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施·卡普尔
爵士 安尼施·卡普尔 CBE RA | |
---|---|
出生 | 安尼施·米哈伊尔·卡普尔 Anish Mikhail Kapoor 1954年3月12日[1] 印度孟买州孟买 |
国籍 | 印度 英国 |
教育程度 | 杜恩公学 切尔西美术学院 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
知名于 | 雕塑 |
知名作品 | 云门 天空之镜 阿塞洛米塔尔轨道塔 蒂斯谷巨人 |
配偶 |
|
亲属 | 伊兰·卡普尔(兄弟) |
奖项 | 透纳奖 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创世奖 |
网站 | anishkapoor |
安尼什·米哈伊尔·卡普尔爵士(英语:Sir Anish Mikhail Kapoor、1954年3月12日—),是一位英国-印度[2]雕塑家,专攻装置艺术和概念艺术。[3]卡普尔出生于孟买,曾就读于印度精英男子寄宿学校杜恩公学,后来移居英国,在切尔西美术学院和后来的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接受艺术训练。
他著名的公共雕塑包括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天空之镜》;以及作为伦敦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奥林匹克公园永久艺术品的阿塞洛米塔尔轨道塔[4],2015年新设计的英国护照的英国文化标志部分中则出现卡普尔的形象[5] 。2016年,他被宣布为列侬小野和平奖得主。[6]
卡普尔在其艺术领域荣获多项荣誉和奖项,被视为最当代影响力最钜的雕塑家之一,除获1990年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两千奖、1991年的透纳奖、泰特现代艺术馆涡轮大厅委员会奖、2012年印度政府授予的莲花装勋章之外[7],以及因对视觉艺术的贡献而荣获2013年女王寿辰荣誉爵士称号。2014年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8][9]。此外,他因在当代艺术的贡献而在2017年获得创世奖。[10][11][12][13][14]
早期生活与教育
卡普尔生于印度孟买,他的母亲是伊拉克犹太人[15],父亲则是旁遮普印度教徒。他的外祖父曾在浦那犹太会堂担任领唱。当时,孟买犹太社区以巴格达犹太人为大多数[16]。他的父亲是一名水文地理学学家和应用物理学家,曾在印度海军服役[17]。其兄弟则为现任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教授伊兰·卡普尔。[18]
卡普尔曾在台拉登的杜恩公学接受教育[19]。1971年,他与其中一位兄弟移居以色列,最初居住在基布兹学习电机工程学[20][16][21],但在数学方面遇到困难,导致其在六个月后退出课程[22]。1973年,他决定追求艺术之路。并前往英国切尔西美术学院(后来的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接受艺术训练。在那里,他受到保罗·尼古的启发,这位艺术家为他的创作提供重要的指引。[23]
卡普尔于1979年成为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的教职员工,并于1982年成为沃克美术馆的驻村艺术家。自1980年代初以来,他一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
职业生涯
安尼什·米哈伊尔·卡普尔以在1980年代使用简单材料,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石、颜料和石膏创作的几何或生物形态雕塑而闻名[24]。这些早期雕塑通常是简单的弯曲形式,色彩单一、鲜艳,使用粉末颜料来定义和渗透形态。他曾这样描述这些雕塑:“在制作颜料作品时,我想到它们都是互相形成的。因此,我决定给它们一个通用的标题,《千个名字》,意味著“无穷”,千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粉末作品坐在地板上或从墙上突出。地板上的粉末定义了地板的表面,物体似乎部分浸没其中,就像冰山一样。这似乎符合某种部分存在的想法......”。这些雕塑于1978年伦敦海沃德美术馆的新雕塑展览中首次展出。[25]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卡普尔因其对物质和非物质的深入探索而受到赞誉,特别是在独立的雕塑作品和装置中唤起虚无感。他的许多雕塑似乎在远处消失,深入地面或扭曲周围的空间。1987年,他开始使用石头进行创作。他后来的石造作品由实心的采石制成[26],其中许多具有雕刻的开口和空腔,通常在影射和玩弄二元性(土地-天空、物质-精神、光明-黑暗、可见-不可见、有意识-无意识、男性-女性、身体-心灵)方面。卡普尔对其表示:“最终,我谈论的是我自己。并思考制造无物,我视之为虚空。但那其实是某物,即使它实际上是无物。”[27]
