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风暴作战
冬季风暴作战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的一部分 | |||||||
在苏联南面战线作战中的1辆德军虎式坦克及另1辆被击毁的苏军T-34/76坦克 | |||||||
| |||||||
参战方 | |||||||
苏联 | 德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赫尔曼·霍特 | ||||||
兵力 | |||||||
(在12月23日) 150,000人 630辆坦克 1,500门火炮[1] |
124,000人 650辆坦克 852门火炮 500架飞机[2] | ||||||
伤亡与损失 | |||||||
9,000人 300辆坦克 160门火炮 268架飞机[3] |
?人 损失大部份装备 |
冬季风暴作战(德文:“Unternehmen Wintergewitter”)发生在1942年12月12日至12月23日,是德国第4装甲军团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为尝试救出被包围的轴心国军队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在11月底,苏联红军完成了天王星行动,包围了在史达林格勒城内及附近之轴心国军队,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中及圈外的德军被重新配属在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指挥的顿河集团军,当红军继续增加其力量,分配尽可能多的兵力及装备实施计划中的小土星行动,从而将德国A集团军从其它德意志国防军孤立起来时,德国空军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空中桥梁向史达林格勒城内的德军进行补给,但是当德国空军证明没有能力执行其使命及情况变得明显地只有一次成功的突围出现战况才有可能改变,曼施坦因决定筹划及实施一次专门的救援行动。
原本曼施坦因已经有4个装甲师增援,由于德军不愿意因重新配属一定数量的装甲师到顿河集团军而削弱一些地区的防卫力量及其它一些部队因苏军不断的压力而未能增援,为德国第6军团打开一条通道的任务便落在包围圈外围的德国第4装甲军团身上,德军遭到数个苏联军团的抵抗,这些苏军正全力围歼被包围的德国军队及德军攻势进至下阿克塞河。
德军的攻势令苏联红军大感意外及在攻势首日获得颇大进展,先头部队得到空军支援及击退防守的苏军发动的不断反击,12月13日开始苏军对德军不断的抵抗减慢了德军的攻势进展,虽然最终德军攻占安加尔斯克-卡姆斯基附近地区,但红军在12月16日实施小土星行动,实施小土星行动的目的是击败在顿河集团军左翼的义大利第8军团,从而威胁曼施坦因整个顿河集团军的安全,当抵抗及伤亡增加后,曼施坦因呼吁希特勒及第6军团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开始突围行动;但他们均拒绝。而第4装甲军团在12月18日 - 12月19日间仍试图为第6军团打开一条走廊,但必须要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的部队一同配合才行,结果曼施坦因在12月23日被命令停止进攻,平安夜当天第4装甲军团开始撤回到攻势之起点,由于第6军团未能突围及德军救援部队突破苏军包围圈的尝试失败,红军能够继续围歼在史达林格勒城内的德军。
背景
1942年11月22日,苏联红军因成功实施天王星行动而完成了对在史达林格勒轴心国军队之包围,[4]接近300,000德国及罗马尼亚士兵和德意志国防军的苏联志愿者被围困在史达林格勒城内和附近之地区,[5]包围他们的苏军大约有1,100,000人,[6]灾难即将来临之际,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为新成立的德国顿河集团军的指挥官;[7]该集团军由德国第4装甲军团和第6军团、罗马尼亚第3和第4军团组成,它被部署在德国A集团军和B集团军之间,[8]在没有立即进行突围的情形下,他们决定被围在史达林格勒城内的部队继续坚守,[9]被围的部队将得到空运补给,所需要的空运量为每日680吨;但是,已集结500架运输机的一支空运机队却不足以完成任务,[10]很多飞机在苏联恶劣的冬季气候下难以飞行;在12月初更多的德军运输机是因意外而不是苏军战斗机而坠毁,[11]德国第6军团每日只获得所需补给量百分之二十的补给,[12]加上德军仍然受到位于史达林格勒城内伏尔加河西岸苏联军队的威胁。[13]
由于没有预计这样多的德军被封锁在史达林格勒,[14]在11月2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准备歼灭在史达林格勒城内及附近的轴心国军队时,即时增强包围圈外围的力量,[15]在11月24日,数个苏军单位开始挖掘壕沟防守以迎击可能出现的德军由西面而来的攻势,[16]苏军亦增强包围部队的实力以阻止第6军团及其它轴心国单位成功实施突围行动,[17]但是这削弱了超过一半当地苏联军队的实力,[18]而计划中的土星行动将在11月25日实施;[19]土星行动之目的是消灭义大利第8军团及切断在顿河以西和在高加索地区作战的德军之间的联系,[20]同时,苏军亦开始筹划指环行动,目的是消灭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21]
