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共和国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亚美尼亚语) | |
---|---|
格言:Մեկ Ազգ , Մեկ Մշակույթ (亚美尼亚语) “一个国家,一种文化” | |
国歌:Մեր Հայրենիք (亚美尼亚语) Mer Hayrenik (拉丁化) 《我们的祖国》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埃里温 |
官方语言 | 亚美尼亚语 |
官方文字 | 亚美尼亚文 |
族群 | |
宗教 | 基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 |
政治体制 | 单一制 议会制 |
法律体系 | 欧陆法系 |
领导人 | |
• 总统 | 瓦哈根·哈恰图良 |
• 总理 | 尼科尔·帕希尼扬 |
现役军人 | 60,000(第62名) |
成立 | |
1991年9月21日 | |
面积 | |
• 总计 | 29,800平方公里(第140名) |
• 水域率 | 4.71% |
人口 | |
• 2019年估计 | 2,957,500[3](第136名) |
• 密度 | 109/平方公里(第98名)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468.64亿美元[4](第130名) |
• 人均 | 15,817美元[4](第108名)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40.47亿美元[4](第130名) |
• 人均 | 4,741美元[4](第114名) |
货币 | 德拉姆(AMD) |
时区 | UTC+4(亚美尼亚标准时间) |
• 夏令时 | +5 |
• 历法 | 公历 |
行驶方位 | 靠右行驶 |
电话区号 | +374 |
ISO 3166码 | ARM |
主要节日 | 种族灭绝纪念日:4月27日 共和国日:5月28日 独立日:9月21日 大地震死难者日:12月7日 |
家用电源电压 | 220 V |
家用插座标准 | C,F |
家用电源频率 | 50 Hz |
人类发展指数 | ▲0.760[6](第81名) |
最大湖泊 | 塞凡湖 |
互联网顶级域 |
|
历史系列条目 |
亚美尼亚历史 |
---|
年表 • 起源 • 语源 亚美尼亚主题 |
亚美尼亚共和国(亚美尼亚语: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通称亚美尼亚(Հայաստան),是位于西亚外高加索地区的共和制国家,有时也被视为是东欧的一部分[7][8][9]。行政疆界上,亚美尼亚位于黑海与里海之间,属内陆国家,西邻土耳其,北邻格鲁吉亚,东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以埃里温为首都。亚美尼亚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时独立。
在4世纪早期(公元301年),亚美尼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视为官方宗教的国家[10][11]。因此,亚美尼亚经常被称为“第一个基督教国家” [12][13][注 1]。绝大部分国民信奉基督教的东方正统教会(与衣索比亚和埃及的科普特正教会同宗,非东正教),但因周围被伊斯兰国家所包围著,再加上与邻国之间的国界争议问题,成为高加索地区动荡不安的火药库地带。
目前,亚美尼亚与邻国阿塞拜疆之间存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领土争议问题,自1988年以来一直宣称亚塞拜然西南部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境内大多数居民为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是亚美尼亚领土的一部份,并且支持当地的武装与阿塞拜疆政府对抗,支持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为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的阿尔察赫共和国,曾在1990年代双方因此问题在边境发生了军事对抗,并于2020年10月及2023年再次爆发。而阿尔察赫共和国也于2024年1月1日起被阿塞拜疆吞并。亚美尼亚也因为1915年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发动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历史认知问题与土耳其之间有外交上和对大屠杀事件承认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近年亚土双方已透过元首互访等方式逐渐修复关系、重建沟通对话。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
国名
亚美尼亚语中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最初为哈伊克(亚美尼亚语: Հայք,转写:Hayk'),但现在已很少使用。现在惯用的称呼是哈亚斯坦(亚美尼亚文:Հայաստան,转写:Hayastan),这一名称兴起于中世纪,在原名后面加上了源自波斯语的地名后缀“斯坦”[14]。 “哈亚斯坦”这个名称出现地很早,最早见于5世纪阿加特安格洛斯[15][16]、拜占庭的帕乌斯托斯[17][18]、拉扎尔·帕尔佩茨[19]、科里温[20]、塞贝欧斯的作品中[21]。
