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
Казимир Малевич
出生(1879-02-23)1879年2月23日
 俄罗斯帝国基辅
逝世1935年5月15日(1935岁—05—15)(56岁)
 苏联列宁格勒
国籍 俄罗斯帝国
 苏联
民族波兰
教育程度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英语Moscow School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
知名于绘画
知名作品黑方块》(1915年)、《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
运动至上主义

卡济米尔·谢韦里诺维奇·马列维奇[注 1]波兰语Kazimierz Malewicz乌克兰语及俄语: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a][b];1879年2月11日—1935年5月15日),俄罗斯乌克兰[1][2]至上主义创始人、构成主义、几何抽象派画家[3][4][5],代表作《黑方块》(1915年)、《白色上的白色》(1918年)。

早年

马列维奇出生于一个波兰家庭[6][7],居于波兰被瓜分后的、俄罗斯帝国治下的基辅附近[8]。他的父母,即塞维恩和路德维卡·马勒维奇是罗马天主教信徒[9],是在波兰一月起义失败之后从今白俄罗斯东部一带逃亡到这里的[10],后来其父靠经营制糖厂养家[8]。由于这样的出身,马列维奇自小就会说波兰语俄语[11]。马勒维奇是家中长子,兄弟姐妹共14人,不过只有9人活到了成年[8]

艺术家生涯

《聚会》,1908

1896年至1904年间,马列维奇居住于库尔斯克。1904年其父去世,马列维奇移居莫斯科,并在1904至1910年间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院英语Moscow School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rchitecture学习。1911年他与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一起参加圣彼得堡的“Soyuz Molodyozhi”(意为年轻人联盟)举办的第二场展览会。1912年马列维奇参加莫斯科的“Osliniy khvost”(驴尾巴)展。当时他的画风受影响于娜塔莉亚·冈察洛娃米哈伊尔·拉里奥诺夫,后二者则对俄罗斯的民间版画艺术“卢布克”颇感兴趣。1912年马列维奇自称他的画风属于“立体-未来主义”式[12]。1913年他为俄罗斯歌剧征服太阳(Pobeda nad Solntsem)设计了舞台,而这一歌剧后来广受赞誉。1914年马列维奇在巴黎的独立者沙龙参展,此外还与帕维尔·菲洛诺夫合作绘制过一些作品[13][14]

至上主义

第一幅《黑方块》,约1915年
《绝对主义的创作:白色上的白色》,1918

1915年马列维奇开始发展他的至上主义艺术,并发表了名为《从立体主义到至上主义》的文章。1915至1916年间他与其他的至上主义艺术家一起在农村合作社工作。1916至1917年参加莫斯科一个名为“方块杰克”(Bubnovyi Valet)的艺术家团体。这一时期马列维奇绘制的画作包括《黑方块》(1915)[15]和《白色上的白色》(1918)。

十月革命之后

1933年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风格自画像,右下角签名却为黑方块

1917年的十月革命之后,他曾在一些艺术团体工作,其中包括维捷布斯克的一所艺术学校(1919–1922)和列宁格勒艺术学院(1922–1927)、基辅艺术学院(1927–1929)。1923年他曾担任彼得格勒艺术研究所主管,但这一组织在1926年被苏维埃政府以宣传反革命和下流艺术为名关闭。当时苏维埃支持的是名为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虽与马列维奇的理念格格不入,但迫于压力他仍然绘制过一些这一风格的作品[16]

1927年马列维奇前往华沙,见到了包括他的学生瓦迪斯瓦夫·史泽明斯基卡达莉娜·蔻布萝在内的一些艺术家,并受到了他们的欢迎[17]。不久之后在波隆尼亚宫酒店举办了他的第一场国外展览。

逝世

1935年5月15日,马勒维奇在57岁上因癌症逝世于列宁格勒,在他临死时《黑方块》还挂在他的床头。他遗嘱称希望自己被安葬在尼姆齐诺维卡的一棵橡树下[18]。于是其朋友和学生将他葬在这里,并加上了一个标有“黑方块”的纪念碑[19],但纪念碑在二战中被毁。2013年墓址上建起了一座公寓。而附近在1988年建起的另一座马列维奇纪念碑遗址也被改建成门禁社区[18]