当天王星行动结束时,在包围圈内的德军因实力太弱而未能自身突围;例如其一半的装甲部队已在防御战被消灭,而他们本身亦缺乏汽油和弹药供给剩下的车辆进行作战,因德国空军的空运补给不足以应付他们的需求,[22]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因此建议实施一个反攻以突破苏军在史达林格勒的包围圈,代号为冬季风暴作战(德文:Wintergewitter),[23]曼施坦因相信由于德国空军没有能力维持对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的补给,因此尽早救出被包围的部队是十分重要,[24]11月28日曼施坦因向希特勒发送了一份关于顿河集团军的详细报告,包括德国第6军团及实力及有关在城内德军炮兵可用弹药数量的评估,[25]在战略上的紧迫情况令这位德国陆军元帅苦恼于救援行动是否可等候所有配属在这攻势中的单位到达。[26]
苏联最高统帅部将土星行动的实施日期推迟至12月16日,因为苏军正集中力量从下阿克赛河扫荡德国守军;红军的攻势在11月30日展开,参战的大约有50,000名士兵,迫使曼施坦因使用第48装甲军坚守该地区,[27]作为回应,苏联第5坦克军团从当时的西南方面军和史达林格勒方面军得到新编成的第5突击军团的增援;第5坦克军团共有71,000名士兵、252辆坦克及814门火炮,[28]苏军的攻势牵制了德国第48装甲军,它原本被选中为其中一支进攻兵力攻击苏军包围圈,[29]当苏军发现德军第6装甲师在莫罗佐夫斯克镇卸下装备时,他们被警告有关德军即将来临的攻势,因此苏军将数个军团从下阿克赛河的攻势中撤回以准备迎击德军从史达林格勒可能实施之突围。[30]
部队比较
参战之德军部队
救援行动原订由第4装甲军团辖下的第57装甲军实施,该军由弗里德里希·希凯尔将军指挥,包括第6及第23装甲师,和霍利特战役集群,下辖3个步兵师及2个装甲师(第11及第22装甲师)。[31]总体上,预计将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及3个德国空军野战师参与冬季风暴作战;他们将为第6军团打通一条临时走廊。[32]德国空军野战师是由德国空军及陆军中的非战斗人员、总司令部职员及特别部队组成,他们缺乏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及应征入伍的士兵,亦缺少反坦克炮及高射炮。[33]指派参与救援行动的人员一部份由于往前线之交通运输困难而没有到达;一些原本被转而给顿河集团军指挥的单位亦被原来的指挥官留下来,[34]而顿河集团军中的一些单位由于在之前数个月的战事中损失惨重而没有能力执行进攻行动,同时很多新组建的部队亦未能准时到达。[35]
另一方面,第11装甲师是在东线战场上最足额的装甲师,原因它是刚刚由德军预备队中调拨出来,第6装甲师是足额的因为它是从西欧调给曼施坦因指挥的,[36]但是第11装甲师因苏军在下阿克赛河实施进攻、迫使霍利特战役集群采取守势而不能使用,[37]由于这个原因,以及因为曼施坦因相信来自霍利特战役集群的进攻过于明显,因此这位德国元帅决定利用第4装甲军团及第48装甲军作为实施救援行动的主要进攻兵力,[38]但是,虽然德军很努力的增强攻击的力量,他们位于下阿克赛河的兵力仍然过于贫弱;[39]苏军的突破直到第11装甲师的到达才被阻止,它消灭了两个苏军坦克旅之大部份兵力。[40]作为这些事件的影响,第48装甲军在防守下阿克赛河的战役中变得十分混乱,因为苏军试图攻占在塔特辛斯卡亚的飞机场(这个飞机场已被用来执行对史达林格勒实施空运补给的基地)。[41]
虽然A集团军将第57装甲军转移至顿河集团军,但第17装甲师被命令留在原本的集结地及直至顿河集团军提出要求后十天才被命令加入顿河集团军的建制之下。[42]为了减轻集结足够兵力所带来的麻烦及由于留意到苏军正集中更多机械化部队在阿克赛河,曼施坦因决定利用第4装甲军团实施冬季风暴作战;他亦希望第6军团实行雷鸣行动自身向反方向实施攻击,[43]他正进行赌博令希特勒相信唯一避免第6军团崩溃的办法就是容许它突围,同时他假设保卢斯上将将会同意其部队离开史达林格勒包围圈,[44]12月10日,曼施坦因通知保卢斯救援行动将在24小时内展开。[45]
参战之苏军部队
为实施天王星行动,苏联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部署了11个苏联军团。[46]为了增强史达林格勒方面军的进攻能力,他在3个星期内将超过420辆坦克、111,000名士兵及556门火炮用船运过伏尔加河,[47]苏联红军及空军有能力集结超过1,100,000名士兵、13,500门火炮、890辆坦克及1,100架作战飞机;他们共被编成66个步兵师、5个坦克军、14个坦克旅、1个独立机械化旅、1个骑兵军及127个炮兵和迫击炮团。[48]当包围行动结束及苏军继续第二阶段行动时,位于包围圈外的苏联第51军团共有34,000名士兵及77辆坦克;在其南面的第28军团共有44,000名士兵、40辆坦克及707门火炮和迫击炮。[30]红军当时已经正在集结兵力实施土星行动,目的是孤立及消灭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49]