传统上,亚美尼亚人认为他们的国名源自挪亚的玄孙、亚美尼亚传说中的族长哈伊克(亚美尼亚文:Հայկ,转写:Hayk)之名,根据5世纪史家莫夫塞斯·霍雷纳茨的记载,哈伊格在公元前2492年击败了巴比伦王柏尔(Bel),在亚拉腊地区建国[22]。这一名称的更深层词源则不确定,学者给出了许多猜测[23][24]。
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则使用外名“亚美尼亚”来称呼该国。贝希斯敦铭文(公元前515年)中以古波斯语称该国为阿尔米纳(古波斯语楔形文字:𐎠𐎼𐎷𐎡𐎴,转写:Armina)。希腊人则称其为亚美尼亚(古典希腊语: Ἀρμενία,转写:Armenia),最早见于米利都的赫卡塔埃乌斯的记载(约公元前550年 – 约公元前476年)[25]。 现代大多数国家对亚美尼亚的称呼皆源于此。
一些学者认为“亚美尼亚”之名与青铜时代的阿尔马尼(Armani、Armanum、Armi)、阿尔梅(舒普里亚,Arme)等地名联系起来[26],但由于无法得知这些国度说的是何种语言,无法确定这种联系,而且只有Arme被认为是在凡湖西岸,属于大亚美尼亚地区,阿尔马尼的位置则不确定[27],有些学者认为它在萨姆萨特附近,其居民可能至少部分是说印欧语系语言的[28]。亚美尼亚之名也可能与乌拉尔图文献中的“阿尔米尼”(Armini,即“阿尔梅的居民”或“阿尔梅人国家”)一词有关[29]。
在犹太-基督教世界观下,“亚美尼亚”(Armenia)这一名称被认为是源自哈伊格的后代亚兰(Aram)或是闪的儿子亚兰(挪亚众子)[30]。
历史
古代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三十二万年左右,已经有旧石器时代先民在此处生息。因为小高加索山脉横贯、境内地形崎岖的亚美尼亚,相传是希伯来圣经中诺亚方舟在大洪水退去后著陆抵达之处(传说中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拉特山上,这座山位于今日亚美尼亚与土耳其边境,最高峰在土耳其境内),甚至有说法认为亚美尼亚的首都叶里温就是由诺亚本人建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溯源到2500年前,历史上亚美尼亚的传统疆域远远超过当今的疆域,其疆域一度包括今天的高加索地区和土耳其东部的广大区域。后来在外族不断入侵和压迫下,亚美尼亚国的领土日益缩小。在之后的一千年间一直以独立国家的型态存在,并没因为罗马人、波斯人与蒙古人的侵略而消失。
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击败了波斯人所建国家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大流士三世,亚美尼亚从波斯的一省变成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随著亚历山大的逝世,马其顿帝国被瓜分成三块,其中亚美尼亚属于塞琉古帝国所统治。前198年,塞琉古帝国被罗马所击败,而亚美尼亚也在这时趁机从中分裂了出来。
前190年,阿尔塔什斯一世建立了阿尔塔什斯王朝,而到了前95年至前65年间,在提格兰二世的领导之下,亚美尼亚王国成为当时西亚强大的国家之一。其疆域从今天的里海、地中海一带一直绵延到埃及。但是,亚美尼亚的光辉并不长久,在之后的千馀年之中,一直辗转在许多异族的统治下残存著,却并没有真的因此而灭亡。
首先,在帕提亚帝国(中国古称安息)与罗马帝国的东西双面夹击下,阿尔塔什斯王朝在1年左右灭亡,而亚美尼亚也在短暂的沦为罗马的一省后不久,变成罗马的保护国。至于东亚美尼亚部分则在64年时建立了阿尔沙克王朝,则成为帕提亚的保护国。224年,萨珊王朝灭帕提亚;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西元301年,亚美尼亚王梯里达底三世定基督教为国教,使得亚美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单一宗教国家。405年,亚美尼亚字母被发明。西元428年,阿尔沙克王朝灭亡。之后200年间东亚美尼亚一直被波斯人所统治。450年和482年,东亚美尼亚爆发了两次反对波斯人统治的全民起义,虽然惨遭失败,但最终迫使波斯帝国做出让步,亚美尼亚恢复了实际上的自治地位并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发起两次起义的统帅都属于亚美尼亚知名的马米科尼扬家族。
中世纪
680年波斯被阿拉伯所灭,阿拉伯人入侵亚美尼亚,阿拉伯人强迫亚美尼亚人改信伊斯兰教,但没有成功,亚美尼亚王公名义上臣服于阿拉伯帝国并保持自治;884年,阿硕特一世(属巴格拉提德王朝)加冕为亚美尼亚国王,重建亚美尼亚国家。之后亚美尼亚王国逐渐分裂为几个承认国王最高地位的小邦,1045年,拜占庭帝国占领国都阿尼,终结了亚美尼亚王国,其他几个小邦也陆续被拜占庭帝国吞并。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也很短暂,1071年拜占庭军在曼齐克特战役中被塞尔柱突厥人击败,亚美尼亚故地(大亚美尼亚)被塞尔柱帝国占领。许多亚美尼亚贵族逃入名义上仍属拜占庭帝国,实际自治的奇里乞亚地区(又称小亚美尼亚或西亚美尼亚),其中一位贵族鲁本一世于1080年起兵反抗拜占庭帝国,逐渐统一了奇里乞亚,1198年其后代加冕为王,建立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奇里乞亚亚美尼亚与蒙古伊儿汗国保持著友好关系,也对十字军友好并提供援助。1375年被马穆鲁克苏丹国攻灭。1393年,最后一位西亚美尼亚国王莱翁六世在法国巴黎去世。