艺术市场

他在1920年代绘制的第四幅《黑方块》于1993年出现在萨马拉,由塞米昂·莫吉列维奇以25万美元的价格买下[20]。2002年4月,此作由弗拉基米尔·波塔宁资助、俄罗斯文化部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现收藏于埃尔米塔日博物馆[20]。据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所说,这是俄罗斯继十月革命之后收到的最大的一笔私人捐赠[21]

《绝对主义的创作》(红色射线上的蓝方块),1916

他的《绝对主义的创作》(红色射线上的蓝方块)在2008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被一名匿名买家拍走,成为俄罗斯艺术史上最贵的一幅作品[22]

备注

  1. ^ 又译马列维基
  1. ^ 乌克兰语罗马化Kazymyr Severynovych Malevych 发音:[kɐzɪˈmɪr seweˈrɪnowɪtʃ mɐˈlɛwɪtʃ]
  2. ^ 俄语罗马化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 发音:[kəzʲɪˈmʲir sʲɪvʲɪˈrʲinəvʲɪtɕ mɐˈlʲevʲɪtɕ]

参考文献

  1. ^ Malevich's Ukrainian Square. Russian Life. [2023-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0) (英语). 
  2. ^ Dennis Ioffe. Avant-Garde versus Tradition, a Case Study—Archaic Ritual Imagery in Malevich: The Icons, the Radical Abstraction, and Byzantine Hesychasm (en) // Arts. — 2023-02. — Vol. 12, iss. 1. — P. 10. — ISSN 2076-0752. — doi:10.3390/arts12010010. Архивировано 20 6月 2023 года.
  3. ^ 大英百科全书》中的条目:Kazimir Malevich(英文)
  4. ^ Malevich, Kasimir — A Dictionary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Encyclopedia.com.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5. ^ Casimir Malevich —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Encyclopedia.com.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6. ^ Andrzej Turowski. Malewicz w Warszawie: Rekonstrukcje i Symulacje [Malevich in Warsaw: Reconstructions and Simulations]. Krakow: Universitas. 2002 [2016-04-23]. ISBN 83705248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Foreword. 
  7. ^ N.D. (26 July 2013), Walczą o polskość Malewicza (Advocating the Polishness of Malewicz)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wy Dziennik.
  8. ^ 8.0 8.1 8.2 Nina Siegal (November 5, 2013), Rare Glimpse of the Elusive Kazimir Malevi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
  9. ^ Milner and Malevich 1996, p. X; Néret 2003, p. 7; Shatskikh and Schwartz, p. 84.
  10. ^ Liukkonen, Petri. Kazimir Malevich.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Finland: 库桑科斯基 Public Library.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0). 
  11. ^ Railing, Patricia. Kazimir Malevich Biography (PDF). [2016-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14). 
  12. ^ Honour, H.英语Hugh Honour and Fleming, J. (2009) A World History of Art. 7th edn.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pp. 794-795. ISBN 9781856695848
  13. ^ Selected Poems with Postscript, 1907–1914. 世界数字图书馆. 1914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8). 
  14. ^ Roar! Gauntlets, 1908–1914. 世界数字图书馆. 1914 [2013-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15. ^ Drutt and Malevich 2003, p. 243.
  16.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Volume 305, Number 11 (March 16, 2011), p. 1066. [2016-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4). 
  17. ^ The Collection | Suprematism. MoMA.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18. ^ 18.0 18.1 Sophia Kishkovsky (August 30, 2013), Malevich’s Burial Site Is Found, Underneath Housing Develop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纽约时报.
  19. ^ Schjehldahl, Peter. The Prophet: Malevich's Revolution. The New Yorker. [2015-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0. ^ 20.0 20.1 Sophia Kishkovsky. From a Crate of Potatoes, a Noteworthy Gift Emerges. 纽约时报. 2002-07-18 [200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9). 
  21. ^ Co-operation With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ate Hermitage Museum. [2009-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6). 
  22. ^ "Suprematist composition" Malevitch at Sotheby's. Three days before the record. Artinvestment.ru. [2014-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