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伍迪·艾伦 |
监制 | Letty Aronson Stephen Tenenbaum Jaume Roures |
编剧 | 伍迪·艾伦 |
原著 | 流动的飨宴 |
主演 | 奥云·韦逊 丽素·麦雅当丝 玛莉安·歌迪雅 嘉菲·比丝 阿德里安·布罗迪 卡拉·布鲁尼 米高·辛 |
摄影 | Darius Khondji Johanne Debas |
剪辑 | Alisa Lepselter |
制片商 | Gravier Productions Mediapro Televisió de Catalunya (TV3) Versátil Cinema |
片长 | 94 分钟 |
产地 | 美国 西班牙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2011年6月10日 2011年9月8日 2011年7月29日 |
发行商 | 索尼经典影片 |
预算 | $1700万 |
票房 | $148,289,110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午夜巴黎 |
香港 | 情迷午夜巴黎 |
台湾 | 午夜·巴黎 |
《午夜巴黎》(英语:Midnight in Paris)是2011年由伍迪·艾伦编剧并执导的一部以法国巴黎为背景的浪漫喜剧和奇幻电影。影片表现的主题是怀旧情绪、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伍迪·艾伦凭本片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
剧情
来自美国、身为荷里活编剧的男主角盖尔(Gil Pender)和未婚妻伊内兹(Inez)因为未婚妻父亲的生意关系一同游玩巴黎并置办家具。盖尔和未婚妻在巴黎巧遇上朋友保罗和他的太太,四人决定把臂同游。保罗在罗丹美术馆内讲述罗丹的情史,却被博物馆导游否定了他的说法。
当晚,众人去了酒吧喝酒,之后当盖尔为自己的小说寻找灵感而独自在巴黎四处闲逛却迷路之时,午夜的钟声响起,之后一辆古董标致汽车在他面前出现,车内的人都呼叫要他上车。他们去到了一间酒吧,对酒吧内的“复古”风感到迷惑的他遇上了科尔·波特,约瑟芬·贝克和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他原本以为是化妆舞会什么的,后来逐渐确定他真的遇到了已故的文艺偶像们。菲茨杰拉德之后领他去见海明威。海明威答应给格特鲁德·斯泰因审阅他的小说。盖尔马上想回酒店带小说过来,不过他一踏出酒吧门口之后,就回到了现代,酒吧成了洗衣店。
第二天晚上,盖尔想带伊内兹一起回去20年代,不过伊内兹未等到午夜就回酒店去了。午夜之后,古董标致车再次出现,将盖尔带回20年代。今次在车内的是海明威。海明威带他去见斯泰因,并且介绍他认识毕卡索和他当时的情人亚得利亚娜(Adriana)。盖尔对亚得利亚娜一见钟情。
回到2010年代,盖尔、伊内兹和保罗等数人前往博物馆,保罗并在毕卡索的所画的亚得利亚娜前掉书袋。盖尔指出了他的错误,却惹来了伊内兹的不满。
之后数晚,盖尔都以同一方式返回20年代,他的行为令伊内兹的父亲起疑,并决定聘请私家侦探调查他的去向。在此同时,盖尔跟已经与毕卡索分手的亚得利亚娜愈来愈亲密。盖尔知道自己已经爱上她,不过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跟达利、曼·雷和路易斯·布努埃尔三人商量,不过由于三人乃超现实主义者,因此对他是来自2010年代的事以为再合理不过。
当伊内兹在选购家俱的时候,盖尔去了逛街,并且遇上了古董店的女店员盖布里艾尔(Gabrielle)。她跟盖尔一样非常喜爱20年代。盖尔之后在塞纳河畔找到了亚得利亚娜的日记,日记中原来记载著她也爱上了盖尔,并且想象从他手上收到一对耳环。盖尔想从伊内兹的手饰中偷走一对耳环送给亚得利亚娜,不过她提早了回酒店,令他失手,只好上街购买。
盖尔将耳环送给亚得利亚娜,二人接吻之后,一台马车出现,接载他们到了1890年代的巴黎美心餐厅,之后再去到了红磨坊。二人遇上了罗特列克、保罗·高更和德加。亚得利亚娜说这就是她心目中最美好的年代,她更获邀为一场芭蕾舞设计服装。盖尔问三位艺术家哪个年代才是他们三人心目中的最好年代,三人却都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才是最美好的年代。盖尔之后向亚得利亚娜表示不论那一个年代的人总以为别的年代比较美好,因此最好的做法还是接受现实。亚得利亚娜一心要留在这年代,二人因此只好忍痛分手。
后来盖尔再次回到20年代的巴黎,斯泰因说海明威也看过了他的小说,不过他不明白为何小说中的男主角(盖尔自己)会不知道自己的太太(以伊内兹为蓝本)正在跟一个老是在掉书袋的男角色(以保罗为蓝本)在偷情中。他恍然大悟,回到酒店中向伊内兹大兴问罪之师。不过伊内兹对此不以为然,而盖尔亦发现自己并不爱她,于是决定留在巴黎。
盖尔在巴黎的塞纳河旁游荡时,正好午夜来临,他重遇盖布里艾尔,天空开始下雨。盖尔提出步送她回家。盖布里艾尔表示她也喜爱雨中的巴黎。
角色
- 欧文·威尔森 - 盖尔(Gil Pender)
- 瑞秋·麦亚当斯 - 伊内兹(Inez)
- 柯特·福勒 - 约翰(John),伊内兹的父亲
- 米米·肯尼迪 - 海伦(Helen),伊内兹的母亲
- 米高·辛 - 保罗(Paul Bates)
- 妮娜·阿里安达 - 卡露(Carol Bates),保罗的太太
- 玛丽昂·歌迪亚 - 亚得利亚娜(Adriana)