德军之攻势
1942年12月12日,霍特第4装甲军团之第57装甲军开始向东北方被围困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的德军方向前进。[50]第6及第23装甲师获得了最大进展,原因是它们的进攻出乎红军意料之外,并威胁苏联第51军团之后方;德军装甲部队由一营的虎式坦克开路,[51]一些部队在第一天更前进了50千米(31英里)。[52]德军获得了突袭之利,因为苏联最高统帅部未能察觉到德军攻势之开始,当时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未能利用苏联第2亲卫军团切断曼施坦因的矛头。[53]最初之进攻如此快速原因是德军第6装甲师完整无缺地俘获苏军的火炮装备;苏军抵抗在德军第6及第23装甲师包围苏军步兵部队后已经减弱,[54]事实上,第51军团的第302步兵师在12日日终时已被包围。[55]虽然苏军步兵很快便在德军推进路线上的村庄里得到增援,但在该地区的红军骑兵因连续数个星期的战斗而精疲力竭及因此未能在冬季风暴作战开始的第一天对德军形成强有力的抵抗。[56]虽然获得初期的成功,但第57装甲军未能获得决定性的成果,[57]而且当日日终时该军获得报告,虽然在首日战斗中获得很大成果,但第23装甲师正面临战斗上的巨大压力。[58]
12月13日,第6装甲师遇上苏联第5坦克军团,[59]该军团本来被派来削弱德军在阿克赛河周围之防守。[28]德军能阻止及打败苏军装甲部队,[60]当时前者正渡过阿贾克斯河,[61]这时,一场主要的装甲部队之间的战斗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爆发。[62]虽然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及未能收复该市,但苏军在这日日终时却能够将德军迫回到阿贾克斯河岸边;但是,红军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的损失却令第6装甲师于之后在坦克数量上享有优势。[63]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的战斗持续了3天,[53]当时红军正对德军在阿贾克斯河的桥头堡及德军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的守军发动反攻,[64]德国守军能利用安放较佳位置的反坦克炮击毁苏军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的坦克。[65]在德国空军的大力支援下,德军能在当地取得胜利及开始向米什科瓦河推进。[66]但第6装甲师的损失亦十分惨重,在该行动后需暂时休息;损伤轻微的坦克被维修及将在维尔赫内-库姆斯基的战斗中大部份损伤严重的坦克修复至可使用的水平。[67]
苏军之回应:12月13日–12月18日
第4装甲军团的攻势令苏联最高统帅部重新订定土星行动之意图,12月13日史达林及苏联最高统帅部授权将第2亲卫军团从顿河方面军调往史达林格勒方面军,当时史达林格勒方面军正准备在12月15日对德军发起进攻。[68]第2亲卫军团大约有90,000名士兵,由3个步兵军组成(第1、第13及第2步兵军)。[69]土星行动被重新设计及改名为小土星行动,行动范围限于突破义大利第8军团之战线及攻击顿河集团军之后方。[70][71]该攻势之方向亦由向南改为向西南及攻势之发动日期推迟到12月16日。[72]同时第4机械化军及第13坦克军继续在阿贾克斯河附近对德军的反攻,以图推迟其攻势及与第2亲卫军团会合。[73]
苏联第1及第3亲卫军团,联同苏联第6军团在1942年12月16日实施小土星行动,[74]虽然在初期遇到一些麻烦,但红军仍然在12月18日击溃了义大利第8军团。[75]该突破令顿河集团军的左翼受到威胁,因罗斯托夫受到苏联第3亲卫军团的威胁。[76][77]这个因素加上德军装甲师在前进到米什科瓦河路上付出的巨大代价令曼施坦因需考虑是否继续该攻势,[78]这位德国陆军元帅决定防守其左翼但仍尝试救出德国第6军团。[79]虽然德军第6装甲师在12月19日晚上能渡过米什科瓦河,[80]及德军第17装甲师赶到增援,但第57装甲军面对苏军不断增强的抵抗仍未能取得重大进展;事实上,该装甲军好像不得不进入防守态势。[81]加上苏军对塔特辛斯卡亚的突击破坏了德国空军向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守军进行空运补给的飞机场及数十架飞机,迫使曼施坦因命令本来作为预备队以支援突入史达林格勒的第48装甲军进入防守态势。[82]12月18日,希特勒禁止第6军团向顿河集团军方向突围,虽然这个请求由曼施坦因提出。[83]
崩溃:12月19日–12月23日
