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里士
大不里士 تبریز Təbriz | |
---|---|
市 | |
绰号:先锋之城(City of Firsts) | |
坐标:38°04′N 46°18′E / 38.067°N 46.300°E | |
国家 | 伊朗 |
行政区 | 3 |
省 | 东阿塞拜疆省 |
县 | 大不里士县 |
区 | 大不里士中心区 |
面积 | |
• 市 | 324 平方公里(125 平方英里) |
• 市区 | 2,356 平方公里(910 平方英里) |
海拔 | 1,351.4 公尺(4,433.7 英尺) |
人口(2016年人口普查) | |
• 市区 | 1,558,693[2] |
• 都会区 | 1,773,023[1] |
• 排名 | 第五名 |
居民称谓 | Tabrizian, Təbrizli, Tabrizi |
时区 | 伊朗标准时间(UTC+3:30) |
• 夏时制 | 伊朗夏令时(UTC+4:30) |
邮区编号 | 51368 |
电话区号 | 041 |
气候 | Dsa |
网站 | Tabriz municipality |
大不里士(波斯语:تبریز,[tæbˈɾiːz] ( 发音);亚塞拜然语:تبریز,阿塞拜疆语拉丁字母:Təbriz),中国古称桃里寺、帖必力思,是伊朗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为东阿塞拜疆省的首府。大不里士是伊朗西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位居全国第五位(见伊朗城市人口列表)。
大不里士地处伊朗阿塞拜疆地区[3]的古里河谷,两侧被伊奈里和沙汗得山脉的长锥火山脊环绕,海拔在1,350至1,600米(4,430至5,250英尺)之间。山谷通向平原,缓缓向下倾斜至西部60公里(37英里)的尔米亚湖东岸。大不里士冬季寒冷,夏季温暖,被认为是避暑胜地。2015年10月,这个城市被世界工艺品理事会评选为“世界地毯编织城市”[4],并被伊斯兰合作组织命名为2018年示范旅游城市。[5][6]
大不里士人口超过170万(2016年)[7],是伊朗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枢纽和都会区。人口绝大多数是亚塞拜然族,说阿塞拜疆语和南阿塞拜疆语,把波斯语当作是第二语言。[8]这座城市是汽车、机床、炼油厂、石化、纺织、和水泥产业的主要重工业枢纽。[9]这个城市也以手工艺品闻名,包括手工编织的地毯和珠宝制作。当地的糖果、巧克力、干果、和传统的大不里士食品被认为是全伊朗排名第一。大不里士也是伊朗西北部一些最负盛名的文化机构的学术中心和基地。
大不里士历史古迹多样,代表著在伊朗悠久的历史中建筑的变化。当地保存的大部分历史遗址都是伊儿汗国、萨非王朝、和卡扎尔王朝所遗留。[10][11]这些景点中有大不里士市集区,被指定为世界遗产。[12][13]
从近代早期开始,大不里士在三个邻近地区(高加索、东部安那托利亚地区、伊朗中部[14])的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大不里士在现代伊朗历史上也曾担任关键的角色,它是伊朗最接近欧洲的大城市,伊朗早期现代化的许多方面都始于大不里士。[14]在19世纪上半叶发生过两次俄罗斯-波斯战争,伊朗的高加索领土在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之前,大不里士一直处于伊朗对其高加索领土统治的最前沿。这座城市也是卡扎尔王朝时期王储的传统住所。
地名来源
根据某些资料[15](包括大英百科全书),[16]大不里士(Tabriz)名字的起源系由于当地有许多温泉,称为tap-riz (塔普里兹)。其他来源[17][18]则称在公元246年,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二世为他的兄弟报仇,击退萨珊王朝的阿搭舍一世,并将城市名称从Shahistan改为Tauris,(源于“ta-vrezh”,是(古典亚美尼亚语 (Grabar) 的“报仇”之意 )。公元297年,它成为亚美尼亚国王梯里达底三世的国都。[19]但是,这个故事是基于公元13世纪亚美尼亚历史学家瓦登·阿列弗齐的描述,有风行的渊源,却没古文献记载。[20]英国剑桥大学伊朗史[21]指出,在公元前八世纪[22][23]有个坚强的军事堡垒-大不里士塔鲁 (Tarui-Tarmakisa,或称Tarwi-Tarwakisa)和大不里士有关联,而恩斯特·赫兹菲尔德的《伊朗考古史》[24]直接把“塔尔瓦基萨(Tarwakisa) ”当作大不里士。但是否属实,尚待专家证明。
