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今日澳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今日澳门
Hoje Macau
2009年7月28日的报头,头条报导林家骏主教逝世的消息
类型日报
版式宽版
持有者新闻出版厂有限公司(Fábrica de Notícias, Lda)
社长左凯士(葡萄牙语:Carlos Morais José
编辑João Luz
José C. Mendes
创刊日1990年[1]
语言葡萄牙文
总部大堂围22号得福大厦地下
发行量每天1000份(周日休刊)
售价澳门币10元
网站http://hojemacau.com.mo/

今日澳门》(葡萄牙语:Hoje Macau),是在1990年创刊、于澳门发行的葡萄牙语综合性日报报章,该报的内容以当地消息为主,读者群主要为澳门官员、商界以及葡人社群[2][3]。自2001年起报社所有权转让以来,社长的职位由在葡萄牙出生、同时身兼记者作家左凯士(葡萄牙语:Carlos Morais José)所担任[4][5]

《今日澳门》以日报形式发行,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休刊,平日一般刊印十六版,星期五内容会加印至约二十四版,常设版面内容可粗略分为新闻政治社会、特写分析)、评论(社论及专栏)、体育消息与艺术文化,较前版面及末页则会加入国际及经济新闻。该报全部内容均上载至官方网页[6]

该报为新闻出版厂有限公司(Fábrica de Notícias, Lda)所有,负责人为左凯士,该公司由一群股份数量和身份未披露的私人股东组成[7][8]

历史

《今日澳门》创刊于1990年,其葡语名称原为“Macau Hoje”。由于多年来受到十多起大部分由律师华年达(葡萄牙语:Jorge Neto Valente)所提出的涉嫌违反新闻自由诽谤的法律诉讼的关系,“Macau Hoje”最终在2001年因罚款和法律诉讼所带来的财务问题而停刊。同年,《今日澳门》的所有权转让至新闻出版厂有限公司,其葡语名称从“Macau Hoje”改为“Hoje Macau”,中文译名以及原来的记者和员工得以保留,并于9月5日宣布正式出版[8][3]。新社长左凯士在社论中说,《今日澳门》(Hoje Macau)是首个把自身定义为当地的葡萄牙语报纸,而不是葡萄牙报纸[1],他又表示该报致力于反映澳门人的渴求和意见,以及维护葡语作为澳门特区官方语言的地位[8]

1999年澳门主权移交后,阅读葡文报刊的读者骤减,为扩大读者群,一些当地葡文报纸开始出版英文刊物 ,例如《句号报》曾于1999年首先出版英文增刊,但效果并不理想。《今日澳门》亦一度短暂附设英文版,2002年2月,《今日澳门》出版英文周报《新时代》(New Times),每期销售量约在600份左右,与大部份葡文报章的销售量相若。同年八月,《新时代》因广告收入无以为继导致严重亏损而终刊[9][10]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1. ^ 1.0 1.1 ‘Hoje Macau’ marks 10th anniversary. Macau Daily Times. 2011-09-06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2. ^ 今日澳門. Yoliving. 2014-11-12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3. ^ 3.0 3.1 吴志良; 陈震宇.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综合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 334. ISBN 9787509711293. 
  4. ^ Uma semana para lembrar Pessanha, poeta de Macau. Plataforma Macau.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5. ^ Carlos Morais José. Macau Closer.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6. ^ Jornal Hoje Macau. Hoje Macau.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7. ^ 澳門今日. 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局.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8. ^ 8.0 8.1 8.2 Diário "Hoje Macau" substitui "Macau Hoje". Publico. 2001-09-05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8). 
  9. ^ 林玉凤. 回歸後澳門葡文報章的生存策略. 香港电台. [2018-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1). 
  10. ^ 林良玉; 吴玫. 《全球化視野下的澳門:澳門英文報業的 新聞框架研究》. 澳门研究. 2011, (2):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