自1995年以来,他开始采用高度反射的抛光不锈钢表面。这些作品如同镜子一般,反映或扭曲观众和周围环境。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卡普尔的雕塑进入了对形式和空间更具野心的领域。他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包括《塔拉坦塔拉》(Taratantara、1999年)[28],一个35公尺的作品,安装在英格兰盖茨黑德的波罗的海面粉厂,该工厂后来改建为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以及《马西亚斯》(2002年),一个由三个钢环组成的大型作品,由一个单一的聚氯乙烯薄膜跨度连接,横跨了泰特现代艺术馆3,400平方英尺(320平方米)的涡轮大厅。卡普尔的《石中之眼》(挪威语:Øye i stein)则永久放置在挪威北部勒丁恩的峡湾岸边,作为国际项目诺德兰艺术景观展示的一部分。在2000年,卡普尔的作品《抛物线水域》(Parabolic Waters)由快速旋转的彩色水槽组成,展出在伦敦千禧巨蛋外。
红蜡的使用也是其作品主要媒材的一部分,并唤起人们对于肉体、血液和变形的意象。[29]在2007年,他展出了《自生者》(Svayambh、梵语翻译为“自我生成”),一个1.5公尺高的红色蜡块沿著机械驱动轨道在南特美术馆河口双年展展出,这件作品随后曾在慕尼黑、皇家艺术学院展出。卡普尔的一些作品模糊了建筑和艺术之间的界线[30] 。2008年,卡普尔为古根汉基金会在柏林和纽约创作了《记忆》,这是他采用耐候钢的第一件作品,其配方能够生成一层防护性的铁锈涂层。这件作品重24吨,由156个零件组成,让人联想到里查·塞拉巨大、生锈的钢作品,使观众进入感知上令人困惑的室内空间。[31]
2009年,卡普尔成为布莱顿艺术节的首位客座艺术总监。在艺术节期间,他安装了四座雕塑:位于英皇阁花园的《天空之镜》、查特里的《C-Curve》及《Blood Relations》(与作家萨尔曼·鲁西迪合作);以及位于Fabrica画廊的《千个名字》。此外,他还创作了一个大型的特定场地作品,名为《让·达克的肢解》,以及一个基于表演的装置作品:《Imagined Monochrome》。[32]由于公众反应过于热烈,警方不得不重新将交通绕过《C-Curve》并实施人群控制。同年9月,卡普尔成为皇家艺术学院首位举办个展的现役艺术家。该展览不仅回顾了他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还包括一些新作品。其中包括《Non-Object》系列的镜面作品、以前未曾展出的水泥雕塑,以及《从角落射击》(Shooting into the Corner、一门将蜡弹射入画廊角落的大炮)[33]。此前在2009年1月,这些作品在维也纳的MAK展出,展品具有戏剧性的存在感和联想,同时延续了卡普尔对自制对象的兴趣,因为蜡在画廊的墙壁和地板上堆积,作品慢慢地流露出其形态。
2011年初,《利维坦》(Leviathan)成为巴黎大皇宫的年度纪念碑装置作品。卡普尔将这件作品描述为:“单一的物体,单一的形式,单一的颜色...我的抱负是在大皇宫的中殿中创造一个对高度和明亮度作出反应的空间。参观者将被邀请走进作品内,沉浸于色彩中,我希望这将是一种沉思和诗意的体验。”卡普尔在米兰蒸汽工厂展出了《肮脏的角落》(Dirty Corner)。这件作品完全占据了该场地的“大教堂”空间,由一个巨大长60公尺,高8公尺的钢铁结构组成,参观者可以进入其中。在内部逐渐失去对空间的感知,因为光线变得越来越暗,直到没有光亮,迫使人们使用其他感官引导他们穿越空间。隧道的入口呈高脚杯形,内外表面呈圆形,与地面接触最小。在展览过程中,这件作品逐渐被一台大型机械装置覆盖约160立方米的土壤,形成一座尖锐的泥土山,而隧道似乎穿越其中。[34]
2016年,他在墨西哥城墨西哥当代艺术大学馆的艺术展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来自凯瑟琳·兰佩特、塞西莉亚·德尔加多和墨西哥作家帕布罗·索莱尔·弗罗斯特的文学贡献。[35]
卡普尔在2018年对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提起诉讼。这个枪支游说组织在未经雕塑家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了《云门》的影像,最终该诉讼在庭外和解。卡普尔报告称,和解协议包括将他的作品从NRA的影片中删除,并表示“他们现在已经遵从了我们的要求,将我雕塑《云门》的未经授权影像从他们可憎的影片中删除,该视频旨在在美国社会中宣扬恐惧、敌意和分裂”。[36][37]