- 蕾雅·瑟杜 - 盖布里艾尔(Gabrielle)
- 卡拉·布鲁尼 - 博物馆向导
- Yves Heck - 科尔·波特(1891-1964年),美国作曲家
- 艾莉森·皮尔 - 萨尔达·菲茨杰拉德(1900-1948年),美国小说家
- 寇瑞·斯托尔 -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汤姆·希德斯顿 -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年-1940年),美国小说家,《大亨小传》的作者
- Sonia Rolland - 约瑟芬·贝克(1906-1975),移居法国的非裔美国艺人与演员
- Daniel Lundh - 胡安·贝孟泰(1892-1962),西班牙斗牛士
- 嘉菲·比丝 - 格特鲁德·斯泰因 (1874-1946年),美国小说家、诗人和艺术收藏家
- Marcial Di Fonzo Bo - 巴勃罗·毕卡索(1881-1973年),西班牙著名艺术家
- Emmanuelle Uzan - 祖娜·巴恩斯(1892年6月12日-1982年6月18日),美国现代主义作家
- 阿德里安·布罗迪 -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1989年),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
- Tom Cordier - 曼·雷(1890-1976年),美国艺术家
- Adrien de Van - 路易斯·布纽尔(1900-1983年),西班牙出生的墨西哥藉超现实主义电影导演
- 盖得·艾马勒 - 私家侦探Tisserant
- David Lowe - T·S·艾略特(1888-1965),美国/英国诗人、评论家、剧作家,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Yves-Antoine Spoto -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是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 Laurent Claret - 雷欧·斯泰因(1872-1947年),美国艺术收藏家与评论家
- Vincent Menjou Cortes - 亨利·德·土鲁斯-罗特列克(1864年11月24日-1901年9月9日),法国贵族、后印象派画家
- Olivier Rabourdin - 保罗·高更(1848-1903年),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
- François Rostain - 埃德加·德加(1834-1917年),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奖项
伍迪·艾伦获得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和第69届金球奖最佳编剧奖。[1]
制作及选角
很多人好奇伍迪·亚伦为何会选商业味浓的演员欧文担演,活地·亚伦力撑欧文说:“我觉得欧文风趣幽默充满魅力,他的喜剧细胞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还特意为他改剧本,将主角由美国东岸知识分子变成西岸的加州人。电影又请来法国总统夫人卡拉·布鲁尼客串文物导赏员一角,伍迪说:“布鲁尼演得很好,我只邀她客串,纯粹是因为要求第一夫人请七个星期假来拍摄一部电影不太实际。”[2]
评价
电影评论网站烂番茄给予此电影93%的“新鲜”度。
香港苹果日报的黄国兆表示:“很喜欢伍迪·艾伦的怀旧色彩,他向往欧洲的黄金时代,我则神往于巴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子。很喜欢片中莫内的荷花池,很喜欢黄色的标致古董车,很喜欢片中的海明威,很喜欢罗特列克画笔下的红磨坊跳舞女郎,很喜欢在罗丹雕塑前的争论,很喜欢男主角未来岳母的 Cheap is cheap!很喜欢凡尔赛宫前的“掉书袋”,很喜欢蒙巴纳斯山丘上搜寻Cole Porter的旧唱片,很喜欢试酒会上卖弄对餐酒的知识,很喜欢La Belle Epoque年代的潮流衣着。是的,尤其喜欢雨中的巴黎!”[3]。
头条日报的叶念琛表示:“伍迪的优点是他没有在电影中掉书袋(事实他作品最爱挖苦自以为是的读书人),电影最发人深省之处,是说出了每个人都爱想当年,总说新不如旧,但只有批评不懂建设,生活又怎会变得美好?伍迪是一个务实的创作人,他选择活在当下,忠于自己的选择,正如他在耆耄之年,依然孜孜不断地创作,不恋栈过去风光,战战兢兢迎接未来,每一天也是高峰!明年,继续期待伍迪的新作。”[4]
参考资料
- ^ 第69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获奖名单. [201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 ^ 优先搜画:奥云浪荡巴黎 圆活地绮梦 苹果日报 (香港). 2011年09月02日.
- ^ 𬞟影话:《情迷午夜巴黎》巴黎情怀 芬芳醇厚 苹果日报 (香港). 2011年08月27日.
- ^ 不倒的活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头条日报. 201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