历史
据传说,大不里士在791年曾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妻子的住地。这座城市曾是13、14世纪时期伊儿汗国及17世纪时期萨法维王朝的首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不里士是苏联实际控制的阿塞拜疆独立共和国的首府。
早期历史
大不里士的早期历史并无充分的文献记载。这座城市最早的文明迹象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的铁器时代墓地,墓地是在1990年代后期在蓝色清真寺的北侧发掘出来。[25]这个城市还于公元前714年有铭刻写为Tarui(或Tauris),是在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在公元前714年的题跋上显示。[26]
英国的埃及学学者大卫·罗尔提出说法,认为传说中的伊甸园就在大不里士附近。考古学家埃里克·克莱因对大卫·罗尔的观点的评论是:“他的论点并未有学术机构的附和。他的论点是根据各河流和河流邻近的地区,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称而做的推测。虽然大卫·罗尔的论点并非绝无可能,但似乎比其他任何假设的可能性都低,而且比Ephraim Avigdor Speiser、尤利斯·萨林斯 Juris Zarins、和James. A Sauer(教授,生卒年1945-1999)等学者所提出的可能性更小。”[27][28]
从大不里士最早文献的记载,它一直被选为阿特罗巴特斯时代及其王朝。以及其后几位统治者的首都。这座城市很可能因自然灾害或入侵的军队而经历多次摧毁。据称,目前的大不里士最早的建筑是在公元第3或第4世纪早期的萨珊王朝时代,或是后来在第7世纪时建造的。[29]这个城市在中波斯语中曾被称为T'awrēš。
阿拉伯征服
穆斯林征服伊朗之后,也门的阿拉伯阿兹德部落族人移居到大不里士。从那时起的伊斯兰征服大不里士后开始发展。伊斯兰地理学家雅古特·哈迈维说,大不里士是一个村庄,在阿拉伯阿兹德部落的拉瓦德(Rawwad)到达之前即已存在。[30]公元791年,阿巴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的妻子祖拜达(Jubaidah)在大不里士被大地震摧毁之后重建这座城市,新建城市美轮美奂的程度,让她获得这个城市创始人的美誉。[10][19]
在公元1208年的斋戒月中,大不里士及其附近的城市和地区被塔玛丽大帝统治的格鲁吉亚王国征服,在附近的阿德比尔,也遭乔治亚人(即格鲁吉亚人)征服。由于穆斯林在复活节当天在乔治亚控制的阿尼市屠杀12,000名基督徒,乔治亚人在阿德比杀害多达12,000名穆斯林作为报复。[31]然后,乔治亚人继续前进,一路把霍伊和加兹温夺下。[32][33]
伊儿汗国到黑羊王朝
蒙古族入侵之后,大不里士取代马拉格 (Maragheh)成为后来的蒙古伊儿汗国麾下阿塞拜疆的首都,直到公元1392年大不里士被帖木儿洗劫为止。
伊儿汗国的第四位统治者阿八哈汗因大不里士在西北草原的优越地理位置而选这个城市为首都。[34]在公元1295年,他的继任者合赞汗让大不里士成为他统治帝国的主要行政中心,这个帝国版图西起安纳托利亚,东到阿姆河,北起高加索,南到到印度洋。在合赞汗的统治下,城市周围建造新的城墙,并建立许多公共建筑、教育设施、和商队驿站,以服务在当时丝绸之路上旅行的商人。据说拜占庭的格雷戈里·乔尼亚德斯在这段时期曾担任大不里士的东正教主教。
大不里士和亚塞拜然地区距离伊朗、阿塞拜疆共和国和纳希切万的边境地区不远。
在13世纪,许多西方旅行者在前往东方的途中,均访问过大不里士,对这座城市的财富,其宏伟的建筑和机构叹为观止。[35]