12世纪,塞尔柱人对亚美尼亚本部的统治开始动摇,贵族扎卡里王朝开始反抗敌人,并在格鲁吉亚王国的帮助下恢复了部分领土与旧都阿尼,成为格鲁吉亚的附属国。亚美尼亚被乔治亚王国占领,亚美尼亚人视乔治亚人为解放者。13世纪30年代蒙古帝国占领了亚美尼亚,扎卡里王朝转而成为蒙古人的附庸。
近代早期
继蒙古人之后,黑羊王朝、帖木儿帝国、白羊王朝等游牧政权相继入侵亚美尼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扎卡里王朝也被消灭。
1502年,伊朗的萨非王朝占领亚美尼亚,之后又被迫将西亚美尼亚割让给奥斯曼帝国,此后两国曾多次发动战争争夺亚美尼亚地区。16世纪中叶以后,土耳其人与伊朗人多次爆发战争,在外高加索形成了东西对峙的局面,土耳其占领着西格鲁吉亚和西亚美尼亚,并两度攻占阿塞拜疆;伊朗占领着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全部的阿塞拜疆。1828年,东亚美尼亚被沙俄从波斯手中夺取,许多亚美尼亚人因此迁至东亚美尼亚[31][32]。地域广阔的西亚美尼亚地区长期处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则长期沦为二等公民齐米,并不断遭到土耳其帝国当局的迫害。
1813年与1828年两次被俄国击败后,伊朗的卡扎尔王朝被迫将其辖下的亚美尼亚地区割让给俄国,这些土地从此被俄罗斯统治,构成了今日亚美尼亚的国土。
近现代
1915年至1918年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鄂图曼土耳其政府因为害怕亚美尼亚人叛乱,对居住在土耳其鄂图曼帝国控制区内的亚美尼亚人进行了种族大屠杀,估计死亡人数高低不等,少则接近100万,高则达150万。此外数以万计的亚美尼亚人被迫流亡海外[33]。
1917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后,高加索地区陷入混乱,1918年成立了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但该政权只持续了三个月,1918年5月28日,亚美尼亚宣布独立,建立了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1920年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塞夫尔条约》,将奥斯曼之下的西亚美尼亚划给亚美尼亚共和国,但新生的安卡拉土耳其政权不承认《色佛尔条约》,于1920年出兵夺取了条约中割给亚美尼亚的领土,同时红军进入外高加索,于1920年12月4日进入埃里温,变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为苏维埃政权[32]。
1921年3月,苏俄与土耳其在莫斯科签订《卡尔斯条约》,苏俄收回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割让的巴统并划归格鲁吉亚,承认阿尔达罕和卡尔斯为土耳其领土(西亚美尼亚的被割让领土包括亚美尼亚民族的“圣山”——亚拉腊山)。1922年12月亚美尼亚苏维埃作为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部分加入苏联。1936年外高加索联邦解散,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34]。
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曾在1988年12月7日发生一场毁灭性大地震,夺去了2.5万亚美尼亚人的生命,50万人无家可归,无数建设毁坏,再加上同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爆发冲突,更显雪上加霜。当时有许多西方民间团体曾发起大规模的募款赈灾活动援助灾区的居民[35]。
亚美尼亚在1991年9月23日宣告从苏联独立,再度恢复了独立国家的身份。并且旋即在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2020年9月至11月,亚塞拜然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发生冲突,不同于1988年,亚塞拜然军队在40几天内夺回了部分纳卡地区以及原本被亚美尼亚占领的亚塞拜然部分地区。
行政区划
亚美尼亚全国划分为10个州和1个州级市(首都叶里温)[36]。州再下分为市镇,首都叶里温也视为一个市镇。
-
拍摄于2003年的亚美尼亚卫星地形图
-
国界地形图
-
2002年亚美尼亚地图
地形及气候
亚美尼亚位于西亚外高加索的南部、亚美尼亚高原的东北部,面积29800平方公里。其西与土耳其,北与格鲁吉亚、东与阿塞拜疆、南与伊朗接壤。境内多高山,90%多的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崇山峻岭向南一直绵延到土耳其境内。地理最高点是西北高地上的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东部有塞凡洼地,洼地中的塞凡湖面积1360平方公里,为亚美尼亚境内最大的湖。主要河流为阿拉克斯河。
气候属亚热带高山气候,干燥寒冷是其主要特色。1月平均气温摄氏-2~12度;7月平均气温摄氏24~26度。
政治
亚美尼亚总统是亚美尼亚的国家元首,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由国民直接选举选出。而大多数行政权力则是亚美尼亚总理负责,由议会多数选举产生。亚美尼亚共和国国民议会是亚美尼亚的立法机关,任期五年。
外交
