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怀特腓
怀特腓德 (怀特腓) | |
---|---|
出生 | 1714年12月16日 英国格洛斯特 |
逝世 | 1770年9月30日 英属美洲麻萨诸塞湾省纽伯里波特 | (55岁)
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1714年12月16日—1770年9月30日)是基督教大觉醒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生平简述
怀特腓德1714年12月16日生于英国格洛斯特,12岁时已发挥演说及表演长才。1732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彭布罗克学院,在大学时悔改信耶稣基督。1733年结识约翰·卫斯理,受循道宗影响开始操练禁欲。1736年被按立为英国国教牧师。1738年抵达美国乔治亚州,在各殖民据点巡回布道、提供民生补给品。同年回到英格兰,为他在乔治亚州创立的孤儿院募款。1739年展开室外布道行动并第二次登陆北美洲巡回讲道。 1741年再次返英解决与约翰.卫斯理之间的鸿沟。同年结婚,10月第三度登陆北美洲,健康状况堪忧。1748年返抵伦敦,解决英国循道派的内部纷争,并向贵族传福音。1750年代积极呼吁:黑奴也有宝贵灵魂。1751年,在怀特腓德支持下,美国乔治亚州恢复本已废除的奴隶制度[1]。1760年代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劣,仍坚持巡回布道为主得灵魂。1764年准备扩大孤儿院事工,设立学院。1770年9月30日晚上,于北美麻萨诸塞州友人家的楼梯平台讲道,随即因身体不适而去世,传道三十四年,享年56岁”[2][3][4][5]。
早期生平
乔治.怀特腓德是1714年12月16日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最初,怀特腓德的父母经营贝尔旅店(Bell Inn),在经济上并不缺乏。在怀特腓德两岁时,父亲去世,旅店生意维持不久就开始走下坡。怀特腓德在一次保姆疏于照顾当中,感染了麻疹,这病带给怀特腓德的眼睛永久性的伤害,导致左眼斜视。虽然一家人都投入在旅店生意当中,怀特腓德的母亲十分重视他,减去他旅店工作的负担,重视他所受的教育,期望他能够大学毕业,并且取得英国国教神职人员的身份。这样的期待在怀特腓德的母亲再嫁之后有了阻碍,旅店经营不善,使得怀特腓德无法继续学业。[6]
大学生活与早期服事
然而,因著一次朋友的拜访,使得怀特腓德的学习之路延续下去。怀特腓德在1732年11月,以书僮(servi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身份在牛津大学的潘布洛克学院当中半工半读。[7] 书僮是大学学生当中地位最低身份,即为有钱、有权势的贵族学生的仆役,为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工作,也需要作为舍监,负责点名。根据怀特腓德在札记当中回顾说:“我的责任,身为书僮,就是在晚上十点去敲那些绅士们的房门,去确认他们有没有在房间。在我每踏上一阶楼梯时都以为魔鬼会会出现。以至于我有好几周的时间无法入眠,每天只睡不到三小时。”[8] 并且因为其身份的关系,需要穿不同的袍子以作区别,以及不能参与校内活动。其好处是学费就由这些劳务抵免。 怀特腓德在大学时看见同学的挥霍放荡的生活,就决心远离这样的生活,也放弃他在早年所喜欢的表演,并严格操练敬虔圣洁生活。 在1733年结识建立“圣洁俱乐部”(Holy Club)的约翰.卫斯理及查理.卫斯理。并在就学过程当中与他们来往密切。在这几年之间,怀特腓德陷入了律法主义的陷阱并且操练过度导致身、心、灵俱疲,陷入绝望之中。[9]直到一次想起耶稣在结束在十字架上的痛苦之前声喊说:“我渴了!”,怀特腓德大声呼喊:“我渴了!我渴了!”,顿时他心中的重担被挪去,并且知道什么是在基督里喜乐,才重获新生。[10]他在1736年6月20日被按立为英国国教的执事。[11]
被按立为执事之后,怀特腓德开始他的讲道生涯,因为从前在牛津大学对牢犯讲道以及与圣洁俱乐部的成员们讨论信仰的经验,怀特腓德在讲道初期就开始吸引了大批听众。同时,卫斯理兄弟正在美国乔治亚州进行布道,约翰.卫斯理从寄信邀请怀特腓德前往乔治亚州做布道事工。在同年十二月,怀特腓德决定前往乔治亚州。1737年12月30日出发前往乔治亚州以前,他每一周讲道六至七次,在伦敦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2]
布道范围
他接续富瑞林好生、吉尔伯特.田内特、爱德华滋所点起的复兴之火,把复兴运动引至最高潮。卫斯理的著重在英国的事工,而怀特腓德在则是在北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曾听过他讲道,他声音宏亮表情生动,在竟可一次吸引两万人同时聆听,在大众传播工具尚未发明前,竟能有百万人听过他讲道。他的事奉除了英国、威尔斯之外,他七次横越大西洋至北美洲,十五次去英格兰,二次去爱尔兰布道。
思想
他的神学思想受加尔文主义影响,谨守预选说教义,遂无法与卫斯理兄弟合作,于是组成“加尔文循道宗”(Calvinistic Methodism),虽然分道扬镳仍然彼此敬重。他的神学以英国清教徒对原罪、因信称义及重生等议题为中心。[13]他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器重圣洁敬虔并与耶稣基督建立个人关系。
对于预定(predestination)的看法
怀特腓德相信无条件的拣选,认为若是否定此事的话便会否定上帝至高的主权,而且在拣选当中与人的任何一点投入都没有关系。对于有限的救赎的论证,怀特腓德在一次与约翰卫斯理在罗马书8章32节的对话当中,怀特腓德认为经文中所指的“众人”,并不是指世上全部的人,而是指著那些在基督里的人。因此,耶稣的救赎只为著那些被拣选的人。[14]
