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
苏联军乐 | |
作词 | 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 |
---|---|
作曲 | 马特维·勃兰切尔 |
音频样本 | |
喀秋莎(演奏版) |
《喀秋莎》(俄语:Катюша),又译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也是为苏联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二战期间BM-13 多管火箭炮也被士兵称为喀秋莎。
本曲讲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故事。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雪球花”(音译卡林卡)(俄语:Калинка)般属于俄国传统民谣。
本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词,由知名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喀秋莎并非由马特维·勃兰切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
词义
喀秋莎是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爱称。在俄语的习惯上,很多名字除了昵称以外还有更进一步的“爱称”以示亲昵。例如,娜塔莉亚(Наталья)的昵称是娜塔莎(Наташа),而娜塔申卡(Наташенька)就是爱称。叶卡捷琳娜(Екатерина)的昵称是卡佳(Катя),而爱称就是喀秋莎(Катюша)。
影响
《喀秋莎》这首歌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前苏联,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谢如玉当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个深爱著前线战士的女孩,她执著地等待著那位心上人的来信。战争期间,有许多苏联红军士兵通过报社给女孩写信,倾诉衷肠。
歌曲在苏德战争期间曾出现十馀种歌词变体,其普及程度更令红军炮兵以其为BM-13 火箭炮冠名,往后喀秋莎更成为了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词。
歌曲自19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期开始在中国也广为流传至今。
日本Technōs Japan公司在1987年以后陆续推出的《热血高校躲避球部》游戏各版本中,在单人游戏中的对苏联关卡内,使用了喀秋莎的改编曲版本。
2012年推出的日本电视动画《少女与战车》(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第8集中,因真理学院的诺娜(声优:上坂堇)与卡秋莎(声优:金元寿子)二位角色以俄语重新演绎《喀秋莎》而使得此歌曲重新在ACG圈子内走红。但美国的动画流媒体网站Crunchyroll因此遭遇版权问题而不得不延期上架第8集;之后海外各地区发行的当地语言配音版或日语原版中,相应片段的歌曲皆被替换成了俄罗斯民歌《货郎》。[1]后来在海外发行的《少女与战车 剧场版》电影中,作为配乐出现的《喀秋莎》也遭到了替换。但是bilibili在中国大陆正规提供的《少女与战车》电视动画却保留了《喀秋莎》。[2]
在2015年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首次参加[需要解释]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于5月5日彩排中颂唱了本曲中俄双语版本,其中第一段为俄语,第二段为中文。[3][4][5][6]
歌词
俄语歌词 | 中文意译 | 俄语音译 | 中文歌词[7] |
---|---|---|---|
|
|
|
|
起源
关于《喀秋莎》一歌的来源,说法很多。有的说是源自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与《三个坦克手》出自同一事件。还有一说,是苏德战争时期的作品,与《神圣的战争》同源。也有人认为,这首歌实际上是苏联诗人马特维·勃兰切尔在1938莫斯科看到祖国东西临敌,战火纷飞有感而发,创作出喀秋莎。总之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参考资料
- ^ Girls und Panzer episode 8 censored? - Japanator.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 ^ 少女与战车:第8话 真理战来了!.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 ^ Chinese army with "Katyusha" in 2015 Moscow victory parade rehersal, [2021-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中国大陆))
- ^ 解放军唱喀秋莎令外军方队吃惊 年轻人流眼泪-天山网.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 ^ 通讯:《喀秋莎》歌声中的情谊-新华网. 新华社. 2015年5月7日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CCTV军事官方频道 CCTV Military Science Official Channel, 揭秘红场阅兵背后的故事 【军事纪实】1080P, 2015-07-20 [2017-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 ^ 在中国《喀秋莎》被翻译成中文,由赵沨,吕寒柏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