亚美尼亚因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主权问题与阿塞拜疆交恶,也因历史上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问题和宗教因素与土耳其交恶,整体外交立场较偏俄系。另外,巴基斯坦是现今联合国会员国中唯一一个不承认亚美尼亚为国家的成员[37]。
亚美尼亚是联合国、独联体、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成员国。
经济
亚美尼亚独立后,由于跟前苏联国家经济联系中断,亚美尼亚与东边邻国亚塞拜然一直因为领土争议而不合,这样的作法导致邻国的土耳其与亚塞拜然因此将通往亚美尼亚的铁路与输油管完全封锁,让本身资源已经不是很充足的亚美尼亚,变得更加贫困,纳卡战争后遭受的封锁导致经济一路下滑。2000年起有所回升。2002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4年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10.1%。2005年,进一步推进企业私有化进程,大力吸引外资,有效保持了经济增长势头。2005年前三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3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2013年,亚美尼亚人均GDP为3,173美元,是南高加索三国中最低的,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约30%。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有有色冶金、化学和机器制造等部门,食品工业也较发达。
农业仅次于工业,主要经济作物是葡萄和其他水果,也种植一些小麦和马铃薯等,农业生产只集中在首都附近的低地地带。
90年代以来商业服务行业萧条。近年,在经济整体恢复的带动下,服务行业有所发展。
亚美尼亚旅游业发展较快。2004年旅游人数达26.27万,较上年增长27.5%。旅游业收入为2.1亿美元,占GDP的5.9%。主要旅游景点有首都埃里温和塞凡湖自然保护区。
文化
节日
日期 | 名称 | 由来 |
---|---|---|
1月1日 | 新年 | 西历新年 |
1月6日 | 圣诞节 | 基督宗教节日,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
4月24日 | 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纪念日 | 纪念1915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种族灭绝 |
5月28日 | 第一共和国成立日 | 纪念1918年第一共和国成立 |
7月5日 | 宪法日 | 纪念1995年7月5日亚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
9月21日 | 亚美尼亚共和国独立日 | 纪念1991年9月21日亚全民公决,正式宣布独立 |
12月7日 | 悼念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死难者日 | 纪念1988年大地震的死难者 |
12月31日 | 除夕日 | 西历(格里历)纪年的最后一天 |
教育
亚美尼亚的教育体制包括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大学对国家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主要高等院校有埃里温国立大学、埃里温工学院等。埃里温国立大学创立于1919年。2001~2002学年度该学校共有10500名在校生,1200名教师。
体育
亚美尼亚流行的运动包括角力、举重、柔道、足球、西洋棋和拳击。亚美尼亚山区的地形提供了滑雪和运动攀登等运动绝佳的发展机会。身为一个内陆国,只能在湖泊进行水上活动,尤其是塞凡湖。亚美尼亚的西洋棋、角力和举重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亚美尼亚是国际体育界一个积极的成员,是欧洲足球协会联盟和国际冰球总会的正式成员。
媒体
亚美尼亚最早的本土媒体为1858年于西亚美尼亚瓦拉加万克修道院(今土耳其凡城)创立的《瓦斯普拉坎之鹰》。现代亚美尼亚有主要报纸有《亚美尼亚之声》、《民族报》、《亚美尼亚时报》等。主要电视和广播为亚美尼亚公共广播电台和亚美尼亚公共电视台。最大通讯社为亚通社[38]。
发射台
美国的自由欧洲电台、俄罗斯的俄罗斯之声、日本的NHK在亚美尼亚有一个中波中继站,使用中波向中亚、西亚以大功率发射机进行转播。俄罗斯之声、开放北朝鲜放送、家庭电台(美国加州)、自由朝鲜之声等也在租用亚美尼亚的短波中继站进行广播。2011年4月12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亚美尼亚分台在亚首都埃里温开播。
饮食
社会发展
城市
排名 | 名称 | 州份 | 人口 | 排名 | 名称 | 州份 | 人口 | ||
---|---|---|---|---|---|---|---|---|---|
叶里温 久姆里 |
1 | 叶里温 | 叶里温 | 1,060,138 | 11 | 恰伦察万 | 科泰克 | 25,100 | 瓦纳佐尔 瓦加尔沙帕特 |
2 | 久姆里 | 希拉克 | 146,100 | 12 | 戈里斯 | 格加尔库尼克 | 23,100 | ||
3 | 瓦纳佐尔 | 洛里 | 105,000 | 13 | 马西斯 | 亚拉腊 | 22,500 | ||
