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移民村
千岁移民村又称千岁村、烟草移民村,为台湾日治时期的一处移民村,位于高雄州荖浓溪新生地(今屏东县里港乡土库村及中和村)的该移民村面积达750公顷,附近还有日出、常盘二移民村。
沿革
下淡水溪乃台湾第二大河流,下淡水溪的两大水系楠梓仙溪与荖浓溪于屏北平原交会,其中的支流隘寮溪每逢台风暴雨常造成河川泛滥,冲毁村落耕地,使得隘寮溪成为下淡水溪治水工程的重心。台湾总督府于大正5年(1916年)完成下淡水溪河川调查,打算从隔年开始进行治水计画,却因财政问题而到昭和2年(1927年)才确立下淡水溪治水计画,预定以12年工程,由日本国库拨款1073万圆完成治水工事[1]。随著堤防工程进行下淡水溪主干洪水改善,浮覆新生地有8900馀甲,其中逾6000甲可以开垦为耕地。
烟草移民村
西部台湾官营移民村采折衷式集居,为小集团散居制,将一村分为数个聚落,每个聚落为20至50户的小集团。移民每户分发水田四分五厘,旱田三甲九分,共有地五分,宅地一分五厘,总共5甲。每户家屋附设约6坪的烟草干燥室,亦称烟楼,其馀室内约27坪,平均一户人口约有6人,室内空间可谓非常勉强。移民家屋样式与北海道、桦太的移民村相同,北海道、桦太建物现金补助约170至240圆,而台湾补助则有600至700圆,据总督府殖产局移民课资料,台湾日本移民补助费每户至少3893圆以上。主要因为烟草干燥室建筑费补助金,甚至超过房屋建筑费补助,以千岁村为例,约为308.71圆比300圆。烟草种植约为米作的四倍,高居各种农作物之冠,且大正七年(1918年)左右建造一栋烟草干燥室需要八百圆以上,非一般小农夫能力所及。但由于专卖事业对日治时期台湾财政的重要性,专卖局为鼓励烟作,予烟农优遇,烟草干燥室与肥料皆有补助,以期维持品质与烟作产量提升[1]。
台湾南部之日出、常盘与千岁三移民村皆位在高雄州屏东郡,农业经营以烟草为专务。大正2年(1913年)由专卖局推广种植的黄色种烟草,在花莲港厅吉野村试种成功,昭和8年(1933年)同样于屏东郡九块厝试种成绩优异,栽种面积逐年扩大。以昭和18年(1943年)全台烟草产区中,以个别生产地之单位生产量来分析,草屯有2275公斤为全台之冠,其次为千岁村之2242公斤,但单位价格则以千岁村之4614圆居全台最高价,表示千岁村所产烟草品质最好。而台湾南部烟草属专卖局屏东支局管辖,烟草价格最高为千岁村,其次为本岛人农村之美浓,常盘村位居第三[1]。
聚落
千岁村的成员大多来自日本九州熊本、鹿儿岛及佐贺,建设始于昭和11年(1936年),分为上里、中园、川北与下平四个聚落,共100户497人。
- 上里 : 20户,俗称一组,位于里港乡土库村南兴路。
- 中园 : 25户,俗称二组,位于里港乡中和村中和。
- 川北 : 25户,俗称三组,位于里港乡中和村移民埔。
- 下平 : 30户,俗称四组,因昭和16年(1941年)洪水造成溃堤,30户全部淹没,只好迁村,其中22户迁往住吉(今土库村北安路),另外8户迁往清荣(今中和村西隆路)[1][2]。
千岁村以种植烟草、甘蔗及甘薯等农作物,并以轮作等方式增加产量。其中又以卷烟所需的黄色烟草农物最为重要,不论其种植面积或重要度均为台湾南部一带移民村之冠。
千岁村的每个聚落中,皆会保留一户至两户大小的空地,以作为集会与升旗的场所,村内设有学校、医疗所及神社,生活机能比台湾一般农村完备。
对于南部移民村,专卖局屡屡派员实地查访,自基础建设、经营到农民生活,并于“专卖通信”上详加报导。另外烟草试验所也于每年的刊物“试验成绩”,对移民烟草种植纪录详加纪载,甚至包含每日温度、雨量、土壤分析及病虫害等。
运输系统
南部移民村的道路系统相当发达,铁道方面有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经营的里港线(15.5公里),连结屏东火车站。至昭和11年产业道路即有34条路线,总长119.79公里,使移民村与邻近城镇易于连结,作物运输畅通[1]。
千岁村与日出、常盘村相较,是三村中交通最不方便者,千岁村以荖浓溪与里港相望,一临雨季常常交通断绝,但因土质最好土层最厚,食米蔬菜皆能自足。
参考文献
- 引用
- 书目
- 张素玢,《台湾的日本农业移民》,2001年
- 《台湾历史辞典》
- 林呈蓉,《日本人的台湾经验-日治时期的移民村》,2004年,台北,台湾历史学会。
- 张素玢,《台湾的日本农业移民——以官营移民为中心(1909-1945)》,2001年,新店,国史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