公共艺术
卡普尔早期的公共委托作品包括日本多摩川艺术线计划的铸铁《山》[38],以及安装在多伦多西姆科广场的一件1995年无题作品,形似山峰。在2001年,他创作了一个大型的镜面作品《天空之镜》,安装在诺丁汉剧院外的一个场地上,可以反映天空和周围环境。自2006年以来,110吨的不锈钢雕塑,《云门》永久安装在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观众可以穿过雕塑,并仰望上方的肚脐“翁法洛斯”。[39]
2006年秋天,第二个高达10米的《天空之镜》被安装在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这件作品后来在2010年成为“翻转世界”展览的一部分,在伦敦肯辛顿花园展出,还包括其他三个重要的镜像作品。
2009年,卡普尔为义大利波利诺国家公园创作了永久性的场地特定作品《地球电影院》(Earth Cinema)[40],作为项目“另一个南方”的一部分。《地球电影院》是一个长45公尺、宽3公尺、深7公尺的深切地景,由混凝土和土壤制成。人们可以从两侧进入,沿著它走观看其中的空虚地带。该艺术品于2009年9月正式向公众开放。[41]
卡普尔受蒂斯谷再生公司的委托,制作了五件统称为蒂斯谷巨人的公共艺术品,第一座雕塑《特梅诺斯》(Temenos)于2010年6月向公众揭幕。该雕塑高50公尺,长110公尺,由一根拉紧在两个巨大钢箍之间的钢丝网构成。尽管尺寸巨大,但它呈现出虚幻和不确定的形式。
2010年,《翻转世界,耶路撒冷》被委托并安装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这座雕塑被描述为一个“16英尺高的抛光钢沙漏”,它“反映和颠倒了耶路撒冷的天空和博物馆的景观,可能是对城市的天上和地上、神圣和俗世的二重性的一种引用。[42]
大伦敦政府从五位艺术家的入围名单中选择卡普尔的《阿塞洛米塔尔轨道塔》雕塑,作为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公园的永久性艺术品,轨道塔高115公尺,与工程师塞西尔·巴尔蒙德共同合作规划,是英国最高的雕塑。
在被问及与人们和地方的互动是否是成功的公共艺术的关键时,卡普尔表示:
我在思考世界上的神秘奇迹,如同巴比伦空中花园和巴别塔。这就像集体意志创造出对个人层面有共鸣的东西,因此变成了神话。我可以声称将其作为一种思考方式的模型。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我将全力以赴。我想占领这片领土,但这片领土既是一种思想和思考方式,也是产生物体的上下文。
建筑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卡普尔与建筑师和工程师合作的项目非常广泛。他表示,这一系列的作品既不是纯粹的雕塑,也不是纯粹的建筑。
他的一些重要建筑项目包括:
- 方舟新星(Ark Nova):一个充气音乐厅,在日本受地震影响的地区巡回,与建筑师矶崎新合作设计。[43]
- 肢解地点1(Dismemberment Site 1)[44]:安装在纽西兰企业家和艺术赞助人艾伦·吉布斯拥有的吉布斯农场雕塑公园。
- 伦纳德街56号[45]:纽约,与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合作。
- 那不勒斯的两个地铁站,分别位于蒙特圣安吉洛大学[46]和特拉伊亚诺,与未来系统合作。
- 千禧巨蛋未实现项目(1995年):与菲利普·古缪奇安(Philip Gumuchdjian)合作。
- 为虚空而建(Building for a Void),为1992年世界博览会创建,与大卫·康纳(David Connor)合作。 [47]
对于那不勒斯车站的愿景(截至2008年6月正在施工期间),卡普尔曾表示:
它非常像阴户。巴黎或莫斯科地铁的传统是地下的光之宫殿。我想做的恰恰相反-承认我们正在地下。所以很暗,我所做的是把隧道拉上来,像袜子一样卷过来形成一个形状。[48]
文字创作合作
在与作家萨尔曼·鲁西迪的合作项目中,卡普尔构思了一座雕塑,由两个连接的青铜盒子组成,中间灌注红色蜡,并在外部刻有鲁西迪文本的前两段。包括2006年的《血亲》(Blood Relations)[49]及一《一千零一夜》。[50]
舞台设计
卡普尔设计了多个舞台布景,包括2003年在格林德瓦上演的歌剧《依多美尼欧》、布鲁塞尔皇家铸币局剧院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及一部名为《in-i》的舞蹈剧,与阿克拉姆·汗和茱丽叶·毕诺许合作,并在皇家国家剧院上演。[51]
