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 |||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
老校名 |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 | ||
校训 | 诚朴 | ||
创办时间 | 1915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校[1][2][3] | ||
复办时间 | 1962年在台复校[1] | ||
校庆日 | 6月9日[4] | ||
学校代码 | 0008 | ||
学校类型 | 国立大学、综合大学 | ||
校长 | 周景扬 | ||
副校长 | 李光华 綦振瀛 吴瑞贤 颜上尧(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 ||
教师人数 | 697名(2021年) | ||
职工人数 | 446名(2021年) | ||
学生人数 | 11,938(2021年) | ||
本科生人数 | 6,016(2021年) | ||
研究生人数 | 5,922(2021年) | ||
校址 | 中华民国(台湾) 桃园市中坜区中大路300号 24°58′5.81″N 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 ||
校区 | 八德校区(筹建中) 南投县信义乡鹿林1号(鹿林天文台) | ||
总面积 | 62.65公顷 | ||
体育联盟 | 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 | ||
代表色 | 紫 金 | ||
昵称 | 中大(官方)[注 1];央大(非官方) | ||
吉祥物 | 果果 | ||
所属法人 | 中华民国教育部 | ||
隶属 |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台湾大学学术联盟 台湾永续治理大学联盟 台湾教育学术联盟 全球产学未来人才培育策略联盟(UAiTED) 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AACSB) EMBA商管联盟(EMBA Alliance) 亚马逊网路服务系统AWS Academy成员[5] | ||
邮政编码 | 320317 | ||
网站 | www | ||
|
国立中央大学,官方简称中大[注 1],是位于台湾桃园市中坜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因创校于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而得名中央,其前身甚多,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0]1962年经戴运轨等校友筹备努力在台复校,1967年迁入现址。[11]中大创校逾百年,校友众多,在大陆时期的校友共有17位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而来台复校后,也培育出2位中央研究院院士。[12]
中大的中坜校本部设有文、理、工、管理、资讯电机、地球科学、客家、生医理工及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等9间学院,含8个校属研究中心、1个联合研究中心和总教学中心,[13]另有位于玉山国家公园的鹿林天文台以及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校史
大陆时期
南京时期
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停办[14]。
1915年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学[15]。当年的校长郭秉文,师承哲学家杜威,率先在大陆提倡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16]1921年南京高师扩建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南京高师并入东南大学。
1927年6月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仿效法国教育的大学区制,依国民革命军北伐克城次序将其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又奉令依所在地更名为江苏大学,由于校名遭去除“国立”二字且“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遂引发“易名风潮”,师生罢课抗议要求改名为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的“国立南京大学”,并致函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吴稚晖寻求支持,而吴稚晖另提出了“国立首都大学”之议,但一时间仍然是难有定论。而后,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常委马元放提议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因“中央”二字标示出国都之所在,又更足以彰显并形成全国教育及文化之中心。至1928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定名国立中央大学[17],师生同庆,易名风潮始息。
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的院系设置:
- 理学院: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心理系、地学系
- 医学院:基本医学系、临床医学系;
- 法学院: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
-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银行理财系、会计系、国际贸易系;
- 师范学院:教育系、师资专修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
- 工学院:土木系、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化工系;
- 文学院:中文系、外语系、史学系、哲学系、社会系;
- 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科。
1932年,位于上海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于南京重新成立医学院。
西迁重庆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1946年还址南京。同期,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1940-1945年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主要招收日本军事占领区内贫寒学生,校址在南京金陵大学。
