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鸭龙属
古鸭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
---|---|
Ramírez-Velasco et al., 2012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龙类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树龙形态类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龙类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龙类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鸭嘴龙形类 Hadrosauriformes |
总科: | †鸭嘴龙超科 Hadrosauroidea |
演化支: | †鸭嘴龙形态类 Hadrosauromorpha |
属: | †古鸭龙属 Huehuecanauhtlus |
模式种 | |
†提奎丘古鸭龙 Huehuecanauhtlus tiquichensis Ramírez-Velasco et al., 2012
|
古鸭龙属(属名:Huehuecanauhtlus,意为“古老的鸭”),是鸟脚亚目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种,模式种提奎丘古鸭龙(H. tiquichensis)[1]。
发现与命名
古鸭龙目前已发现两个标本,都发现于墨西哥中南部的米却肯州提奎丘,来自于未命名的地层,地质年代约8580万到835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晚期的桑托阶[1]。在北美洲桑托阶地层发现的古鸭龙,显示鸭嘴龙类从亚洲迁徙到北美洲的时间不晚于阿尔比阶,或是两个大陆互相连接时,鸭嘴龙类的祖先曾在两个大陆间迁徙。
正模标本(编号IGM 6253)是一个破碎的头颅骨与身体骨骼,包含:部分左上颌骨、齿骨碎片、四节颈椎、九节背椎、四个背椎的神经棘、一个背椎的横突、五个右侧肋骨、七个左侧肋骨、七个荐椎的神经棘与横突、三节尾椎、两个尾椎的神经棘、一个尾椎的横突、八个破碎的骨化肌腱、部分左与右侧肠骨、部分左与右侧耻骨。副模标本(编号IGM 6254)的体型较小,只包含:破碎的左齿骨、两颗牙齿、以及一个颈椎的前关节突[1]。
在2012年,Angel Alejandro Ramírez-Velasco等墨西哥籍古生物学家,将这两个标本进行正式叙述、命名,模式种是提奎丘古鸭龙(H. tiquichensis)。在当地纳瓦特尔语(某种阿兹提克的方言)里,属名的huehuetl意为“古老的”,canauhtli意为“鸭”,意指它们是种古老的鸭嘴龙超科恐龙;种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提奎丘为名,在化石挖掘期间,当地居民曾协助、招待工作团队的生活[1]。
体征
研究人员在命名古鸭龙时,列出它们的鉴定特征。口鼻部的第三颗牙齿、上颌骨与齿骨的第三颗牙齿位于相同咬合平面上。它们具有七节荐椎。已发现的后段背椎、荐椎具有长神经棘,神经棘的长度约是所属椎体的3.5到4倍。如同破碎龙,上髋臼突的长度,是肠骨板的75%;上髋臼突的顶端,接触坐骨结节的后腹侧。不同于其他鸭嘴龙超科,肠骨的前髋臼突偏斜程度大,与肠骨、坐骨之间的夹角小于130°。肠骨板的背侧有个相当深的凹处(可容纳上髋臼突),这点不同于其他基础鸭嘴龙超科恐龙[1]。
分类
研究人员在命名古鸭龙时,也提出种系发生学分析,范围涵盖许多鸭嘴龙超科,但不包含破碎龙、黑亚瓦提龙、列弗尼斯氏龙、南阳龙、双庙龙、沼泽龙。他们发现古鸭龙比原巴克龙还要衍化,但比鸭嘴龙科还要原始。以下演化树来自于古鸭龙的命名研究,只显示基础型鸭嘴龙超科的部分[1]:
鸭嘴龙超科 |
| ||||||||||||||||||||||||||||||||||||||||||||||||||||||||||||||||||||||||||||||||||||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英文)Angel Alejandro Ramírez-Velasco, Mouloud Benammi, Albert Prieto-Márquez, Jesús Alvarado Ortega and René Hernández-Rivera. Huehuecanauhtlus tiquichensis, a new hadrosauroid dinosaur (Ornithischia: Ornithopoda) from the Santonian (Late Cretaceous) of Michoacán, Mexico.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2, 49 (2): 379–395 [2012-05-18]. doi:10.1139/e11-0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