安尼什·卡普尔基金会
安尼什·卡普尔基金会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在伦敦注册的慈善机构。在2021年初,威尼斯市议会批准了将普留里曼夫林宫转换为该基金会的展览场地、艺术家工作室和存放该基金会收藏的一些艺术品的建筑计划。该项目将由威尼斯的FWR Associati和汉堡的Studio Una建筑公司领导。[52]
梵塔黑争议
2014年,卡普尔开始采用名为“梵塔黑”的颜色,这是一种被认为是已知最不反光的物质之一。 梵塔黑S-VIS是一种可喷涂的油漆,使用随机排列的碳奈米管,在可见光带中具有极高的吸收率,被誉为“最黑的黑色”,并独家授权给卡普尔的工作室进行艺术创作[53]。 他对该材料的专利权在艺术界受到批评,但他为协议辩护说:“为什么是独家的?因为这是一种合作,因为我希望将其推向某种用途。多年来,我一直与制作不锈钢制品的人合作,那也是独家的。”[54]
包括克里斯蒂安·弗尔和斯图尔特·塞姆普尔在内的多名艺术家批评卡普尔,认为他挪用一种独特的材料,排除了其他人的使用[55]。 作为回应,塞姆普尔开发了一种称为“最粉红”的颜料,并专门提供给除了卡普尔和与他有关的人之外的所有人使用[56][57]。塞姆普尔后来表示,这项举措本身就是一种类似行为艺术的东西,并没有预料到引起的关注如此多。
2016年12月,卡普尔获得了这种颜料,并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他的中指浸在塞姆普尔的“最粉红”的照片[58]。 塞姆普尔也开发了更多的产品作为反击,包括“黑2.0”和“黑3.0”,它们被认为几乎与梵塔黑的色泽相同,尽管采用了丙烯酸,以及“钻石尘”,一种由碎玻璃碴制成的极具反射性的闪粉作为材料,被设计成若卡普尔把手指浸在其中,就会受伤,这些产品的使用权则如“最粉红”的规范一样,仅有卡普尔被针对受到限制。[59][60]
展览
卡普尔最初作为新英国雕塑艺术场景的一部分,与英国雕塑家托尼·克拉格和理查德·迪肯一起进行展览, 他的首次个展于1980年在巴黎的帕特丽斯·亚历山德拉(Patrice Alexandra)举办[76]。 他在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英国获得了广泛认可[77],并在萨拉·桑顿(Sarah Thornton)的《艺术世界七日》中讲述了这一经历。1992年,卡普尔以《建筑下降入无底洞》参与了第九届卡塞尔文献展。2004年,他参加了韩国光州广域市的第五届光州双年展。此后,他的个展在伦敦的泰特艺术馆和海沃德艺术馆、瑞士巴塞尔美术馆、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渥太华加拿大国立美术馆、比利时当代艺术博物馆(格兰德霍努)、波尔多CAPC当代艺术美术馆、巴西银行文化中心以及毕尔巴鄂、纽约和柏林的古根汉美术馆举办。
2008年,波士顿当代艺术研究所举办了卡普尔作品的首个中期职业回顾展[61]。同年,卡普尔的作品《伊斯兰之镜》被安装在西班牙穆尔西亚的圣克拉拉修道院所在的一座13世纪阿拉伯宫殿中。
2009年,卡普尔成为第一位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个人展的在世英国艺术家;该展览吸引了275,000名参观者,使其成为当时伦敦举办的有生之年艺术家最成功的展览。然而在2017年被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大卫·霍克尼展览吸引的478,000名观众打破了纪录。[62]该展览随后移至毕尔巴鄂的古根汉姆博物馆。2010年,卡普尔的回顾展在新德里的国家现代艺术画廊(NGMA)和孟买的梅布布工作室举办,这是他在出生地印度首次举办展览。[63][64]
2011年,卡普尔在艺术委员会的“闪回”系列展览中举办了个人巡回展览,5月,他在大皇宫展出了《利维坦》,并在米兰同时举办展览。 他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在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MCA)举办展览作为雪梨国际艺术节系列的一部分。
2015年,在凡尔赛宫展出的《肮脏的角落》因其“公然的性质”而引起争议。 据报道,卡普尔本人将这件作品描述为“一位掌权的女王的阴道”。[65]
2020年,卡普尔在诺福克郡霍尔厅庭院推出一场新展览。这是卡普尔迄今规模最大的户外雕塑展,包含21件雕塑,其中一些是以前未曾展出的雕塑及素描作品[66][67]。
从2021年10月2日至2022年2月13日,他在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展了在疫情期间创作的绘画作品。
收藏
