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
乐器别名 | 竖笛、黑管(台湾) |
---|---|
音域 | |
相关乐器 | |
相关条目 | |
木管乐器 |
单簧管,又称竖笛、黑管,是一种木管乐器,从夏卢摩笛(法语:Chalumeau,一种古代的单簧低音乐器)发展而来的,形成于17世纪末,讹传是由德国的长笛制造家丹纳(Johann Denner,1655年—1707年)所发明,但这一说法未有实据支持。最早为人所知的单簧管音乐收在阿姆斯特丹的罗杰(Estienne Roger)出版的曲集内(1716年再版)。从大约1780年起,单簧管被一些最大的管弦乐队采用。现代单簧管则是在1800—1850年发展而成的。单簧管由于音域宽,管乐队或以管乐为主的军乐队的首席通常由单簧管手担任。[原创研究?]
外形,构造
单簧管的管身通常用非洲黑檀木制造,亦有由其他木料、塑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接驳筒,管体成圆筒形,并可装拆,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
吹奏方法
在吹口处固定一块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簧片尖会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
音域
单簧管拥有极阔的音域,差不多有4个八度,能涵盖人声的绝大部份范围,在任何的音区,其音量的大小都能控制自如,相比双簧管,单簧管更能处理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单簧管在不同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低音区深沉,中音区浑厚,高音区明亮,音色又接近人声,适合表现各种音乐性格,是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种类
现时常用于管弦乐队的单簧管有以下类别:
- B♭调、A调单簧管
- E♭调高音单簧管
- B♭调低音单簧管
降B调单簧管是常见的单簧管,在管乐团,则再会加上E♭调中音单簧管
单簧管是木管乐器中最先推行常规四管制,事实上当几款变种乐器包括短笛、英国管、低音单簧管及低音巴松管成为管弦乐团的常规乐器后,木管乐器便逐渐由双管制变成三管制。19世纪末期起,低音单簧管已经不再由单簧管手兼任,同时高音单簧管亦加入编制时,为免令原来单簧管声部被分薄,因此作曲家都会额多安排多一位单簧管手兼顾高音单簧管,慢慢变成了现今单簧管声部都比其他木管声部多1位乐手。
名称 | 调性 | 注释 | 音域 (实音) |
---|---|---|---|
倍高音单簧管 | A♭ | 罕用,只应用以意大利军乐队及近代音乐合奏。[1] | |
高音单簧管 | E♭ | 拥有独特和突出的音色,和单簧管非常配合。乐队中常和长笛演奏旋律性的乐段。 | |
高音单簧管 | D | 曾经出现,但因E♭调高音单簧管的出现,很快便被取代。 | |
单簧管 | C | 声音比B♭调及A调明亮。曾于古典时期流行过,现时已经罕用。 | |
单簧管 | B♭ | 现时最常用的制式。独奏、室乐或管弦乐团皆能应用, 古典时期则较常用于降调号乐曲。 | |
单簧管 | A | 比 B♭ 调单簧管能奏出更丰厚的音色, 古典时期较常用于升调号乐曲。 | |
巴塞单簧管 | A/B♭ | 由巴塞号演变出来的乐器,具备单簧管及巴塞号的特征。它比A调单簧管有更阔的音域,和巴塞号一样能吹奏至C3谱音(即B♭2或A2实音)。古典时期经常应用的乐器。[2]甚至莫扎特所写的《单簧管协奏曲,K.622》其实亦是应用A调巴塞单簧管,但现时已被A调单簧管所取代。 此外莫扎特晚期的歌剧《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也有一段咏叹调是用B♭调巴塞单簧管。 | |
巴塞管 | F | 于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乐器,同样能伸延至C3(F2实音)。由于过长,吹嘴及喇叭口部份为弯曲。莫扎特时期亦出现另一种款式,上半段管身向内弯曲45度。但19世纪初便遭淘汰。直至近代才开始有生产商重新制造,个别近代作曲家亦有为巴塞号创作乐曲。 | |
中音单簧管 | E♭ | 管乐团常用乐器,但在管弦乐团则属罕见。 | |
低音单簧管 | B♭ | 管弦乐团中最常用上的单簧管低音声部,亦出现于管乐团及爵士乐。 | |
倍中音单簧管 (又可称E♭倍低音单簧管) | EE♭ | 多用于单簧管合奏团。 | |
倍低音单簧管 | BB♭ | 多用于单簧管合奏团。当演奏近代音乐时亦间中在管弦乐团使用。 |
在单簧管合奏团中亦有用上 EEE♭ 和 BBB♭ 加倍低音单簧管,但现时仍属试验阶段。[3]
代表作品
-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K.581
-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小协奏曲》
-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第二单簧管协奏曲》
- 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 Op.114
- 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 Op.115
- 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 Op.120-1,2
- 柯普兰:单簧管协奏曲
- 德布西:第一号狂想曲
著名演奏家
美国
- 赖瑞·康姆(Larry Combs)
- 艾迪·丹尼尔(Eddie Daniels)
- 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 Drucker)
- 班尼·顾德曼(Benny Goodman)
- 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
- 查理·奈迪西(Charles Neidich)
- 理查·史托兹曼(Richard Stoltzman)
- 亚提·萧(Artie Shaw)
- 大卫·席夫林(David Shifrin)
- 叶强(John Bruce Yeh)
- 章鱼哥(Squidward Q. Tentacles)
奥地利
比利时
- 华特·毕肯斯(Walter Boeykens)
加拿大
- 詹姆士·坎贝尔(James Campbell)
英国
德国
法国
- 米歇尔·亚利格农(Michel Arrignon)
- 路易·卡优札克(Louis Cahuzac)
- 亚历山卓·卡本纳(Alessandro Carbonare)
- 杰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
- 保罗·梅耶(Paul Meyer)
- 米歇尔·波特(Michel Portal)
荷兰
瑞典
- 凯尔·费杰斯(Kjell Fageus)
- 马丁·法锐德 (Martin Frö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瑞士
- 艾德华·布鲁纳(Eduard Brunner)
著名品牌
- Buffet Crampon
- Henri Selmer Paris
- Leblanc
- Yamaha
参考资料
- ^ Clarinette en la♭. [2010-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 ^ Albert R. Rice, The Clarinet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 Green, Grant D. Octocontrabass & Octocontralto Clarinets. 2005 [2009-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