4 | 瓦加尔沙帕特 | 阿尔马维尔 | 57,600 | 14 | 塞凡 | 格加尔库尼克 | 21,900 | ||
5 | 赫拉兹丹 | 科泰克 | 53,400 | 15 | 亚拉腊 | 亚拉腊 | 20,900 | ||
6 | 阿博维扬 | 科泰克 | 46,800 | 16 | 阿什塔拉克 | 阿拉加措特恩 | 20,800 | ||
7 | 卡潘 | 休尼克 | 45,500 | 17 | 伊杰万 | 塔武什 | 20,700 | ||
8 | 阿尔马维尔 | 阿尔马维尔 | 33,900 | 18 | 阿尔蒂克 | 希拉克 | 17,400 | ||
9 | 加瓦尔 | 格加尔库尼克 | 25,800 | 19 | 锡西安 | 休尼克 | 16,800 | ||
10 | 阿尔塔沙特 | 亚拉腊 | 25,600 | 20 | 阿拉韦尔迪 | 洛里 | 15,800 |
健康
2006年的出生时预期寿命男性和女性分别为70岁和76岁[41]。2004年,卫生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41],其中大部分除去私人部门[41]。2006年,人均政府健康开支为每人112美元[42]。
交通
人口民族和宗教
2005年有人口321.57万。在民族上,亚美尼亚族是主体民族,占93.3%,其他有俄罗斯人、雅兹迪人(库尔德人的一支)、亚述人、乌克兰人、希腊人等。官方语言为亚美尼亚语,俄语的使用也极普遍。亚美尼亚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基督教国家。自中世纪以来,由于亚美尼亚人仍然坚持信仰基督教,则不断受到周边伊斯兰教徒的迫害和屠杀。现在,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是亚美尼亚国内的主要教派,另外还有少数人信奉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罗马礼天主教会、东正教会(信徒一般为国内的俄裔、乌克兰裔人士)、雅兹迪教派、巴哈伊教等。
人口统计
亚美尼亚人口3238000(2008年统计),是人口第二稠密的前苏联国家。苏联解体后,人口出现下降,移民水准升高。然而,过去几年中,移民水准已经恢复平稳,人口稳定增长。
侨民
由于发生在20世纪初期奥斯曼帝国时,土耳其实施的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导致亚美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众多人口大减,许多亚美尼亚人逃亡到世界各地,因此亚美尼亚发展出了庞大的海外社区。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亚美尼亚侨民约800万人,大大超过该国本身的300万人口。最大的海外亚美尼亚人社区位于俄罗斯、法国、伊朗、美国、格鲁吉亚、叙利亚、黎巴嫩、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塞浦路斯、以色列、波兰和乌克兰。有4万至7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土耳其居住,主要集中在伊斯坦布尔及周边地区[43]。 此外,约有1000名亚美尼亚人居住在耶路撒冷老城亚美尼亚区,那里有曾经是大型社区的遗址[44]。位于意大利威尼斯潟湖的岛屿圣·拉扎罗·得利·阿尔梅尼,被亚美尼亚天主教会一修道院Mechitarists完全占领[45]。此外,约13.9万名亚美尼亚人生活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是那里的第一大民族[46]。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也有不少亚美尼亚人移民中国,这些移民绝大部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离开中国。
族群
亚美尼亚族占97.9%,其次是占1.3%的雅兹迪人和占0.5%的俄罗斯人。其他少数民族有亚述人、乌克兰人、黑海希腊人(通常高加索希腊人)、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和白俄罗斯人。瓦拉几人、摩尔多瓦人、奥塞梯人、尤迪人和塔特人设立了小社区,还有被俄罗斯化的波兰人和德裔高加索人。
苏联时期,阿塞拜疆人历史上为该国第二大族群(1989年大约占2.5%)。然而,由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火不断,几乎所有的阿塞拜疆族人移回了阿塞拜疆。相对,亚美尼亚接收了大量从阿塞拜疆涌入的亚美尼亚族难民,使得亚美尼亚国内的主体民族的比例更高。
语言
亚美尼亚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由于此前属于苏联国家,俄语在亚美尼亚仍有广泛应用,实际上可看做第二语言。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亚美尼亚人具备俄语知识(24%高级,59%中级),40%具备英语知识(4%高级、16%中级、20%初学)。然而,更多的成年人(50%)认为公立中学应该用英语授课,而倾向于俄语的有44%。
宗教
亚美尼亚是首个将基督宗教作为国教的国家,该事件历史上可追溯至公元301年。
亚美尼亚的主要宗教是基督宗教,教会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根据记载,耶稣十二使徒中的赛迪斯和巴多罗买于公元40-60年间在亚美尼亚宣扬基督信仰,设立亚美尼亚使徒教会,3世纪后创立亚美尼亚礼。亚美尼亚超过93%基督徒属于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教会采用东方正统教会形式(非迦克墩),是一个非常仪式化、保守的教会,大致相当于科普特和叙利亚的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只跟正教会交流。