马可·波罗穿越丝绸之路到中国时,于公元1275年经过大不里士,称这个城市为为:“一个被美丽而宜人的花园所环绕的伟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因此货物从许多地区运到这里。说拉丁语的商人特别是热拿亚人去那里购买外国商品。” [36]
中世纪期间,这个城市存有一个犹太人社区。公元16世纪,一位来自也门的犹太人旅行家到该城市旅行,对那里犹太人生活的恶化状况有所描述。[37]
公元1375年至1468年,大不里士是阿塞拜疆黑羊王朝的首都,[38]直到黑羊王朝统治者扎哈沙被白羊王朝的军队击败为止。白羊王朝从1469年至1501年也选大不里士为首都。一些现有的历史古迹,包括当地的蓝色清真寺,是在黑羊王朝时期所建造。
萨非王朝到卡扎尔王朝
公元1501年,伊斯玛仪一世进入大不里士,并宣布其为萨非王朝的首都。1514年,在查尔迪兰战役后,大不里士被鄂图曼帝国暂时占领。然后被伊朗军队夺回,直到1548年它一直是萨非王朝的首都。在那一年,塔赫玛斯普一世将首都转移到加兹温,以避免鄂图曼帝国军队对原有首都日益增加的威胁。
在公元1585年和1603年之间,大不里士被鄂图曼帝国占领。在波斯的阿拔斯一世治下的萨菲王朝把这个城市重新夺回后,将它发展为主要的商业中心,与鄂图曼帝国、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进行贸易。[39]大不里士在鄂图曼帝国–萨菲王朝战争(公元1623–39)期间,于1635年被鄂图曼帝国穆拉德四世占领和洗劫,然后于1639年根据佐哈卜条约又重新归还波斯。
公元1721年夏天,大不里士发生一场大地震,造成约八万居民丧生。1724年至1725年这个城市持续遭受摧毁,其间鄂图曼帝国的军队入侵。在这次入侵中,鄂图曼帝国把许多人囚禁在大不里士,并杀死约二十万居民。[40]伊朗军队随后将这座城市夺回,此后,大范围的饥荒加上致命疾病的蔓延,让更多幸存者殒命。1780年,大不里士附近再发生大地震,造成20万人丧生,整个城市仅留下约三万名幸存者。[41]
在18世纪末,这座城市被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由一个家族统治,直到1799年卡扎尔王朝王储阿巴斯·米尔札被任命为城市的总督。[42]在卡扎尔王朝时期,王储的住所就在这座城市。王储通常也担任阿塞拜疆省省长。
在此期间,一些最重要的事件是伊朗卡扎尔王朝与邻国俄罗斯帝国发生战争。在19世纪前半部的两次俄罗斯-波斯战争之后,伊朗在高加索的领土被迫割让(包括现在的格鲁吉亚、南达吉斯坦、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给俄罗斯帝国之前,大不里士因处于战略位置,有助于伊朗在高加索地区实施统治。在最后一次帝俄-波斯战争期间,帝俄的埃里斯托夫亲王将军在1826年率领俄罗斯军队占领这座城市,并带领3,000名士兵进城。[43]之后阿巴斯·米尔札和帝俄的伊万·帕斯克维奇签署和平条约,伊朗把剩馀的高加索领土割让予俄罗斯,永远不得撤销,俄罗斯军队然后从该市撤退。直到俄罗斯帝国在20世纪初垮台之前,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在大不里士和伊朗西北部仍有绝大的影响力。[43]
俄罗斯军队撤退后,伊朗王储阿巴斯·米尔札在大不里士发起现代化计划,在此期间,他引进西式政府机构、进口工业机械、设置首度定期邮政服务、并在当地实施军事改革。他还从事城市重建运动,并建立现代税收制度。[44]
现代
大不里士得益于与西方临近的地理优势,以及与附近国家的启蒙运动取得联系,成为公元1905年至1911年波斯立宪革命运动的中心,导致伊朗议会的建立和宪法的制定。带领大不里士人民团结,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两位大不里士改革主义者萨塔尔·汗和巴基尔·汗在实现伊朗宪法革命的目标上有重要的贡献。1909年,大不里士被俄罗斯军队占领。[45]宪政革命成功四个月后,即1911年12月,俄国人再次入侵。入侵俄罗斯军队通过击溃当地的抵抗力量,来镇压立宪革命者和城市居民,并处决大约1,200名当地居民。[46]这场军事行动导致俄罗斯军队占领大不里士长达7年(1911年至1917年)。[45]