西迁重庆后,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造供一年级新生使用的新校区。医学院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国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投笔从戎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18]。当时,李承晚领导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便暂设在国立中央大学校内(松林坡民主墙右侧)[19]。
1941年时,位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已设有七个学院(理、医、法、师范、工、文、农)、一研究院、五十六系、九研究部,一专科学校,一附属中学,以及医院、农场、工厂等;有专职正、副教授183人,讲师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学生3153人,全校开设课程共829种。1941、1943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国立中央大学入选12人,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20][21]。且当时国立中央大学一校的经费,相当于北京、清华、交通、浙江四校的总和。抗战初期的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全国三分之二考生将国立中央大学做为第一志愿填报之[22]。
1945年8月汪精卫国民政府倒台,宋子文内阁教育部长朱家骅于9月下令解散同名的1940-1945年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其图书杂志翌年归金陵大学,仪器设备与档案翌年由回迁的中大接收。1946年11月,西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回迁南京。[23]。
国共内战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返南京,隔年的院系设置为:
- 理学院: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质系、气象系;
- 医学院: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 法学院:社会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边政系、司法组;
- 师范学院:教育系、体育系、艺术系、体育专修科;
- 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系、建筑系、机械系、航空系、电机系、化工系;
- 文学院: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俄文专修科;
- 农学院:农艺系、农业化学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森林系、畜牧兽医专修科。
同时,研究院下设中文、外文、历史、地理、哲学、数学、生物、物理、化学、心理、法律、政经、教育、农艺、森林、农经、畜牧兽医、土木、电机、生理、公卫和生化等学部,此外尚设有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隔年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改称南京大学。1952年中国大陆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亦经历了院系调整。
台湾时期
在台复校
1949年前后许多国立中央大学师生、校友于随国民政府抵台,其中众员便落脚国立台湾大学开展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
195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议决同意国立中央大学在台复校;1962年5月,筹建“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贻琦、黄季陆、徐柏园等人先后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7月,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运轨为首任所长。初期借用台大物理馆;次年迁往位于苗栗县二坪山的校址;1967年因校地过小致发展受限迁往桃园县中坜市双连坡,迁校后所留校地校舍在1969年由李国鼎主导集资创设私立联合工业技艺专科学校(今国立联合大学)。196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设大学部物理学和大气物理学两系,并由戴运轨任院长。
恢复大学
1979年恢复校名国立中央大学,扩大发展为综合大学,由李新民出任在台首任校长。
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学学院、资讯电机学院;2002年入选中华民国教育部最初7所重点研究型大学之一[24]。2003年成立客家学院。迨2013年,国立中央大学已发展为台湾一所顶尖的综合研究型大学。
国立中坜高中于2013年10月改隶国立中央大学,易名为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简称中大坜中),成为国立中央大学复校后第一所附属中学。
2014年国立中央大学将理学院下生命科学系、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系统生物与生物资讯研究所与工学院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跨领域转译医学研究所等一系四所整合成立生医理工学院,并新设生医科学与工程学系,是为国立中央大学第八个学院。
2020年成立太空科学与工程学系,是全台独创且唯一的太空相关大学部科系,目的在于培养前往美国太空总署进行任务的太空人与太空科学家。2022年6月与国家海洋研究院、波兰哥白尼大学共同合作在北极圈内的冷岸群岛成立台湾极地研究站,2023年8月正式成立台湾极地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依《国家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获准设立“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学院”(Graduate College of Sustainability and Green Energy, SAGE),为台湾首间此类专长的学院,结合该校地球科学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及资讯电机学院等专业,朝“永续绿能科技”、“永续去碳科技”与“永续领导力”三面向发展[25][26]。
历任校长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缪荃孙 | 1902年- | 三江师范学堂(清末新式教育),中大创校年份不承认此校为其起源[27] |
李瑞清 | 1905年-1912年 |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清末新式教育),中大创校年份不承认此校为其起源 |
