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十九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十九心,佛教阿毘达摩术语,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论,现仍传承于上座部佛教中。将一切刹那区分为八十九种类型,这是巴利论书中最常见的分类,但是也有分为一百二十一心的说法,也有将八十九心再细分为更多类的说法。

概论

八十九心的分法,是先根据佛教的世界观,将一切有情的心,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出世间四者,称四界地。在四界地中,又依据善、不善、无记三者进行细分,再把无记分为异熟唯作二者。之后一一细分,则成为八十九心。

因此,八十九心可分为

  • 欲界(54心)
    • 善心(8心)
    • 不善心(12心)
    • 无记心
      • 异熟(23心)
      • 唯作(11心)
  • 色界(15心)
    • 善心(5心)
    • 无记心
      • 异熟(5心)
      • 唯作(5心)
  • 无色界(12心)
    • 善心(4心)
    • 无记心
      • 异熟(4心)
      • 唯作(4心)
  • 出世间(8心)
    • 善心(4心)
    • 无记心
      • 异熟(4心)

历史

水野弘元的研究指出,在巴利佛教早期论书,如《无碍解道》还没有八十九心的说法,但已经有初步的想法。直到中期论书《法集论》及《分别论》中,才将八十九心定型下来,成为巴利佛教标准的理论。在更晚期的论书中,又将八十九心分为十四种作用。

分类

欲界

欲界的善心,是经由布施、持戒与禅定获得的,其中可分为有智、无智,有喜、无喜、有舍(不苦不乐),以及没有特别造作的(无行)、经过自我意识特别去造作的(有行)。将这些组合起来,就成为八种善心:

  1. 喜俱智相应无行
  2. 喜俱智相应有行
  3.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
  4. 喜俱智不相应有行
  5. 舍俱智相应无行
  6. 舍俱智相应有行
  7.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
  8. 舍俱智不相应有行

不善的心,分为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只存在欲界。其中贪,存在类似于欲界善心的八种;瞋恚,伴有忧,分为有行,与无行;愚痴,伴有舍(不苦不乐),分为怀疑与掉举二种。共十二心。

欲界无记心,分为由过去的善业、恶业所生成的异熟心,以及非善、非恶、非结果,唯有作用的唯作心二者。

欲界的异熟心,分为善的异熟心,与恶的异熟心。善的异熟心,分为前五识、第六意识与第七意界,这是与现前的认识作用有关;作为有情的基础心,是欲界的善心八种,以及生来就具有的九种善心之一。生来具有的九种心,是由过去世的八种善心,在现世结果而成,每个人都具备九种善心中的其中一种,是这一世中的人格与天份的基础。欲界善异熟心,共有16种。至于恶异熟心,包括前五识、第六意界,以及成为恶趣有情的七种基础心之一,共有7种。欲界异熟心总计有23种。

唯作是巴利佛教特有的术语,它不善、不恶,唯有作用,因此得名。欲界的唯作心,与认识作用有关的,分为引起前五识的意界,以及引起意识的意识界二者;与漏尽阿罗汉有关的,有引起笑的自然游戏心,以及与欲界善心相同的八种唯作心。欲界唯作心,共分11种。

色界

在色界中,有善心,善异熟心与唯作心三者。色界善心是有情众生在欲界修行色界定所获得的色界善心。色界善异熟心,是有情众生在过去世修行有漏的色界定心,在此世获得的善基础心。唯作心是漏尽阿罗汉进入色界定的游戏三昧,而产生的现法乐住心。

巴利佛教中,将五禅,个别配对上善心,善异熟心,与唯作心三者,共成色界15心。五禅是巴利佛教特有说法,将四禅中的初禅,分为有寻有伺、无寻唯伺二者,形成五禅。

无色界

无色界,同样有善心,善异熟心与唯作心三者。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等四无色定分别配对,共形成无色界12心。

出世间

出世间,分为四向四果等八心。四向为四种无漏善心,而四果为四向的异熟心。

参考书目

  • 水野弘元著、释达和译《巴利论书研究-水野弘元著作著作选集(三)》,法鼓出版,2000年,ISBN:9575981219。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