伊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即宣布中立。当战争全面爆发时,大不里士和伊朗北部和西北部的许多地区事实上已经被俄罗斯占领几年。在大战后期,鄂图曼帝国军队进行干预,并击败驻扎在那里的俄罗斯军队而控制这座城市。[43]在此时,由恩维尔帕夏领导的鄂图曼帝国军队在高加索地区对整个俄罗斯军队形成威胁。[43]战争后期,俄罗斯军队从鄂图曼帝国手中将这座城市夺回。随著俄国革命升级,俄罗斯军队从伊朗阿塞拜疆撤出,实际权力移交给以伊斯梅尔·纳瓦里(Ismail Nawbari)为首的民主政党地方委员会。[43]俄罗斯撤退后,鄂图曼帝国又再次占领这座城市几个月,直到战结束后才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城市历史上的新时代展开。波斯哥萨克骑兵旅的准将礼萨汗在政变后自立为伊朗国王。他承诺在伊朗实施现代化计划,在“一个地域领土的国家,和一个文化和历史的国家”思想下致力统一的工作。其中包括权力集中,并对伊朗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士市的当地文化、传统、和语言施加限制。[47]礼萨汗的现代化和国有化计划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伊朗政府虽然宣布中立,仍被盟军占领。然后,盟军敦促礼萨汗退位,并把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扶持为伊朗的新国王。战后的局势因苏联援助在伊朗西北部地区建立一个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名为阿塞拜疆人民政府的地方政府,而更为复杂。这个地方政府由贾法尔·皮谢瓦里掌权,从1946年开始执政一年。贾法尔·皮谢瓦里政府给予阿塞拜疆语更多的言论和教育自由权力,并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发展,在居民中取得某种程度的知名度。然而,苏联军队撤离之后,皮谢瓦里的有限武装部队被伊朗帝国军队击溃,伊朗政府重新控制这座城市。皮谢瓦里政府执政时期的主要机构之一是创立大不里士大学,这所大学在这个地区后来的政治运动和抗议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功能。[48][49]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瓦解之后,在接下来的30年中,大不里士经历一个稳定的时期,直到公元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在此期间,这个城市吸引许多工业投资者,成为伊朗西北部的重工业中心。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吸引从阿塞拜疆各地前往大不里士的移民。在这段期间,由于政府继续实行德黑兰中央集权政策,以及交通和运输的变化,大不里士失去历史的主导地位,转而成为该国改革和现代化的门户。
从1978年开始,随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大不里士一些居民的革命运动在这场革命中发挥重要的影响。革命后,该市居民对结果不满意,不满的主要根源是伊朗大多数阿塞拜疆人及大不里士居民对自由派教士大阿亚图拉沙里亚特马达里的支持,沙里亚特马达里反对新宪法施行政教合一的做法。在大不里士的抗议者遭到残酷镇压,沙里亚特马达里收到软禁之后,城市的动乱才得以平息。[50]
在1980年代,由于两伊战争发生,该市与伊朗其他地区一样,大多数建设和开发项目都为支应战争费用而被迫停止。除了战争的间接影响之外,由于大不里士接近伊拉克边界,及其在伊朗经济中的战略作用,该市的工业区,尤其是炼油厂也是伊拉克空军空袭的主要目标。随著战争的升级,伊拉克利用空袭,飞弹,以及炮击方式攻击伊朗城市(请参考伊拉克对伊朗的城市攻击),在战争后期的空袭变成对城市居民区的随机滥炸。[51]
近年来,大不里士更加稳定,城市的新发展正在迅速改变城市的面貌。
考古发掘
