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共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生(英语:Symbiosis)一词在英文或是希腊文,字面意义就是“共同”和“生活”,这是两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交互作用,甚至包含不相似的生物体之间的吞噬行为。术语“宿主”通常被用来指共生关系中较大的成员,较小者称为“共生体”。共生依照位置可以分为外共生、内共生,就外共生而言,共生体生活在宿主的表面,包括消化道的内表面或是外分泌腺体的导管;而在内共生,共生体生活在宿主的细胞内或是个体身体内部但是在细胞外都有可能,而20世纪末的科学家研究结果推测,细胞内域名为了此事件簿的叶绿体和粒线体间隙也可能是内共生的形式之一。

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L. Margulis)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她说:“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而依照对共生关系的生物体利弊关系而言,共生又可依照以下几种形式的共生关系分类:

  • 寄生:一种生物寄附于另一种生物身体内部或表面,利用被寄附的生物的养分生存(+ -)
  • 捕食: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利用被捕食的生物作食物而生存(+ -)
  • 互利共生:共生的生物体成员彼此都得到好处(+ +)
  • 竞争共生(竞争):双方都受损(- -)
  • 偏利共生:对其中一方生物体有益,却对另一方没有影响(+ 0)
  • 偏害共生:对其中一方生物体有害,对其他共生线的成员则没有影响(- 0)
  • 无关共生:双方都无益无损(0 0)

互利共生的例子

两条虾虎鱼在枪虾的洞穴外侦测敌人,一只枪虾则正在挖洞
  • 小丑鱼(genus Amphiprion, family Pomacentridae)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丝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 一些寄居蟹会将海葵背于壳上。寄居蟹可利用海葵的有毒触手保护自己,免于被其天敌如章鱼猎食,同时又有伪装作用;海葵即可藉著寄居蟹的活动能力改变环境,并摄取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一只寄居蟹甚至可以背著数只海葵活动。
  • 红纹钝塘鳢Amblyeleotris wheeleri,又叫做威氏钝塘鳢)与一尾枪虾。在这张相片中,枪虾正在将碎石从它所挖掘可供它与虾虎鱼栖身的洞穴中推到洞穴外。 由于枪虾的视力很差,红纹钝塘鳢便负责担任起警戒的工作,只要一察觉潜在的威胁靠近,红纹钝塘鳢会立即摆动尾鳍通知它的伙伴枪虾尽快躲进洞穴中。
    一些 鰕虎鱼 种类,可和枪虾类形成共生。虾子会在沙中挖掘洞穴并且清理它,这两种生物就居住在这个洞穴里面,虾子几乎是全盲而因此若在地面(水中的地面),有天敌的状况下会变得非常脆弱,在危急的情况下鰕虎鱼用尾巴碰触虾,以警告它们身处危险之中,随后两种生物都会迅速退回洞穴中保护自己。
  • 在陆地环境,有一种以擅长捕食鳄鱼身上的寄生虫而出名,而鳄鱼也欢迎鸟类在身上寻找寄生虫、甚至张大口颚以利鸟儿安全地至鳄鱼口中觅食,对鸟来说,这不仅是现成的食物来源,也是一个很安全的环境,因为许多掠食者不敢在鳄鱼身边攻击这些鸟类。
  • 蚂蚁会跟蚜虫共存,因为蚜虫就像是蚂蚁的乳牛一样会分泌甜甜的蜜露供蚂蚁食用,蚂蚁也会为了得到蚜虫的蜜露帮蚜虫赶走天敌。
  • 三叠纪的珊瑚化石中发现,珊瑚的珊瑚虫动物与藻类植物的合作共生模式,珊瑚虫释放铵离子成为藻类养分,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珊瑚生态系统的珊瑚虫与鱼类等动物营养,不同种类颜色的藻类也使珊瑚外观呈现多彩缤纷的颜色。当海水暖化时,藻类离开珊瑚中断共生体系,长期缺乏营养的珊瑚虫死亡形成珊瑚白化[1]

片利共生的例子

  • 印首鱼会利用头部的吸盘状构造,吸附在其他的类表面,但是不造成伤害,藉著被附著的个体的活动而行于中。
  • 一些植物或是类,例如鸟巢蕨(又称做山苏花)会附生在其他的植物上,特别是大树上较为平坦的一小块区域都是它们选择附生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 When corals met alga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crucial to reef survival dates to the Triassic.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6-11-02 [2021-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