^ 罗元旭《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12年)页237。
- ^ 邓开颂《澳门历史1840-1949》(澳门历史学会出版1995 )页413。
- ^ 《1940年代的澳门教育》载,当年粤华学费高中13元,初中11元,小学五六年级8元,一至四年级6元。以港币为本位,上学期未能完成学业者,可于新学期按级插班或借读,但必须考试及格,学籍则由校方解决。页20。
- ^ 2016年出版的郑振伟《1940年代的澳门教育》在“粤华中学”标目下这样叙述廖奉基转让学校的事:“报导指当中关涉理智、感情和物质三大条件,但内情则不详。”刘羡冰在序文中肯定为“这正是实事求是的好态度。”(页2)
- ^ 见<廖故校长奉基之丧简述>及“濠江客”的剪报。1957年。日期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