2002年,在大不里士蓝色清真寺北侧的一个建筑项目(丝绸之路项目的一部分)执行之时,有个古老墓地被发现,建筑单位一直保密,直到一名建筑工人通知当局。由塔拉伯拜大学进行的放射性碳分析显示,墓穴的历史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放置这些发掘出来物品的博物馆,加上蓝色清真寺,于2006年向公众开放。
另一个发掘地点在Rab'-e Rashidi所在地的阿巴斯大街,这是大约700年前的学术机构所在地,所在时间为伊儿汗国时期。
地理
地形
大不里士位于阿吉河和古里河岸边的一片肥沃土壤地区,位于伊朗西北部的东亚塞拜然省,处于伊奈里和沙汗得山脉之间。该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区,城市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坏和重建。
气候
大不里士属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的Dsa类型),接近寒冷的半干旱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中的BSk类型)。年降雨量约为320毫米(13英寸),大部来自冬季的降雪,和在春季和秋季降雨。当地春季气候宜人,夏季干燥半热,秋季潮湿多雨,冬季多雪。年平均气温为12.6°C(54.7°F)。凉风多半在夏季从东往西吹。
大不里士 (1951-2005)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2.3 (36.1) |
4.7 (40.5) |
10.3 (50.5) |
16.9 (62.4) |
22.7 (72.9) |
28.7 (83.7) |
32.7 (90.9) |
32.6 (90.7) |
28.2 (82.8) |
20.5 (68.9) |
11.9 (53.4) |
5.1 (41.2) |
18.0 (64.4) |
平均低温 °C(°F) | −5.7 (21.7) |
−4.1 (24.6) |
0.4 (32.7) |
5.9 (42.6) |
10.6 (51.1) |
15.2 (59.4) |
19.3 (66.7) |
19.0 (66.2) |
14.4 (57.9) |
8.2 (46.8) |
2.1 (35.8) |
−2.8 (27.0) |
6.9 (44.4)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2.3 (0.88) |
24.2 (0.95) |
40.6 (1.60) |
52.7 (2.07) |
42.6 (1.68) |
16.9 (0.67) |
5.8 (0.23) |
3.2 (0.13) |
7.6 (0.30) |
21.9 (0.86) |
27.9 (1.10) |
23.2 (0.91) |
288.9 (11.37) |
月均日照时数 | 123.5 | 146.1 | 179.5 | 201.3 | 269.5 | 336.7 | 353.6 | 339.5 | 303.3 | 231.8 | 177.3 | 132.2 | 2,794.3 |
数据来源:伊朗国家气象局 |
环境污染
空气污染是大不里士重要的环境问题中的一项。空气污染是由于城市通勤的汽车数量增加,以及城市西部的火力发电厂、石化综合产业、和炼油厂等污染行业所导致,空气污染程度在20世纪下半叶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环境法规对重工业的要求,近年来工业空气污染已减少。但是城市的空气品质与符合清洁空气的世界规范相比,差异仍然甚远。
位于大不里士西部郊区的尔米亚湖面萎缩,以及湖水干涸是紧迫的环境威胁。自20世纪晚期以来,这个湖泊一直面临著严重的危机。湖面水位降低,水中盐分提高到饱和水平,以及在湖的周围出现广阔盐田的现象,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逐渐干涸的独特和惊人的迹象。这是由于全球暖化,和盆地内对淡水水源不断增加需求所造成的结果。人们担心,在不久的将来,空气中的盐分和矿物质可能会在湖周围的大片区域上空盘旋,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52]
人口学资料