12月19日,曼施坦因派出他的首席情报官艾斯曼陆军少校到达史达林格勒向保卢斯上将描述即将降临到顿河集团军身上的准确战略形势,[84]保卢斯没有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他同意最佳的选择是尽快实施突围。[85]第6军团的参谋长阿瑟·施密特少将争论道突围是不可行及建议顿河集团军逐步改善对轴心国军的空中补给。[86]虽然之前与艾斯曼陆军少校一同同意突围,但保卢斯却决定突围是不可以考虑的因为第6军团没有能力实施及希特勒明令禁止。[87]虽然第57装甲军已突破阿贾克斯河及前进至距离第6军团南面防线外围只有48千米(30英里),被包围的德军却没有尝试与救援部队会合。[88]之后,第6军团没有力量进行突围;它只有70辆可用的坦克、少量补给品及地面上的步兵根本没有能力在已经出现了几天的暴风雪面前实施突围。[89]
曼施坦因在12月23日命令第6装甲师停止攻击及重新部署在阿克赛河南面以迎击苏军的进攻。[90]12月24日,受威胁的第4装甲军团退回到攻势起点。[91]第6军团之缺乏能力突围及后来拒绝尝试突破令冬季风暴作战在12月24日失败,顿河集团军转入防御。[92]
总结
在德军救援行动失败后,苏联最高统帅部重新集中在2个原本的焦点上;消灭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及向西扩展其冬季攻势。[93]红军能动用大约150,000名士兵及630辆坦克追击后撤的德国第4装甲军团,虽然沃尔斯基的第4机械化军(在1942年12月18日改名为第3亲卫机械化军)撤回后方整补,但第51军团联同第1亲卫步兵师及第7坦克军迫使在米什科瓦河和阿贾克斯河之间的德军单位后退。[94]3天之内进攻的苏军突破了掩护第57装甲军侧翼的罗马尼亚部队防线及从南面威胁整个第4装甲军团,迫使德军继续向西南方撤退,[95]同时由第11装甲师领头的第48装甲军努力的沿阿克赛河防守,[96]虽然全力以赴,但第48装甲军被迫仓卒防守罗斯托夫,原因是在义大利第8军团崩溃后苏军即将取得突破。[97]当向阿贾克斯河对第4装甲军团实施追击及突破德军在阿克赛河岸的防线时,苏军亦开始准备指环行动—消灭在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被围的轴心国军队。[98]
被史达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开始耗尽必需的补给品;例如,一些士兵被迫宰马匹食用,原因是缺少足够的军事补给量。[99]到1942年年终时,第6军团与在包围圈外的德军距离超过65千米(40英里),在该地区的大部份德军单位战力非常贫弱。[100]但最终希特勒的坚持坚守史达林格勒至最后危及第6军团及其人员的生存。[101]德军攻势的结束亦令苏军可以在1月中继续切断在高加索的德军退路。[102]但是,包围及消灭第6军团却占用了苏军可观的兵力,影响了苏军在其它地区行动的成果。[103]
参考
- ^ Referance name=Erickson198323
- ^ Самсонов А.М.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Гл. 8, таб. 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俄文)
- ^ Совинформбюро: оперативная сводка за 25 декабря 1942 год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俄文)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1
- ^ Erickson (1983), p. 4
- ^ Glantz (1995), p. 134
- ^ Glantz (1995), pp. 134–136
- ^ Erickson (1983), p. 7
- ^ Erickson (1983), p. 3
- ^ Bell (2006), p. 62
- ^ Bell (2006), pp. 62–63
- ^ Bell (2006), p. 63
- ^ Erickson (1975), p. 472
- ^ Glantz (1996), p. 118
- ^ Erickson (1975), p. 470
- ^ Erickson (1975), pp. 470–471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3
- ^ Erickson (1983), p. 8
- ^ Erickson (1975), p. 471
- ^ Beevor (1998), pp. 292–293
- ^ Erickson (1983), p. 9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p. 143–144
- ^ Erickson (1983), pp. 7–8
- ^ von Manstein (1982), p. 318
- ^ von Mansten (1982), pp. 319–320
- ^ von Manstein (1982), p. 320
- ^ Erickson (1983), p. 10
- ^ 28.0 28.1 Erickson (1983), pp. 10–11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4