江谦 | 1914年-1919年 |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
郭秉文 | 1919年-1925年 |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
张乃燕 | 1927年-1930年 |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
朱家骅 | 1930年-1931年 | |
刘光华 | 1931年 | 代理 |
任鸿隽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段锡朋 | 1931年 | 代理 |
李四光 | 1931年 | 代理,未就 |
罗家伦 | 1932年-1941年 | |
顾孟余 | 1941年-1943年 | |
蒋中正 | 1943年-1944年 | |
顾毓琇 | 1944年-1945年 | |
吴有训 | 1945年-1947年 | |
周鸿经 | 1948年-1949年 |
在台复校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梅贻琦 | 1962年 | 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
戴运轨 | 1962年-1973年 | 国立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 |
李新民 | 1973年-1982年 | 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复名 |
余传韬 | 1982年-1990年 | |
刘兆汉 | 1990年-2003年 | |
刘全生 | 2003年-2006年 | |
李罗权 | 2006年-2008年 | |
蒋伟宁 | 2008年-2009年 | 代理 |
蒋伟宁 | 2009年-2012年 | 就任教育部长 |
刘振荣 | 2012年-2012年 | 代理 |
李诚 | 2012年-2013年 | 代理 |
周景扬 | 2013年-2025年 | |
萧述三 | 2025年- |
学校象征
校徽
国立中央大学校徽由美术系陈之佛教授于1930年代设计,校徽图样中央的牌楼门,是中大南京校址南大门,由杨廷宝设计建造于1933年,三间四柱并结合中西方建筑精髓。门上由右至左刻有国立中央大学六字,牌楼内是大礼堂,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于1931年4月底完工,前廊有爱奥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顶,堂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圆顶,挑高三十四米,分三层可容两千七百馀人,保留至今现为东南大学大礼堂。礼堂两边的纹路比喻城墙垛子,象征中大创立于六朝古都南京,校徽下端有数行水纹,寓意中大位于长江之滨,校史源远流长。
校训
“......中央大学的校训是‘诚朴’,在对日本抗战时期,因环境的需要,大陆时期罗家伦校长加了‘雄伟’两字,现在对日抗战已获胜利后四十七年,我们回复仅用‘诚朴’二字。
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要知道从来成大功业,成大学问的人,莫不是备尝艰辛,锲而不舍地做出来的。对学问若无诚意,结果必至学问自学问,个人自个人。现在一般研究学术的都很少诚于学问。看书也好,写文章也好,都缺少对学问负责的态度。至于人与人间,应当以诚相见,就更用不著说了。
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现在有些人,以学问做门面,作装饰、尚纤巧、重浮华;很难看到埋头用功,不计功利而在实际学问上作远大而艰苦的努力者。要体念‘几何学中无王者之路(捷径)’这句话。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
校歌
《校歌原文》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陞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焕哉郁郁兮文所钟,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易读版》解读与释义:龙亚珍教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前控长江后枕东海啊!金陵吾校宅其中。登上皇天睥睨俯瞰啊!含藏富庶天下称雄。文丰物阜荣光炳焕哟!是那礼乐斯文所育锺。齐力兴学堂庑宏伟哟!器宇轩昂冠于南东。干戈争战永息止,弦歌雅诵教化崇。百年树人传道业,栋梁乔木郁葱葱。胸襟宽博温良平易哟!乐教承继古吴风。秉此圣贤之道而教啊!四方宗仰有志来同!
松的精神
国立中央大学以“松”为精神象征,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原中央大学四牌楼校园西北角梅庵屋前的六朝松,历经世代风霜,依旧傲然挺立,四季长青与屹立挺拔是松的精神,引领中大人不断精进、超越[28]。
校园环境
现今国立中央大学校园位于桃园市中坜区双连坡之上,由陈其宽依据井田棋盘的概念规划设计而成,占地六十馀公顷。校园中心为中正图书馆(旧图),中庭有口古井,象征知识泉源。校园绿草如茵、苍松林立、风景幽美,素有“中央公园”雅称。
外界咸认国立中央大学校园是“最热门偶像剧校园取景地”,众多影视戏剧在此拍摄。
建筑
- 秉文堂(地球科学院)-纪念前校长郭秉文
- 中正图书馆-纪念前校长、永久名誉校长蒋中正
- 志希馆(管理学院)-纪念前校长罗家伦
- 鸿经馆(数学系)-纪念前校长周鸿经
- 国鼎图书资料馆(经济系,中技社捐建),国鼎光电大楼(光电系,台达电郑崇华捐建)-纪念前经济部部长、校友李国鼎
- 健雄馆(科学四馆,物理系、天文研究所、太空科学研究所)-纪念著名物理学家、校友吴健雄。
- 国立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设在台湾第一高峰玉山登山口之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是东亚最高的天文观测与教学中心。现由天文研究所管理。
中大十景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国立中央大学牌楼(又称国立中央大学凯旋门)至正门的笔直大道。
- “中大湖景”:“玄武湖”乃仿大陆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后湖玄武湖所建,师生常称之为“中大湖”。
- “太极铜雕”:位于文学院旁的大草坪正中央,象征传统文化。铜雕为朱铭大师之杰作。
- “百花川语”:百花川为横贯中央校园的蜿蜒溪渠,因旁边种有百种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说是溪旁的路上来往女生众多而得名。
- “笔墨纸砚”:位于国立中央大学正门,由四座隐含文房四宝寓意的建筑构成之景。
- “情人步道”:沿著环校道路的松林小径,全长约1.5公里。
- “绿草如茵”:国立中央大学校园数处大草坪。
- “乌龟池畔”:位在男九舍前,为一小型喷水池。
- “松涛书阁”:国立中央大学总图书馆、中正图书馆、国鼎图书资料馆、数学系分馆,藏书量十分丰富。
- “女舍广场”:女十四舍前广场,经过特殊设计,是情侣约会的热门地点。
组织架构
教学单位