根据2016年的官方人口普查,大不里士的人口为1,733,033。[7]人口中最多的是阿塞拜疆土耳其人、其次是波斯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和其他高加索民族。
语言
大不里士当地使用的主要语言是阿塞拜疆语 (阿塞拜疆族人称其为图尔库语或图尔基语),这是一种突厥语族,与现代土耳其方言互通。这种语言具有很强的伊朗元素,因为它与波斯语言紧密联系许多世纪。官方语言与伊朗其他地区类似,是波斯语,大多数居民都拥有波斯语或近波斯语的知识,波斯语是主要的教育媒介。[10] 然而伊朗宪法尊重当地人民方言权利,并提供有限的教育设施,使用其他的方言,包括阿塞拜疆语来教学。1999年,大不里士大学首次开设阿塞拜疆语言学术课程。[53]除阿塞拜疆人外,其他显著的有说亚美尼亚语,和说亚述语的少数民族。
据信在这个地区,在阿塞拜疆语逐渐增加和占主导地位之前,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士曾使用过其他类似于伊朗语支的语言。[54][55][56]公元13世纪的手稿“萨菲娜·伊·大不里士(“[The] Vessel of Tabriz”或 “[The] Treasury of Tabriz”)所写的诗词是在大不里士出生的作者所称的大不里士语言(Zabān-e-Tabrizi)类似于波斯语 所写成,。[57]
宗教
伊斯玛仪一世在公元1501年在大不里士登基后,下令什叶派伊斯兰教的十二伊玛目派为萨非王朝的正式宗教。根据这一帝王命令,大多数大不里士逊尼派教徒皈依为什叶派。[58]目前大多数人都是什叶派伊斯兰教徒。这个城市有一个明显的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少数民族,他们信奉基督教。过去曾经有一个很小的犹太人社区,但其中大多数人已经搬迁到德黑兰。[10]大不里士也住有一小批处境艰困的巴哈伊信仰的信徒。
经济
大不里士是位于伊朗西北部最大的经济中心。大不里士的经济以商业、服务业、医疗卫生和制药业、小型和重工业、以及手工业为基础。大不里士在伊朗财富100强公司中占有四家,包括:伊朗拖拉机制造公司(ITMCO)、帕拉兹·莫凯特(Palaz Moket,地毯制造)、西林·阿萨尔食品、和Aydin。[59]
工业
大不里士在20世纪初期开始建立现代工业,最初是由火柴制造起步。这个城市目前的制造业包括有机械、车辆、化学和石化材料、炼油厂、水泥、电气和电子设备、家用电器、纺织品和皮革、营养和乳制品,木材工艺品、以及药品制造。[10]
大不里士的工业园区有数百个工业工厂。包括ITMCO,这家公司是当地最大的工厂之一。仅这个综合工厂就拥有中东最高的铸造和锻造能力,它是伊朗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商,在伊朗和其他国家设有多个分支生产基地。在ITMCO之后,还有其他几个工厂,包括大不里士工具机公司、伊朗柴油引擎制造公司(IDEM),伊朗泵业(Pump Iran)、大不里士石化厂、大不里士炼油厂,和几个工业区,其中有数百个小型工厂。
大不里士还是个食物产量丰富的城市,并拥有一些伊朗最著名的巧克力工厂,让大不里士被称为“伊朗巧克力城”。其中两家公司-Dadash和Baradar Industrial Co.,他们使用的商标各为Aidin和Soniz。这两家是这个地区同类生产者中的佼佼者。
参照
参考文献
- ^ Major Agglomerations of the World - 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Maps. citypopulation.de. 2018-09-13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3).
- ^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 Home. [2019-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 ^ AZERBAIJAN. Encyclopaedia Iranica, Vol. III, Fasc. 2–3: 205–257. 1987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7).
