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半岭古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新北金山区半岭古道入口碑石

半岭古道,位于新北市金包里半岭地区,自古即为凯达格兰族交通及活动范围,已知最远可连结邻近竹子山、阿里磅、小坑头、五爪仑、西势湖、葵扇湖与倒照湖(合称“两湖”)等地,目前仍保留有起自金包里三界坛圣德宫,终至石门妙济寺一段,古道中点称为“半岭街仔”,分三岔路接往竹子山古道及鱼路古道,另一分支则接往西势湖及小坑、坪林(石门)等[1]

历史沿革

半岭历史

金山半岭地区原为凯达格兰族活动范围,于明末清初时,有福建漳州府陈氏家族自金包里移居半岭顶角一带,后陆续有严姓、赖姓、郭姓、李姓等先民屯垦,主要作物为茶叶青心乌龙)、稻米、筊白笋、芋头、甘薯、桶柑等[2][3]。后有福建漳州府南靖县陈姓移民入赘于凯达格兰族林姓族人,并引进红心乌龙、包种、铁观音等种茶,开创金包里茶区茶叶外销历史。根据日治时期台北州劝业课(1939)记载:昭和三十一年台北州茶苗品种栽培面积,石门庄有 926 甲、金包里庄的半岭有 472 甲,两区种茶面积约近 1,500 甲,更有超过九成以上之优良茶种比例(石门庄92.9%、金山庄97.4%),为大清帝国及日本政府主力外销经济作物,更是北台湾最早开发的茶叶经济专区,一时盛况空前[4]

当地于清治时期属“西势庄”,日治时期后则划为台北州基隆郡金山庄”,土地测量时以半岭主峰为旗点,顶段称为“顶角”,往下则称“中角”,至平原处则称“下角[5]。今半岭地区则多指称位于顶角(五爪仑)与中角及两湖(倒照湖、葵扇湖)间之区域[6]

抗日史迹

日治初期义民领袖简大狮率众抗日,频繁活跃于金包里及邻近大屯山区各古道,并伺机袭击日军。1896年,义军攻击驻守在金包里街慈护宫的日军宪兵队,引来日军报复式的攻击,纵火焚毁金包里市街,仅街口的慈护宫及少量建筑幸存[7]。根据半岭地区耆老口述表示,简大狮所率领之抗日义军,曾于半岭山区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造成近百人死伤[8]。后由半岭地方士绅陈路集合地方力量,将亡者尸骨安葬于半岭古道旁,建有应公庙四时祭祀,而当时发生战斗的地方,亦称为“应公坪”。

古道功能与整修

半岭古道接通“金包里茶区”与“石门茶区”,是当地茶叶类经济作物(包括铁观音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等)的运输要道,而当地的农产品亦透过古道输往金山、基隆等地[4]。陈姓家族后人有陈登科者(1817年—1900年),依“三三三规划原则”,将本区三分之一面积作为农田水利设施之用,另三分之一面积则种植茶叶类经济作物,剩馀三分之一则维持原始林貌以涵养水土。

至茶叶产区没落后,古道人行渐少而失修,于1960年代初,金山鄕两湖村倒照湖士绅陈路等人,鉴于两湖村、半岭、阿里磅、坪林、西势湖山区等地,农民出入交通不便、产业发展需求及学童上下学交通安全等问题,遂倡议推动半岭古道改建工程计划,动员数百名公工,整修古道并延展古道由三界坛至倒照湖、阿里磅、乾华等地区之产业道路,终点为今日核一厂处衔接淡金公路,另有分支至西势湖五爪仑,途经今日半岭山、法鼓山、金宝山等地。修复后之古道初期为泥土路径,嗣后由金山鄕公所补助铺设碎石子路,至李登辉担任省主席时期(1981年至1984年)部分路段始改善铺设为柏油路面,目前属乡道农路,分由新北市金山区及石门区公所负责养护工作。

古道中段有一清代留存之产业道路称为“保甲路”,因路宽约为一根扁担之距离,故当地居民旧称为“挑担路”,路旁则有“界字石碑”,为先民鉴界之界桩。沿途有三界坛草堂、土地公庙、雷公劈石、百二步岭、半岭街仔、小坑头、妙济寺等景点[9]

台湾新北金山区半岭古道三界坛草堂“界”字碑石

古道存续危机

半岭古道部分路段系座落于祭祀公业李火德所有土地,经李氏前人应允捐地开路作为既成道路使用,2005年因李氏后人产权纠纷,部分土地已出售,目前产权仍存在争议[10]

半岭访源

新近有金包里三界坛圣德宫为溯源该庙原址,号召信徒重新整辟半岭古道至三界坛段,定期举办“半岭访源”活动[11][12][13]

金包里圣德宫“半岭访源”活动

参考资料

  1. ^ 金山聖德宮探尋「半嶺訪源」見證古道百年歷史. ETtoday新闻云. 
  2. ^ 〈阳明山地区常民(民俗)文化调查〉,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调查报告,2010年12月,台湾民俗文化工作室–林茂贤
  3. ^ 〈建立阳明山地区耆老资料库、生命史及口述历史纪录(二)〉,内政部营建署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办理计画报告,2014年12月27日,台湾蓝染协会–李其霖等
  4. ^ 4.0 4.1 〈107年度委托办理阳明山国家公园日治时代茶产业调查研究,内政部营建署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办理计画报告,2014年12月27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陈志豪
  5. ^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6.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7. ^ 張健豐,尋找金山的古早味. 观察杂志. [202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8. ^ 陳怡宏,邁向土匪之路─1895∼1901 年間北宜古道與「土匪」興起關係. 宜兰文献杂志、卷75-76. [2021-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9. ^ 金山陳氏家族沿革. 全国电子报.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3). 
  10. ^ 10億祖產家變 後代沒份. 自由时报. [2005-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11. ^ 金山聖德宮「半嶺訪源」徒步行腳 信眾爭睹一甲子天官神轎. ETtoday新闻云. [202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12. ^ 金山聖德宮「半嶺訪源」徒步行腳 拍攝成紀錄片留存人心. ETtoday新闻云. 
  13. ^ 「半嶺訪源」行腳 女信眾虔誠背竹轎. 自由时报.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