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小港渔港 (台东县)

坐标23°09′29.3″N 121°24′13.3″E / 23.158139°N 121.403694°E / 23.158139; 121.40369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港渔港
Xiaogun Fishing Port
小港渔港
地图
点击地图以全屏查看
位置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位置台东县成功镇
坐标23°09′29.3″N 121°24′13.3″E / 23.158139°N 121.403694°E / 23.158139; 121.403694
细节
启用1983年(民国72年)
运营者新港区渔会
拥有者台东县政府
类型第二类渔港
统计
靠港船只70

小港渔港,又称成广澳渔港或是广澳渔港,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成功镇渔港。小港渔港目前归类在行政院农委会渔业署所划分的第二类渔港中,目前设籍渔船数约70艘,由新港区渔会进行管理。

沿革

小港渔港尚未兴建前,该地最早称为“蟳广澳”,其名由来为小港渔港尚未兴建时,该地为一座椭圆珊瑚礁的天然港湾形状如像螃蟹的左右两支箝子相接围成的海湾而得名。也由于当时“蟳广澳”优良的港湾地形,因此该地甚早即有船舶停靠以及文化交流

相传中国大陆明朝末年时期,蟳广澳滩地便有汉人来此经商。汉族商人带来了各种民生物资,使得居住于当地的原住民族与汉人的文化交流甚早,进而改变了当地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

清朝时期,清兵曾驻在此地。并且,驻在此地的清兵都来自于中国大陆的广东地区而将“蟳广澳”改称为“成广澳”

台湾自马关条约后割让给日本,1937年(昭和12年)驻扎于此地的日本人将“成广澳”改名为“小凑”

1945年(民国34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原日本人所称的“小凑”再改称为“小港”,并以此名称沿用至今。

1983年(民国72年),台湾省政府为纾解成功渔港拥挤情况,以及顺应当地民众要求,开始建设目前的小港渔港,当时以渔筏专用港作为小港渔港的建设目标,并配合地方发展辟建沿海小型渔船系泊设施[1]

自1983年至1987年(民国72年至民国76年)为止,台湾省政府先后拨款新台币8,300馀万元作为小港渔港的兴建费用。

设施

小港渔港自民国1983 年后未再有改建工程,因此目前有防波堤564公尺、内防波堤兼码头238.45公尺、码头485公尺、泊地2.83+公顷坐落在成广溪下游出海口处、修船斜道一座及其他陆上公共设施等多项设施,目前设籍渔船数约1艘。

文化遗址

广恒发商号和温家古厝
广恒发商号
成广澳文化地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台东县成功镇
坐标23.159333°N 121.401611°E
建成时间 大日本帝国 大正5年(1916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2004/12/16
官方名称广恒发商号和温家古厝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建筑物类
详细登录资料
  • “成广澳文化地景”

“成广澳文化地景”为“广恒发商号”遗址。“广恒发商号”曾是台湾花东海岸线上最大的杂货商铺,该商铺最早是由屏东县内埔乡客家人温泰坤于1894年(清朝光绪20年)来到了成广澳创立商号并以贩卖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2]

“广恒发商号”建筑样式为巴洛克式的三拱式牌楼以及砖拱骑楼式的“亭仔脚”,建筑物全体均以石材建造。[2]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温家后代搬离该处,“广恒发商号”因而荒废。1996年(民国85年)省道台11线花东滨海公路进行拓宽工程,“广恒发商号”建筑的北侧牌楼遭到拆毁。遗留的断垣残壁如今已由台东县政府改为“成广澳文化地景”的遗址公园。[2]

在成功镇从三仙台=石雨伞之间在史前时代就已有人居住,时期是新石器时期晚期。该遗址是小马文化,旁边稍远处有麒麟文化。1980年代,成功镇的居民在整地时发掘到不少的遗骸、玉珠饰和石器,向镇公所报告,镇公所向县政府呈报后,请中央派遣考古队确认。经考古队确认后,证实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这两处遗址的交界处在小港的小丘上。

周遭景点

资料来源

  1. ^ 台灣漁業聯合網 小港漁港.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3). 
  2. ^ 2.0 2.1 2.2 臺東縣政府 台東觀光網 成廣澳文化地景(廣恆發遺跡). [2015-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