- ^ Celebration of the "World Carpet Weaving City" on 6 Oct, 2015, in Tabriz, Iran. World Crafts Council Asia Pacific region.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Tabriz named as exemplary tourism city for 2018. realiran. December 24, 2015 [July 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 Tabriz selected OIC City of Tourism for 2018. IRNA. December 24, 2015 [July 9,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 ^ 7.0 7.1 نتايج سرشماري – جمعيت و خانوار به ترتيب استان، شهرستان.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2011 Census – Natayej (PDF). Iran: Statistical Centre. [2008-02-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03).
- ^ Results of national 2007 census. Statistical Center of Iran. [201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5).
- ^ 10.0 10.1 10.2 10.3 10.4 East Azerbaijan Geography. Editorial Board. Irani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0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0).
- ^ de beste bron van informatie over tabrizcity. Deze website is te koop!. tabrizcity.org.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6).
- ^ Tabriz Historic Bazaar Complex.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2010-07-31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 ^ Assari, Ali; Mahesh, T. M. Compatitive Sustainability of bazaar in Iranian traditional cities: Case Studies in Isfahan and Tabriz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Technic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of Engineering. December 2011, 3 (9): 18–24 [2013-01-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2).
- ^ 14.0 14.1 electricpulp.com. TABRIZ v. The city in the 19th century. Encyclopaedia Iranica.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 ^ Gholam-Reza Sabri-Tabrizi. Iran: A Child's Story, a Man's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Co., 1989, p. 72, ISBN 0-7178-0682-0
- ^ Tabriz – Iran.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 ^ "Tabrīz." Microsoft Encarta 2007 [DVD]. Redmond: Microsoft Corporation, 2006.
- ^ Samuel Graham Wilson. Persian Life and Customs, Oliphant, Anderson and Ferrier, 1896, p.323
- ^ 19.0 19.1 Eastwick, Edward Backhouse. Journal of a Diplomat's Three Years' Residence in Persia. Smith, Elder and Co. 1864: 327.
- ^ V. Minorsky-[C.E. Bosworth], Blair, Sheila S. (2009) "Tabriz" Encyclopedia of Islam, Second Edition. Brill.
- ^ Gershevitch, I.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9780521200912 (英语).
- ^ Zimansky, Paul E. Ecology and Empire: The Structure of the Urartian State.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January 1, 1985. ISBN 0918986419.
- ^ Thureau-Dangin, François. Une relation de la huitième campagne de Sargon (714 av. J.-C.) texte Assyrien inédit, publié et traduit. Paris Librairie Paul Geuthner. 1912.
- ^ Herzfeld, Ernst.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Iran. British Academy. 1935 (英语).
- ^ Iron Age excavation site's museum.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波斯语).
- ^ Introduction to Tabriz city. University of Tabriz. [2013-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波斯语).
- ^ The Garden of Eden. The Bible and Interpretation. [13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 ^ Cline, Eric H. From Eden to Exile: Unraveling Mysteries of the Bible.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 10. ISBN 978-1-4262-0084-7.
- ^ Fisher, William Bayne; Boyle, J. 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Land of Iran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1968
- ^ Minorsky, V.; Bosworth, C.E.; Blair, Sheila S., Tabrīz, Encyclopaedia of Islam 2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78-90-04-13974-9
- ^ L. Baker, Patricia; Smith, Hilary; Oleynik, Maria. Iran. London, United Kingdom: Bradt Travel Guides. 2014: 158 [2019-11-26]. ISBN 978-1841624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Salia, Kalistrat. History of the Georgian nation. Madison, WI: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83: 181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ume 1.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ABC-CLIO. 2011: 196 [2019-11-26]. ISBN 978-15988433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David Morgan, The Mongols p. 142
- ^ Will Durant, The Reformation: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Volume VI, Chapter XXX.
- ^ Marco Polo (1854)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G. Bell & sons. 1854: 44.
- ^ Tabriz. Jewish Virtual Librar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0).