亚美尼亚福音派教会在亚美尼亚的一生中,有着非常客观和有利的存在,超过数千名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46年亚美尼亚君士坦丁堡教会利用教会,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培养合格的神职人员。
其他基督教派的信仰修炼,基于亚美尼亚尼西亚信经是圣言、亚美尼亚兄弟教会、浸礼宗等新教社区的五旬节派分支,被称为亚美尼亚现存的最古老的被苏联官方和长老会承认的教派。
军事
亚美尼亚国民军组建于1992年1月28日。亚军总兵员43553人(另有文职人员14800人),编制为5个步兵军、2个航空兵基地、1个防空导弹旅、2个防空导弹团、1个雷达团。另有20万预备役。
主要为俄制武器,陆军有31辆T-90s坦克、101辆T-72坦克,以及8辆T-55坦克;空军装备有15架苏-25、18架苏-30、1架米格-25,以及16架米-24武装直升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国和印度进口的武器。[47]
参见
注释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 ^ Asatryan, Garnik; Arakelova, Victoria (Yerevan 2002).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rmenia. Part of the OSCE. Archived copy at WebCite (16 April 2010).
- ^ Ministry of Culture of Armenia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Armenia. Brief inform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0 October 2017.. As per the most recent census in 2011. "National minori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6 February 2017..
- ^ De jure population estimate by the National Statistics Servi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0 4.1 4.2 4.3 Armeni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英语).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1-18).
- ^ The UN classification of world regi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laces Armenia in Western Asia; the CIA World Factbook Armenia. The World Factbook. CIA.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0).
- ^ Armenia. 国家地理.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 ^ Armenia. 大英百科全书. [2014-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1).
- ^ (Garsoïan, Nina. R.G. Hovannisian , 编.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1.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81.)
- ^ Grousset, René. Histoire de l'Arménie 1984. Payot. 1947: 122.. Estimated dates vary from 284 to 314. Garsoïan (op.cit. p.82), following the research of Ananian, favours the latter.
- ^ Stringer, Martin D. A Sociological History of Christian Wor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2. ISBN 0521819555.
- ^ Armenia Fact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0).
- ^ Acharian, Hrachia. Hayocʿ anjnanunneri baṙaran [Dictionary of Personal Names of Armenians] 3. Yerevan: Yerevan University Press. 1946: 29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亚美尼亚语).