- ^ 30.0 30.1 Erickson (1983), p. 11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18–319
- ^ von Manstein (1982), p. 319
- ^ Clark (1965), pp. 258–259
- ^ Cooper (1978), p. 428
- ^ Cooper (1978), pp. 428–429
- ^ Clark (1965), p. 259
- ^ Cooper (1978), p. 429
- ^ Clark (1965), pp. 259–260
- ^ Clark (1965), pp. 260–261
- ^ Clark (1965), p. 261
- ^ Clark (1965), 261–263
- ^ Clark (1965), p. 264
- ^ Clark (1965), pp. 264–265
- ^ Clark (1965), p. 265
- ^ Clark (1965), p. 266
- ^ McTaggart (2006), p. 50
- ^ Erickson (1975), p. 457
- ^ Erickson (1975), p. 462
- ^ Glantz (1996), p. 121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5
- ^ Erickson (1983), pp. 11–12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p. 145–146
- ^ 53.0 53.1 Beevor (1998), p. 298
- ^ Raus (2002), p. 128
- ^ Isaev (2008), p. 365
- ^ Raus (2002), pp. 128–129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0-331
- ^ Heiber & Glantz (2003), p. 22
- ^ Raus (2002), p. 147
- ^ 这包括了一定数量的可啧射火焰的KV-8型坦克,苏军本来利用它们在史达林格勒市内内进行市街战,及这不同于德军的4号坦克;Isaev (2008), p. 372
- ^ Raus (2002), pp. 147–149
- ^ Raus (2002), p. 149
- ^ Raus (2002), pp. 147–156
- ^ Raus (2002), p. 156–158
- ^ Raus (2002), p. 158
- ^ Beevor (1998), pp. 298–299
- ^ Raus (2002), pp. 158–159
- ^ Erickson (1983), pp. 12–13
- ^ Isaev (2008), pp. 369–370
- ^ Erickson (1983), p. 13
- ^ Beevor (1998), p. 299
- ^ Erickson (1983), pp. 13–14
- ^ Erickson (1983), pp. 14–15
- ^ Beevor (1998), pp. 299–300
- ^ Beevor (1998), p. 300
- ^ Beevor (1998), p. 301
- ^ Erickson (1983), p. 18
- ^ Beevor (1998), pp. 301–302
- ^ von Manstein (1982), p. 331
- ^ Erickson (1983), p. 15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1–332
- ^ Glantz (1995), p. 140
- ^ von Manstein (1982), p. 332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2–333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3–334
- ^ von Mansten (1982), p. 334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4–335
- ^ von Manstein (1982), pp. 335–336
- ^ Beevor (1998), pp. 309–310
- ^ Erickson (1982), p. 22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8
- ^ Erickson (1983), pp. 22–23
- ^ Glantz (1995), p. 140–141
- ^ Erickson (1983), p. 23
- ^ Erickson (1983), pp. 23–24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 149
- ^ McCarthy & Syron (2002), pp. 149–150
- ^ Erickson (1983), p. 25
