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啡肽
内啡肽(endorphins)亦称脑内啡、脑内吗啡[1],音译安多酚,是可于动物体内自行生成的类阿片生物化学合成物,是由脊椎动物的脑下垂体和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
历史
在1975年,脑内啡分别由两组独立的研究人员同时发现。
- 苏格兰的约翰·休斯(John Hughes)及汉斯·科斯特利兹(Hans Kosterlitz)首次由猪的脑中发现有α(alpha)、β(beta)及γ(gamma)3种脑内啡。当时他们称它为enkephalins(由大脑的希腊文εγκέφαλος, 变化而成)。
- 同一时间,另一组美国研究人员Rabi Simantov和Solomon H. Snyder在牛的脑中发现脑内啡。埃里·西门(Eric Simon)(日后发现人类体内的吗啡受体)把它称为 "endomorphin",是“内生吗啡”的缩写。事实上吗啡本身并不是肽,但近期的研究发现,人类或动物的肌肉细胞组织能产生吗啡。[2]
量变化的原因
科学家对于审度人类体内的脑内啡水平有所争论,现时关于脑内啡的大量数据是由动物的实验结果得来的,不是由人类临床实验。因为人类实验只能量度人体血浆内的脑内啡水平,这并不是真正量度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脑内啡水平。有些实验利用一些类吗啡的对抗药(例如naloxone),间接地量度脑内啡水平。
运动
跑步者的愉悦感是指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长时间、连续、中等至高强度的运动、深呼吸也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脑内啡便会分泌。这些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越野滑雪、羽毛球 、长距离划船、骑单车、举重、有氧运动舞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或美式足球)。
文内注释
- ^ 「腦內嗎啡」與健康. [201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1).
- ^ Grobe, Nadja; Lamshöft, Marc; Orth, Robert G.; Dräger, Birgit; Kutchan, Toni M.; Zenk, Meinhart H.; Spiteller, Michael. Urinary excretion of morphine and biosynthetic precursors in 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05-04, 107 (18): 8147–8152 [2020-12-20]. doi:10.1073/pnas.1003423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这是一篇与生物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
这是一篇与医学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