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北埔姜氏家庙

坐标24°41′52″N 121°03′25″E / 24.697855°N 121.0568168°E / 24.697855; 121.056816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埔姜氏家庙
位置新竹县北埔乡南兴村7邻南兴街1号
坐标24°41′52″N 121°03′25″E / 24.697855°N 121.0568168°E / 24.697855; 121.0568168
建成时间1924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未开放
参观费用:未开放
使用者姜良旭
所有者姜氏家庙管理委员会
官方名称北埔姜氏家庙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古迹
评定时间2006-07-24
详细登录资料

北埔姜氏家庙台湾新竹县北埔乡当地姜氏家族的祠堂,也是全台湾最多古迹的名门望族,姜氏家庙为其家族众多古迹其中之一,现为县定古迹。建于1921年,为“二堂二横”格局之建筑,庙内保有邱玉坡邱镇邦父子的擂金彩绘、徐清徐春泉的木雕、辛阿救的石雕等客家人匠师艺品[1]

沿革

1835年,淡水同知李嗣邺要求竹堑城西门总理周邦正九芎林庄总理姜秀銮组织“金广福垦号”,在今新竹县北埔乡、峨眉乡宝山乡一带开垦。开垦过程由于资金需求庞大,闽籍垦户陆续退出,因此姜氏家族获得了金广福大半的开垦成果,成为当地望族。1921年(日治大正十年),在族人姜瑞昌姜振骧倡议下,开始施作家庙,历时三年完成[1]

姜氏家庙初期有会馆功能,外地族人可在路经北埔时借为休息用餐处,也提供参与春秋祭典的族人住宿。太平洋战争期间,家庙左右厢房曾分别提供幼稚园和北埔国民学校充作教室;战事后期更被征收做为日军物资囤积处,前堂屋顶并为此架起机关炮防御[2]

战后,1949年随国府迁台的移民占用姜氏家庙的前堂与左右两厢做为住宅,因此虽然建物日渐老旧,但姜家不愿整修。1964年,左厢房后段完全倒塌,家庙也长期不复举办祭祖典礼,仅有姜氏后人针对建筑物做部分维护[2]

1999年921大地震时,部分建筑再遭损毁。2004年由新竹县文化局定为县定古迹,并完成一、二期修复工程[3];2013年起由客家委员会补助进行第三期工程,在2016年1月24日上梁完成[4]

特色

格局

姜氏家庙占地1500平方公尺,建筑面积836平方公尺,以260度方向座东朝西,左右对称。由前而后为前堂、正堂,正堂两侧有当地客家人称为“横屋”的左右厢房;即“二堂二横”格局。前堂与正堂之间有中庭;正堂与二横屋之间设日井、月井及过水廊相连[2]

装饰

姜氏家庙建筑之时,聘请当代名匠施作,其中以木作、彩绘与石雕皆具特色[1]

大木作即柱、梁、通、楹等木造屋架的间架、尺寸、式样与构法,由“阿清司”徐清(又名徐清连)规划。徐清师从八块庄(今台湾桃园市八德区)名匠叶金万。徐清采用“叠斗式”屋架设计,精巧繁复;在本堂栋架大通上的趖瓜型座斗,有细长的爪由上向下延伸,形态逸秀,最具叶金万的门派风格。凿花部分则由徐春泉施作,于前堂、本堂檐下与栋架上皆可见,雕工细密,与狮头山海会庵中港慈裕宫等作品均为徐春泉的工艺代表[2]

石作匠师有辛阿救姜房两人分工,但两人负责构件不同,并非比拼技艺的对场作。辛阿救为姜家姻亲,36岁时参与姜氏家庙工程,主要代表作有前堂与本堂下的龙柱,在粗犷的造型及流畅有力的线条之馀,细节处理仍相当细腻[2]

彩绘部分由清朝广东省大埔县横溪乡的名匠邱玉坡邱镇邦父子跨海至台湾施作[2]。邱氏父子最著名为“擂金彩绘”,其作法需先将金箔研磨成粉收纳,彩绘前再以特殊调配技术将金粉研磨成半液体状,涂于彩绘部位后,以手推抹成渐层效果[5]。目前邱玉坡在台湾的作品仅存此一处,邱镇邦之作品亦只在八处留存[1][5]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北埔姜氏家廟.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林一宏、蔡雅蕙. 北埔姜氏家廟的建築與彩繪. 九二一震灾古迹复建月报. 2003. 
  3. ^ 黄文垚. 修復北埔姜氏家廟 保存擂金彩繪原貌. 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电子报. 2015-10-02, (239). [失效链接]
  4. ^ 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第三期修復工程上樑典禮. 新竹县政府全球资讯网. 2018-01-17 [2020-11-14] (中文(台湾)). 
  5. ^ 5.0 5.1 徐国庭. 粵籍畫師邱鎮邦彩繪之研究.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古迹组硕士论文. 2010: 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