卡普尔的作品广泛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特别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米兰普拉达基金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德邦当代艺术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金泽21世纪美术馆、以色列博物馆等地。
个人生活
1995年,卡普尔与德国出生的中世纪艺术史学家苏珊·斯皮卡勒(Susanne Spicale)结婚[68]。他们育有一女艾尔巴(Alba)和一子伊珊(Ishan)[69],并居住在伦敦切尔西由建筑师托尼·弗雷顿设计的房子里[70][71]。
2009年,卡普尔以约360万英镑购得林肯律师学院广场的一座1,450平方英尺(约1350平方米)的乔治亚风格住宅,并由戴维·奇普菲尔德重新设计。夫妇于2013年分居并离婚。[72]后来,他与花园设计师苏菲·沃克(Sophie Walker)结婚,沃克是卡普尔的前雕塑助手,在2013年两人开始约会,夫妇现有一个女儿。[73][74]。
奖项和荣誉
- 艺术荣誉
- 1990年:威尼斯双年展两千奖
- 1991年:透纳奖
- 1999年:当选为皇家艺术院院士
- 2011年: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
- 公民荣誉
- 2003年:大英帝国勋章(CBE、2003年女王寿辰荣誉名单2003_Birthday_Honours
- 2011年:艺术与文学勋章
- 2012年:莲花装勋章
- 2013年:爵士勋位(2013年女王寿辰荣誉爵士)
- 荣誉院士
- 其他
参考来源
- ^ Töniges, Sven. Anish Kapoor: Master of darkness at 65 | DW | 12 March 2019. DW.COM. Deutsche Welle. [1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I wouldn't have given up my Indian nationality but I had to be practical: Anish Kapoor. The Times of India. 2014-12-14 [2024-01-27]. ISSN 0971-82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 ^ Anish Kapoor | Travel Asia with CNNGo.com - The Insiders Guide to Travelling in Asia. web.archive.org. 2009-11-16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16.
- ^ Anish Kapoor: Turning the World Upside Down | Serpentine Galleries. web.archive.org. 2016-12-03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 Introducing the new UK passport design (PDF). Gov.uk. 7 November 2016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6).
- ^ National news from the News and Star. web.archive.org. 2018-11-18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 President gives away Padma awards. The Times of India. 2012-03-23 [2024-01-27]. ISSN 0971-82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 ^ Sculptor to be given degree at Sheldonian. Oxford Mail. 2014-06-24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英语).
- ^ Oxford announces honorary degrees for 2014 - University of Oxford. web.archive.org. 2014-06-28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8).
