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可参照外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5月1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Translated page}} 标签。 |
依蕾娜·内米洛夫斯基 | |
---|---|
出生 | Irène Némirovsky (1903-02-11)1903年2月11日 俄罗斯帝国基辅(今属乌克兰) |
逝世 | 1942年8月17日(1942岁—08—17)(39岁) 纳粹德国波兰总督府奥斯威辛集中营(位于今波兰) |
职业 | 小说家 |
国籍 | 俄罗斯帝国 |
文学运动 | 现代主义 |
代表作 | 一系列的法文著作 |
受影响于 | 奥斯卡·王尔德、伊凡·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 |
依蕾娜·洛芙娜·内米洛夫斯基(法语:Irène Lvovna Némirovsky,1903年2月11日—1942年8月17日),生于乌克兰基辅,是犹太裔小说家,死于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得年三十九岁。
于1942年间著有未完成遗作《法兰西组曲》,大女儿丹妮丝(Denise Epstein)重新整理手稿,并在2004年重见天日且正式出版的同名二战小说;2014年改编成电影《法国战恋曲 Suite francaise(乱世有情天)》。
隐藏分类:
- 自2019年5月需要从外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
- 需要从外语维基百科翻译的条目
- 自2009年5月缺少来源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法语的条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ANT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K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G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ortuga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cB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