- ^ Ագաթանգեղոս §§ 13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էս), 16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2x,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35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60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249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715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776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784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796 (ի մէջ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 808 (հասանէին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ն)։
- ^ Ագաթանգեղոս § 885 (ի Հայաստան երկրին)
- ^ Փաւստոս Բուզանդ 1883=1984, էջ 1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 ^ Փաւստոս Բուզանդ 1883=1984, 4.բ, էջ 56 (Հայաստան երկրին)
- ^ 904=1985, էջ 2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110 (կանայս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ս)
- ^ Կորիւն 1994, էջ 83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 93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03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ին), 120 (ի Հայաստան աշխարհէս)
- ^ ժը (սեռ. Հայաստանեայց, բացառ. ի Հայաստանեայց), տես Աբգարյան 1979, էջ 66, 90
- ^ Razmik Panossian,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231-13926-7, p. 106.
- ^ Rafael Ishkhany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Armenia," Yerevan, 1989
- ^ Elisabeth Bauer. Armenia: Past and Present (1981), p. 49
- ^ "Χαλύβοισι πρὸς νότον Ἀρμένιοι ὁμουρέουσι (The Armenians border on the Chalybes to the south)". Chahin, Mark. The Kingdom of Armenia. London: Routledge. 2001: fr. 203. ISBN 978-0-7007-1452-0.
- ^ Ibp Inc. Armenia Country Study Guide Volume 1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ublications, USA. 1 September 2013: 42. ISBN 978-1438773827.
- ^ Archi, Alfonso. Egypt or Iran in the Ebla Texts?. Orientalia. 2016, 85: 3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 Kroonen G, Barjamovic G, Peyrot M. Linguistic supplement to Damgaard et al. 2018: Early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atolian, Tocharian and Indo-Iranian. Zenodo. 9 May 2018: 3 [8 June 2019]. doi:10.5281/zenodo.12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ne 2019).
- ^ Armen Petrosyan. The Indo-European and Ancient Near Eastern Sources of the Armenian Epic.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2002. p. 184.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oses of Chorene,The History of Armeni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9 April 2003., Book 1, Ch. 12 (俄语)
- ^ Mikaberidze, Alexander.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1: 33, 351 [2016-11-28]. ISBN 978-1-59884-33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 ^ 32.0 32.1 Dowling, Timothy C. Russia at War: From the Mongol Conquest to Afghanistan, Chechnya, and Beyond [2 volumes]. ABC-CLIO. 2014: 728– [2016-11-28]. ISBN 978-1-59884-94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8).
- ^ ГЕНОЦИД АРМЯН (1915-1916 ГОДЫ): ПОДРОБНЫЕ СВЕДЕНИЯ. Encyclopedia of the Holocaust.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俄语).
- ^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между Европой и Азией Источник. Планета Земля. [2020-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Harutyunyan, Arpi. Still Recovering: A visit to the 1988 "center of the epicenter". ArmeniaNow. 7 December 2007 [7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 ^ 亚美尼亚国家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4-03 [2024-06-18] (中文).
- ^ Opinion: «Armenia can block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akistan and the EEU». Rusarminfo. [2021-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俄语).
- ^ 张玉川; 陈力丹. 用传播维系失落的家园、民族和文化——亚美尼亚新闻传播史. 《当代传播》. 2024, (03): 84–87. CNKI DACB202403014.
- ^ Armstat 2011 estimates
- ^ Armstat 2011 census, population of Yerevan
- ^ 41.0 41.1 41.2 Microsoft Word - cjl - ARM_MPSEURO_countryprofile.doc (PDF). [2010-01-2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11-16).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9 – Armenia. Hdrstats.undp.org. [2010-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 ^ Turay, Anna. Tarihte Ermeniler. Bolsohays:Istanbul Armenians Like many other ethnicities Armenians in India too have played a role historically and had an impact historically. Today however the community has been reduced to about a hundred living in Kolkata. [2007-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9).
- ^ Jerusalem – The Old City: The Armenian Quarter.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0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 ^ San Lazzaro degli Armeni – Venice for Visitors. Europeforvisitors.com. [201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2).
- ^ Population in Nagorno-Karabakh 2007 (PDF). National Statistical Service of Nagorno-Karabakh Republic. [2009-07-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4-16).
- ^ "戰輸"反怪印度賣武器? 亞美尼亞慘輸亞塞拜然竟向要求印度政府賠償! 印度淪"雙亞戰爭"另類輸家. YouTube. 三立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