- ^ Sir Anish Kapoor, 2017 Genesis Prize Laureate | The Genesis Prize. www.genesisprize.org.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4).
- ^ Jeffries, Stuart. Anish Kapoor on Wagner: 'He was antisemitic and I'm Jewish. Who cares?'. The Guardian. 2016-06-08 [2024-01-27].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 ^ Reporter, Jewish News. Anish Kapoor receives ‘Jewish Nobel’ Genesis Prize, and donates $1m to refugees. www.jewishnews.co.uk.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6) (美国英语).
- ^ Association, Press. Anish Kapoor condemns 'abhorrent' refugee policies as he wins Genesis prize. The Guardian. 2017-02-06 [2024-01-27].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 ^ ArtPremium – Anish Kapoor - "It waves you to a more removed ground". web.archive.org. 2018-08-24 [2024-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 ^ Riba, Naama. 'Jewish Nobel' Ceremony Canceled at Anish Kapoor's Request Over Syrian Refugees. Haaretz. 3 May 2017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 ^ 16.0 16.1 Weiner, Julia. Interview: Anish Kapoor is the biggest name in art. Jewish Chronicle (London). 24 September 2009 [22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 ^ Higgins, Charlotte. A life in art: Anish Kapoor. The Guardian (London). 8 November 2008 [25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 ^ Acknowledgements in The Postcolonial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Routledge. [6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March 2022).
- ^ Sooke, Alastair. The rise & rise of Anish Kapoor Inc.. The Telegraph. [19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4 April 2010).
- ^ Jackie Wullschlager (5 May 2012), Lunch with the FT: Anish Kapoo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 December 2016. Financial Times.
- ^ Sexton, Rose; Cempellin, Leda. Finding Everything in the Space of Emptines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for the Human Sciences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6 April 2009, 8 (1) [19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August 2012).
- ^ In conversation with Greg Hilty and Andrea Rose. Anishkapoor.com. 14 February 2010 [19 Sept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0).
- ^ Jury, Louise. Anish Kapoor: 'The government doesn't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dependent. 13 October 2002 [17 April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16) (英语).
- ^ Anish Kapoor: Sky Mirror, 19 September – 27 October 2006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 April 2012. Public Art Fund.
- ^ Abrams, Amah-Rose. Anish Kapoor: From Conceptualism to Activism. Artnet News. 2015-12-08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美国英语).
- ^ Anish Kapoor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0 October 2016. British Council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BOMB Magazine: Anish Kapoor by Ameena Meer. [16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3). "BOMB Magazine" Spring 1990, Retrieved 16 April 2012.
- ^ Anish Kapoor: TARATANTARA 1999 - Google 艺术与文化. 谷歌艺术与文化.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中文(中国大陆)).
- ^ St. Clair, Kassia. The Secret Lives of Colour. London: John Murray. 2016: 137. ISBN 9781473630819. OCLC 936144129.
- ^ Anish Kapoor Musée des Beaux-Arts, Nantes 2007. Anishkapoor.com. [26 March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 ^ Ken Johnson (22 October 2009), Inside, Outside, All Around the Thing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9 October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 ^ ANISH KAPOOR Dismemberment of Jeanne d’Arc. web.archive.org. 2011-11-1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Shooting into the Corner.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英国英语).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Dirty Corner.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3) (英国英语).
- ^ La UNAM presenta obras del artista Anish Kapoor | Gaceta Digital UNAM. web.archive.org. 2016-05-31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1).
- ^ Desk, News. ANISH KAPOOR SETTLES LAWSUIT WITH NRA OVER “TOXIC VIDEO” FEATURING HIS ART. Artforum. 2018-12-07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美国英语).
- ^ Neuendorf, Henri. Anish Kapoor Declares 'Victory Over the NRA' in a Settlement That Requires the Gun Group to Remove His Art From an Ad. Artnet News. 2018-12-06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美国英语).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Mountain.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英国英语).
- ^ Anish Kapoor, 'Cloud Gate' artist: 'I call it "The Bean," too'. web.archive.org. 2017-10-1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Earth Cinema.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8) (英国英语).
- ^ Article - Artepollino. web.archive.org. 2010-09-10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0).