国立中央大学目前设有文、理、工、管理、资讯电机、地球科学、客家、生医理工、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学院等9个学院,22个学系和51个研究所,依据学位授予法及校方相关章程修业期满且成绩及格者,授予各领域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一级研究中心
一级研究中心 | 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 | 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
---|---|---|
中子束应用研究中心 |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
光电科学研究中心 | 生物科技与生医工程中心 | |
环境研究中心 | 软体研究中心 | |
通讯系统研究中心 | 学习科技研究中心 | |
科学教育中心 | 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 |
国立中央大学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 | 灾害防治研究中心 | |
客家研究中心 | 人文研究中心 | |
地震灾害链风险评估及管理研究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9] |
各学院研究中心
理学院 | 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 核磁共振研究中心 |
---|---|---|
数学与理论物理中心 | 复杂系统研究中心 | |
薄膜技术研究中心 | 科学教育中心 |
地球科学学院 | 国科会地球科学研究推动中心 | 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台湾联大) |
---|
客家学院 | 社会暨政策科学研究中心 | 公法与治理研究中心 |
---|
管理学院 | 管理学术研究中心 | 企业资源规划(ERP)中心 |
---|---|---|
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YSBC) | 公益传播中心(CMSI) | 国际事务(IMBA)办公室 |
工学院 | 精密仪器中心 | 净煤研究中心 |
---|---|---|
奈米触媒研究中心 | 永续环境科技研究中心 | |
桥梁与轨道工程研究中心 |
文学院 | 儒学研究中心 |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
性/别研究室 | 两岸发展史研究中心 | |
明清研究中心 | 语言文字研究室 | |
视觉文化研究中心 | 电影文化研究室 | |
Laboratoire de la Lumière Magique 魔光实验室 | 法语国家电影与文化研究室 | |
戏剧暨表演研究室 | 戏曲研究室 | |
现代文学教学研究资料室 | 琦君研究室 | |
红学研究室 |
学术泛论
学术成果
天文
国立中央大学设置于玉山前山鹿林的鹿林天文台,为台湾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天文台,并为台湾二座取得国际标准认证的天文台之一(另一座为台湾大学的垦丁天文台)。
- 鹿林巡天计画(Lulin Sky Survey, LUSS):台湾的小行星发现肇始于国立中央大学。2002年11月25日,国立中央大学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远镜意外发现2002 WT18 (鹿林1号,永久编号259110[30]),成为台湾发现第一颗小行星。三年后,发现第二颗小行星 2005 GW60(永久编号231051[31])。在2006年3月开始,国立中央大学启动的“鹿林巡天计画”,迄今总计发现约8百多颗小行星、1颗近地小行星及1颗彗星。
- 2008年国立中央大学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主任刘说安荣获“俄罗斯联邦工程科学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 Federation)”院士荣衔;此系俄罗斯最高科技成就奖,目前该科学院国外院士中仅5位华人。之所以获此荣衔,刘说安认为,应与其将掩星观测理论运用到重力波现象的观测与诠释有关。就创新理论言,刘说安与其研究团队率先提出低轨道卫星掩星观测地球大气层中重力波的理论,应用于美国GPS/Met、德国CHAMP及台湾福尔摩沙卫星三号星系等掩星观测资料,推演全球大气重力波资讯,分析其时空特征,不仅提供大气动力及改善气象预报关键资讯,更奠定福卫三号掩星观测的自主能力。
- 面对可能带给人类灾难的全球暖化及气候变迁,2008年国立中央大学结合台湾产、官、学界力量建构全球最大海空温室气体观测平台,大气系教授王国英担任该计画主持人。国立中央大学团队并加入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办之“温室效应气体观测计划”,与德国和法国国家实验室签署了“温室气体太平洋观测计划合作备忘录”。
跨校合作
2003年与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及国立阳明大学共组“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并提出“松竹杨梅”的口号,4校享有图书资源共享、跨校修课辅系、以及往来各校的校际专车[34]。
四中五校联谊赛
四中五校联谊赛开始于1978年,由中原大学、中正理工学院(今国防大学理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中央警察大学,依次轮流主办方式进行,称为四中赛。1994年起中华大学加入活动,故称为四中五校联谊赛。联谊赛分为教职员组与学生组,有篮球、游泳、网球等运动比赛;亦有演讲、桥艺、书法、辩论等艺文竞赛,参赛总人数一千馀人,已成为五所学校一年一度的校际盛事[35][36]。
校友
参见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立大专校院列表
- 民国四大名校
- 中央大学西迁
- 国立中央大学 (大陆时期)
- 国立中央大学 (汪精卫国民政府)
- 中字辈
- 国立中央大学附属中坜高级中学
-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
- 在台复校
- 迈向顶尖大学计画
- 大专校院校务资讯公开平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释
资料来源
- ^ 1.0 1.1 认识中大/关于中央大学 - 校史纪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中央大学
- ^ 总统出席“中央大学创校97周年暨在台建校50周年校庆”,中华民国总统府
- ^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 中央大学校史网.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 ^ Active AWS Academy Member Institutions
- ^ 胡清晖. 央大百年慶 聚百人空拍. 中时电子报. 2014年12月03日 [2023年10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11月17日).