- ^ V. Minorsky. "Jihān-Shāh Qara-Qoyunlu and His Poetry (Turkmenica, 9)",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16, No. 2 (1954), p. 277
- ^ Matthee, Rudolph (Rudi). The Safavid Economy as Part of the World Economy. [26 December 2014].
- ^ Tadeusz Jan Krusiński, Du Cerceau (Jean-Antoine, père), The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Persia, Volume 1, Edition of Father du Cerceau, London 1728
- ^ Hall, David. Worlds Worst Natural Disasters. Across.co.nz. 1999-12-14 [2012-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 ^ Moše Šārôn, Studies in Islamic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In Honour of Professor David Ayalon, Jerusalem 1986.
- ^ 43.0 43.1 43.2 43.3 43.4 First Encyclopaedia of Islam: 1913–193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LL, 1993 ISBN 9004097961 p. 591
- ^ Vartan Gregorian. The Road to Home: My Life and Times. Simon and Schuster. 30 June 2008 [2019-11-26]. ISBN 978-1-4391-29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45.0 45.1 Cronin 2013,第323页.
- ^ Hasan Javadi; Edward Granville Browne. Letters from Tabriz: The Russian Suppression of the Iranian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Mage Publishers. 2008 [2019-11-26]. ISBN 978-1-933823-2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T. Atabaki, Azerbaijan: Ethnicity and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Iran, I.B Tauris, 2000, p. 53.
- ^ Maziar Behrooz, Rebels with a cause: failure of left in Iran, I.B. Tauris, 2000.
- ^ Shaffer, Brenda. Formation of an Azerbaijani collective identity in Iran, Nationalities Papers, vol. 28 (3), 2000. Nationalities Papers. 2000, 28 (3): 449–477. doi:10.1080/713687484.
- ^ John D Stempel. Inside the Iranian Revolution. Clark Group. 1 August 2009 [2019-11-26]. ISBN 978-0-982505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 ^ R. Bergquist, The role of airpower in the Iran-Iraq War, Air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 1988. p. 46. & 57.
- ^ H. Golabian, Macro-engineering Seawater in Unique Environments: Arid Lowlands and Water Bodies Rehabilitation, 2011, Springer, pp. 365–397
- ^ Rasmus Christian Elling, Minorities in Iran: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after Khomeini, Palgrave 2013
- ^ Jean During, "The Spirit of Sounds: The Unique Art of Ostad Elahi", Cornwall Books, 2003, p172:"Maraghi (15th century) mentions the Turkish and the Shirvani tambour, which had two strings tuned in second (which the Kurds and Lors call Farangi) and was quite popular among the inhabitants of Tabriz (a region which was not yet Turkish speaking at the time) "
- ^ R. N. Frye, "PEOPLES OF IRAN" in Encyclopædia Iranica. Excerpt: "The long and complex history of Azari (q.v.), a major Iranian language 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of the region, and its partial replacement with Azeri Turkic language, the present-day language of Azerbaijan, is surveyed in detail and with a wealth of citations from historical sources elsewhere in the Encyclopaedia (see AZERBAIJAN vii). Although the original Azari gradually lost its stature as the prevalent language by the end of the 14th century
- ^ Azari, the Old Iranian Language of Azerbaijan", Encyclopædia Iranica, op. cit., Vol. III/2, 1987 by E. Yarshater.
- ^ صادقی, علی اشرف 1379: چند شعر به زبان کرجی, تبریزی و غیره ... در مجله ی زبان شناسی, سال پانزدهم, شماره ی دوم, پاییز و زمستان Ali Asghar Sadeqi, "Some poems in the Karaji, Tabrizi and others" in Zabān-Shenasi(Persian), Year 15, No.2 (Fall and Winter), 1379 (2001).
- ^ John A A Boyle (Editor), Persia: History and Heritage, Routledge, 2011, p:38
- ^ ٓبرندهای ارزشمند ایران معرفی شدند/ رویکردی متفاوت در با شکوهترین جشن سالانه صنعت. 2015-01-11 [2021-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