- ^ Bronner, Ethan. Cleaning Up Intersec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he New York Times. 20 July 2010 [26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uly 2010).
- ^ Home. web.archive.org. 2011-10-0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Dismemberment, Site I.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2) (英国英语).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56 Leonard Street.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英国英语).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Universitá Monte St Angelo Metro Station.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5) (英国英语).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Building for a Void.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2) (英国英语).
- ^ Gayford, Martin. "All and Nothing: Anish Kapoor on sexuality, spirituality and capturing emptines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1 August 2011., Apollo, 2008-06-01. Retrieved on 28 May 2009.
- ^ Kapoor, Anish. Anish Kapoor: Blood Relations. anishkapoor.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英国英语).
- ^ Lisson Gallery. Lisson Gallery.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英语).
- ^ Higgins, Charlotte. A life in art: Anish Kapoor. The Guardian. 2008-11-08 [2024-01-2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3) (英国英语).
- ^ Anish Kapoor is converting a vast, crumbling Venetian palace into his permanent exhibition space and workshop. The Art Newspaper - International art news and events. 2021-07-30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2).
- ^ Rogers, Adam. Art Fight! The Pinkest Pink Versus the Blackest Black. Wired. [2024-01-28]. ISSN 105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5) (美国英语).
- ^ Delaney, Brigid. 'You could disappear into it': Anish Kapoor on his exclusive rights to the 'blackest black'. The Guardian. 2016-09-26 [2024-01-28].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 ^ One Man Now Has The Rights To A Color Known As The 'Blackest Black'. HuffPost. 2016-02-29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英语).
- ^ The war over the world's pinkest pink is getting ridiculous. The Independent. 2016-12-28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英语).
- ^ *THE WORLD'S PINKEST PINK - 50g powdered paint by Stuart Semple. Culture Hustle.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0) (英语).
- ^ Sanchez, Kait. Please keep Anish Kapoor away from the whitest white paint. The Verge. 2021-04-1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5) (英语).
- ^ Stuart Semple creates cherry-scented version of Anish Kapoor's Vantablack. Dezeen. 2017-02-13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7) (英语).
- ^ Anish Kapoor banned from using colour-changing paint in ongoing rights war. Dezeen. 2017-07-07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英语).
- ^ Sebastian Smee, Anish Kapoor challenges perceptions in a mind-bending show at the IC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8 March 2015.. The Boston Globe, 30 May 2008.
- ^ Tyrrel, Rebecca. Anish Kapoor: Look out India, here I come. The Guardian. 2010-11-27 [2024-01-2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英国英语).
- ^ The Return of the Wizard. HuffPost. 2010-12-03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英语).
- ^ Iconic studio now cultural hotspot - Hindustan Times. web.archive.org. 2011-07-11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1).
- ^ Huge Uproar Over Anish Kapoor's 'Blatantly Sexual' Sculpture at Versailles. NDTV.com. [2024-01-28].
- ^ Anish Kapoor Bringing Heaven To Earth - Houghton Hall - James Payne. Artlyst. [2024-01-28] (英国英语).
- ^ Shurvell, Joanne. Anish Kapoor’s Largest Outdoor Sculpture Show Includes New Work Plus Famous Sky Mirror. Forbes.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英语).
- ^ Anthony, Andrew. Anish Kapoor: superstar sculptor who loves to court scandal. The Guardian. 2015-06-06 [2024-01-2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英国英语).
- ^ Lunch with the FT: Anish Kapoor. www.ft.com.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 ^ Glancey, Jonathan.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The Guardian. 2008-09-22 [2024-01-2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1) (英国英语).
- ^ Art lovers: man-of-steel Anish Kapoor has found a new muse. Evening Standard. 2013-07-02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1) (英语).
- ^ A shining sculptor.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17-02-10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8) (美国英语).
- ^ Anish Kapoor Talks Void Forms and Vag. Observer. 2016-09-14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1) (美国英语).
- ^ Wise, Louis. Anish Kapoor’s ‘mad, mad project’. Financial Times. 2022-02-25 [202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外部链接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安尼施·卡普尔
- 维基语录上有关安尼施·卡普尔的语录
- 1 件作品,安尼施·卡普尔,Art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