- ^ 央大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 估外冷內熱. 公视新闻网. 2019-03-27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 ^ 吴柏轩. 央大衛星月曆 從太空看台灣. 自由时报. 2015-11-13 [2023-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 ^ 吴睿骐. 賴清德央大演說. 中央社. 2019-05-14 [2023-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 ^ 杨祖汉. 序. 杨祖汉 (编). 中大百年·人文篇. 中央大学出版中心及远流出版. 2015: 5.
-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5).
- ^ 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校友在各領域之卓越表現 (PDF). 国立中央大学. 2024-01.
- ^ 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揭牌 副總統盼培育綠領人才 為國家邁向2050淨零轉型奠定基礎. [2024-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 ^ 王德滋等 (编).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4 [2016-02-16].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历史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南大学
- ^ 認識中央大學,校史紀要. [2023-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2).
- ^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国日报. 民国17年5月5日
-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中央大学四年略記 胡業倫 (PDF).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1).
- ^ 炸弹下壮大的中央大学 王运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首批民国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国立中央大学:12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人;国立浙江大学:5人;国立武汉大学。中大12位部聘教授:徐悲鸿(艺术,国立中央大学) 胡小石(国学,国立中央大学) 楼光来(外文,国立中央大学) 柳诒徵(历史,国立中央大学) 艾伟(心理,国立中央大学) 孙本文(社会,国立中央大学) 戴修瓒(法律,国立中央大学) 高济宇(化学,国立中央大学) 胡焕庸(地理,国立中央大学) 蔡翘(生理,国立中央大学) 梁希(林学,国立中央大学) 常导直(教育,国立中央大学) 秉志(生物,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当选时困居上海)
- ^ 中央大學抗戰内遷“借住”重慶大學辦學. [2013-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 ^ 民国三十四年“教育部检报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员及国立研究机关科研人员统计总表”
- ^ 黄慕萱,书目计量与学术评鉴—国内七所研究型大学论文发表概况分析。引文分析与学术评鉴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4),135-152。
- ^ 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揭牌 陳揆:加速培育臺灣更多高階綠能科技人才 帶動國家重點領域的產業發展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本院一般新聞). [202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 ^ 中大独创永续与绿能科技研究学院 培育高阶“绿领”人才 | 独家专栏 | Reccessary
- ^ 中国大陆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等学校均认定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为其起源,进而于2002年举办百年校庆;惟实际上,1945年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时期)曾举办30周年校庆,其年份计算上仅承认1915年新建之国立南高师为其源头,不采纳三江师范学堂年份;国立中央大学于台湾复校后,沿旧习不计算三江师范学堂为其起源。参考:《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一中央大学三十周年校庆感言》,《大公报》(重庆) 1945年6月9日,第1张第3版
- ^ 央大事务组及新闻. 中大代表植物「松」 (PDF). 国立中央大学. [2023-05-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06).
- ^ 存档副本.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259110 (2002 WT18). [201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231051 (2005 GW60). [201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参与国际泛星计画研究 台湾成为亚洲唯一团队[永久失效链接]
- ^ 國際泛星科學任務啟動.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8).
- ^ 松竹杨梅四校大学生校园经验与学习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NSC91-2413-H-007-003)。陈舜芬(2004)新竹市: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学程中心。
- ^ 參考中華大學校訓第41期. [200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1).
- ^ 四中五校教職員組聯誼賽 理工學院獲羽球亞軍 - 國防部軍事新聞通訊社 Military News Agency. [2024-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中央大学的Facebook专页
- YouTube上的国立中央大学频道
- 国立中央大学校友总会
- 亚卓市(“开放网路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