对于奴隶的看法
因著怀特腓德的支持,乔治亚州在1751年恢复奴隶制度。怀特腓德在其毕士大孤儿院使用黑奴,并将之视为经济上的需要,为的是能够帮助更多孤儿。虽然怀特腓德针对黑奴被虐待的问题做出回应,要求要对主人黑奴更人道,并要求黑奴主人教导黑奴基督信仰,主张黑奴一样需要被救赎,却没有将奴隶制度视为是系统性的恶。[15]
贡献
怀特腓德除了有传福音的热忱,也强调教育的重要,在美国协助三所大学的成立:普林斯敦大学、宾州大学及达特茅斯学院。在乔治亚州成立“毕士大孤儿院”,用33年的时间辛苦募款照顾孤儿所需。
讲道风格
怀特腓德以他个人的性格以及行为还有他那戏剧性的宣达方式为名,声音铿锵有力而且擅长即兴演说。他的声音也非常有感染力,人们说光是听到他讲到〝美索不达米亚〞就掉眼泪了。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些所有展现方式并不是为了要娱乐听众,而是将这些听众从地狱当中拯救出来。他也以即兴讲道为名,跟当时斟酌字句,毫无感情的讲道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他表达的神学思想不似爱德华滋般深入,但他的宗教言论却能使十二岁的孩子都听得明白,他的演说功力可见一斑。除了戏剧性的宣达方式之外,圣经当中的例子也大量的成为他的例证。[16]
著作
怀特腓德的讲道被广泛赞誉为激发他的听众的热情。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篇讲道、信件和期刊都被出版。他的期刊原本只打算私人传播,第一次被出版是由汤玛斯‧库柏发行的。詹姆斯•赫顿则出版了怀特腓德批准的版本。他的生气勃勃和“太过使徒性的”语言被批判;他的期刊在1741年之后就不再发行。
怀特腓德在1744-45年间准备了一笔新的预付款,但是它直到1938年才被出版。19世纪传记一般参考他的早期作品〝上帝对乔治‧怀特腓德牧师之带领的简短叙述〞(A Short Account of God's Dealings with the Reverend George Whitefield, 1740),包含了他的生活到他按立牧师。在1747年,他出版了〝上帝对乔治‧怀特腓德牧师之带领的进一步叙述〞(A Further Account of God's Dealings with the Reverend George Whitefield),包括的时期从他按立牧师到他第一次旅行到乔治亚。他的一个编辑活泼的版本的期刊,以及自传式的记述在1756年出版。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7).
- ^ 布鲁士、贝琪.费许; 董家范. 懷特腓德. 台北: 天恩出版社. 2007. ISBN 9866876152. ,1-10
- ^ 培克尔; 萧维元. 基督教史略. 香港: 浸信会出版社. 1989. 著。译。367-70。
- ^ 王纲领编著。《西洋全史(十一)美洲发展史》。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89-100。
- ^ 比尔.奥斯丁著。马杰伟、许建人译。《基督教发展史》。香港:种籽出版有限公司,2002)377-81
- ^ 布鲁士.费许(Bruce Fish)、贝琪.费许(Becky Fish); 董家范译. 《懷特腓德》. 台北: 天恩. 2007: 10–6.
- ^ 布鲁士.费许(Bruce Fish)、贝琪.费许(Becky Fish); 董家范译. 《懷特腓德》. 台北: 天恩. 2007: 18.
- ^ George Whitefield. Journals of George Whitefield location = Grand Rapids, MI. 1974: 22.
- ^ 布鲁士.费许(Bruce Fish)、贝琪.费许(Becky Fish); 董家范译. 《懷特腓德》. 台北: 天恩. 2007: 22–35.
- ^ George Whitefield. Journals of George Whitefield location = Grand Rapids, MI. 1974: 26.
- ^ 布鲁士.费许(Bruce Fish)、贝琪.费许(Becky Fish); 董家范译. 《懷特腓德》. 台北: 天恩. 2007: 41.
- ^ Mark A. Noll. A History of Evangelism.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2003: 86–9.
- ^ 陶理博士。《基督教二千年史-自第一世纪至当代》。李伯明、林牧野译。〔香港:海天书楼,2007〕,443。
- ^ James L. Schwenk. Catholic Spirit: Wesley, Whitefield, and the Quest for Evangelical Un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ish Methodism. US: Scarecrow. 2008: 27–32.
- ^ Ian J. Maddock. Wesley and Whitefield? Wesley versus Whitefield?. Eugene, OR: Pickwick. 2018: 161–182.
- ^ Ian J. Maddock. Men of One Book: A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ist Preachers, John Wesley and George Whitefield. Eugene, OR: Pickwick. 2011: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