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二战时期的芬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是自1919年芬兰王国废除君主制以来成立的共和制国家。在1919年1947年的这段期间,芬兰历经了战间期的内部动荡与大萧条的经济危机,此外也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芬兰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来源请求],在1947年2月10日签署的《巴黎和平条约》中认为,芬兰是大德意志国阿道夫·希特勒的盟友,因此要求芬兰必须负担部分责任。[1]

历史

背景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由于俄罗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未指定继任者的情况下宣布退位,使同为俄罗斯帝国一部分的芬兰大公国没有了领导人与继承人,进而引发芬兰宪政危机芬兰大公国元老院(今芬兰共和国议会宣布元老院成为内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然而,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并不接受这一决定,同时下令提前举行元老院选举,这一行动被芬兰民族主义者视为违宪。芬兰大公国元老院随后于1917年10月1日2日举行了选举。这次选举的总投票率高于以往的选举。亲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社会主义政党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失去了在前两次选举中拥有的绝对多数席位,而非社会主义政党加起来拥有了超过一半的席位。[2]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芬兰劳工运动在芬兰成立革命委员会,芬兰元老院在苏维埃俄罗斯的支持下宣布芬兰元老院为最高权力机构,并在12月4日成立由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为首的内阁政府,内阁政府于12月6日通过《芬兰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芬兰独立。[3]

芬兰独立后,国内政局日益动荡,以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为首的保守政府以及倾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进步组织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关系日益恶化,加上列夫·托洛斯基弗拉迪米尔·列宁不断的支持芬兰社会民主工党发动起义夺取政权,芬兰国会因而授权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政府全权建立一支陆军以稳定秩序,这使得双方彻底决裂,芬兰社会民主工党的成员因此联合在一起,展开武装冲突。[4]

1918年1月27日芬兰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致国制在经济和社会分裂的背景下发生,分别由芬兰参议院领导的白军,和由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人民代表团领导的红军对抗。芬兰内战持续到5月16日,白军在得到德意志帝国支持之后,终于占领了红军的据点,赢得战争,使芬兰不仅从俄罗斯国的控制转向德意志帝国的影响之中,更重要的是,随著德意志帝国在第一世界大战失败,芬兰王国取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地位,确立了其共和体制。[5]

共和制建立

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原本被票选为芬兰国王的腓特烈·卡尔12月14日宣布退位,芬兰王国自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在此后,芬兰历经了战间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见

参考文献

  1. ^ Claus Kreß, Robert Lawl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 30, 2020, Necessity and Proporti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Law, p. 450
  2. ^ Keränen et al. 1992, pp. 67, 70, Haapala 1995, pp. 235–237
  3. ^ Svinhufvud's initial vision was that the Senate would lead Finland and the independence process with a call for a Regent; there would be no talks with the Bolsheviks, who it was believed would not set a non-socialist Finland free. The vision of the socialists was that Parliament should lead Finland and that independence would be achieved more easily through negotiations with a weak Bolshevik government than with other parties of the Russian Constituent Assembly, Upton 1980,第343–382页, Keränen et al. 1992,第73, 78页, Manninen 1993c, Jutikkala 1995,第11–20页, Haapala 2014,第21–50页, Jyränki 2014,第18–38页
  4. ^ Svinhufvud's initial vision was that the Senate would lead Finland and the independence process with a call for a Regent; there would be no talks with the Bolsheviks, who it was believed would not set a non-socialist Finland free. The vision of the socialists was that Parliament should lead Finland and that independence would be achieved more easily through negotiations with a weak Bolshevik government than with other parties of the Russian Constituent Assembly, Upton 1980,第343–382页, Keränen et al. 1992,第73, 78页, Manninen 1993c, Jutikkala 1995,第11–20页, Haapala 2014,第21–50页, Jyränki 2014,第18–38页
  5. ^ Ensimmäinen presidentti astuu virkaansa 1919. Yle Elävä arkisto. 8 September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