- ^ Glantz (1995), p. 141
- ^ Erickson (1983), p. 27
- ^ Cooper (1978), p. 436
- ^ Erickson (1983), pp. 28–29
- ^ Glantz (1995), pp. 141–152
参考书目
- Beevor, Antony. Stalingrad: The Fateful Siege: 1942 - 1943. Harmondsworth, United Kingdom: Penguin Putnam Inc. 1998. ISBN 0-670-87095-1.
- Bell, Kelly. Struggle for Stalin's Skies. WWII History: Russian Front (Herndon, Virginia: Sovereign Media). Fall 2006,. Special Issue. 1539-5456.
- Clark, Alan. Barbarossa: The Russian-German Conflict, 1951-1945. New York City,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65. ISBN 0-688-04268-6.
- Cooper, Matthew. The German Army 1933-1945. Lanham, Maryland: Scarborough House. 1978. ISBN 0-8128-8519-8.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Berlin: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300-07813-7.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5. ISBN 0-300-07812-9.
- Glantz, David M. Soviet Military Strategy During the Second Period of War(November 1942–December 1943): A Reappraisal.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 January 1996, 60 (1): 35.
- Glantz, David M.; Jonathan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Lawrence, Kansa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7006-0717-X.
- Heiber, Helmut; David M. Glantz. Hitler and his Generals: Military Conferences 1942 - 1945. New York City, New York: Enigma Books. 2003. ISBN 1-929631-09-X.
- Isaev, A.B. Сталинград. За Волгой для нас земли нет. Moscow, Russia: Exmo. 2008. ISBN 978-5-699-26236-6 (俄语).
- McCarthy, Peter; Mike Syryon. Panzerkieg: The Rise and Fall of Hitler's Tank Division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Carroll & Graf. 2002. ISBN 0-7867-1009-8.
- McTaggart, Pat. Soviet Circle of Iron. WWII History: Russian Front (Herndon, Virginia: Sovereign Media). Fall 2006,. Special Issue. 1539-5456.
- Raus, Erhard. Panzers on the Eastern Front: General Erhard Raus and his Panzer Divisions in Russia 1941–1945. Mechanicsburg, PA: Military Book Club. 2002. ISBN 0-7394-2644-3.
- von Manstein, Erich. Lost Victories. St. Paul, MN: Zenith Press. 1982. ISBN 9780760320549. OCLC 813666087.
外部链接
-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200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0) (俄语、英语及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