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底本学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底本学说(英语:Documentary hypothesis,縮寫為 DH),又称文献假说,是对于《希伯来圣经》(即基督教《旧约圣经》)内容来源的一种解释。1876年由德国圣经学者尤利乌斯·威尔豪森提出,又被称为威尔豪森假设(Wellhausen hypothesis)。

这个理论认为《摩西五经》,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中的内容,是来自于不同来源文件的组合而成,而不是由一位作者独立创作。它对《旧约圣经》的不同段落间的内容冲突做出了合理解释,也能够据此来了解圣经文献的形成过程与历史,因此被认为是现代圣经学的基石之一。

底本分类

圣经诠释学者分析旧约圣经的内容,认为它们是由不同年代、不同来源的文件,随著历史演进,慢慢被编辑而成。学者根据他们文句的风格不同,将其分析出五个来源:

  1. 耶和华文献(The Jahwist),简称J典、或耶典,因文集均称呼上帝为耶和华而得名。约成书于公元前950年前后。
  2. 伊罗兴文献(The Elohist),简称E典、或伊典,此文献称呼上帝为伊罗兴。约成书于公元前721年前后。
  3. 申命记文献(The Deuteronomist),简称D典、或申典。约成书于公元前650年前后。
  4. 祭司文献(Priestly Book),简称P典、或祭司典。约成书于公元前538年前后。
  5. 妥拉编辑者(Torah redactors),约成书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其中,以耶和华文献伊罗兴文献最早出现,后来又加入申命记文献,被编辑成《摩西五经》。之后,又加入祭司文献,最终则是妥拉编辑者,最终形成今天所见的旧约圣经。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