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变 (小说)
《家变》是台湾作家王文兴的长篇小说,1972年于《中外文学》月刊连载,隔年正式结集出版,是台湾文学史上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品。
故事梗概
本作以“父子冲突”为主题,藉“父亲离家出走”的情节铺陈家庭伦理的钜变,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颠覆与反思。
小说叙述范晔的父亲范闽贤因不堪儿子的虐待而离家,范晔因此开启寻父的历程。故事情节以两条年代不同的平行线推进,其一是范晔寻父的经过,其二是范晔的成长经历。范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父亲的缺点,进而感到不满;但是在夜深人静时,他又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并自认仍爱著父亲。小说后半因为范晔对父亲的不满逐渐累积,最终竟将父亲逐出家门。小说结束时,范晔因为父亲迟迟没有回家而逐渐淡忘寻父的念头。
主要人物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范晔及其父亲范闽贤。根据故事设定,范氏家世不凡,范晔的祖父与叔祖皆曾任清廷官员,父亲也曾留学法国。
范氏家族早年从福州迁居厦门,之后范晔、双亲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渡海前往台湾。父亲谋职不顺,全家生活境况极差。某日,父亲偶遇当年在中国大陆结交的好友陈伯启。陈氏正在寻觅人手帮忙他在台湾的事业,范晔原想借此机会改变贫穷的窘境,不料陈伯启突患心脏病逝世,范闽贤也因此失去翻身的机会。
父权意识加上两代人的生活习惯及消费观念不同让范家的处境每况愈下,父亲离家,范晔掌握经济大权后,与母亲的生活才有逐渐好转的迹象。
创作特色
《家变》的最大成就在于对主题的呈现以及对语言的创造及更新。陈芳明在《台湾新文学史》中指出,本作中文字的变形映照出角色的心理冲突与精神折磨,亦即,作者以文字变形分享小说中的情绪和氛围。[1]:395-396
王文兴在《家变》中对于文字的使用引起多方讨论,张汉良在〈浅谈“家变”的文字〉中曾提到:“作者对文字的应用非常巧妙,第一是赋予文字生命,第二是重新演绎象形文字,第三是创造许多字词。”[2]:122-141这一点说明王文兴在《家变》中非常重视文字的使用,有些初版时被改掉的字,甚至于再版时改回和原稿相同。[3]:79
王文兴在小说中重新赋予文字意义,甚至创造新的字形。在赋予文字意义方面,挑选适当的文字替换,让字词更贴近他想要带出的意义。也透过象形字的使用,重新强调文字的意象。例如本书的第二部中,作者以“四周都很黑暗”描述范晔寻父返家时的境况,“暗”原指闭门的意思,也可指幽暗。选用“暗”是为了以旧有的字义说明周遭环境。另外,“暗”的名词用法也暗指了范家的严厉。[2]:126
造字方面,王文兴将文字拆解,重新取用不同的部首相结合,表达声音及画面。意象的大量运用,细细刻划出整段故事的情感。[2]:122-141王文兴也以适时的留白、标点符号、字体加粗等,模拟语气变化与停顿。[4]:102-111他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写作,是为了延长读者的阅读时间。[3]:81-86
除语言外,在《家变》问世的1970年代,小说中父子冲突和家庭秩序崩溃的题材饱受争议。当时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描写的是主人翁范晔“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叛徒”。[5]
版本
《家变》首次发表于台大外文系发行之《中外文学》月刊第1卷第1期(1972年),并于1973年由环宇出版社出版。
1978年改由洪范书店再次出版《家变》,并在2009年由作者重新校订,出版《家变(精装新版)》。
本书曾于1995年推出英译版 Family Catastroph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1999年推出法译版 Processus familial (Paris: Actes S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