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 América
1823年—1841年
中美洲联合省
国旗
中美洲联合省
国徽
国歌:La Granadera
掷弹兵之歌
首都瓜地马拉城
(1821年-1834年)
松索纳特
(1834年)
圣萨尔瓦多
(1834年-1838年)
常用语言西班牙语
宗教
罗马天主教
政府共和国
总统 
• 1825年-1829年
曼努埃尔·何塞·阿尔塞 (首)
• 1830年-1840年
弗朗西斯科·莫拉桑 (末)
历史 
• 自墨西哥第一帝国脱离
1823年
• 灭亡
1841年
货币中美洲联邦共和国里尔
前身
继承
墨西哥第一帝国
哥斯大黎加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洛斯阿尔托斯
今属于 哥斯达黎加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墨西哥
 尼加拉瓜
 伯利兹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américa),初名中美洲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Centro de América),是中美洲历史上的一个联邦共和国,存在于1823年至1841年,由过去新西班牙危地马拉都督府领土组成。有时会被误译为中美洲合众国。领土包括今日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以及墨西哥东部恰帕斯州的一部分。

联邦共和国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五个邦加一个联邦特区(新瓜地马拉,今瓜地马拉市)组成 [1]。(巴拿马当时为玻利瓦尔所创之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部份,而贝里斯当时为英国殖民地)。在1830年代,首府为克萨尔特南戈的第六个邦洛斯阿尔托斯加入了联邦,洛斯阿尔托斯的领土包括今日的瓜地马拉西部高原和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

自中美洲从西班牙帝国独立不久后,其中有些地区于1821年并入了墨西哥第一帝国。接著中美洲于1823年组成了联邦共和国。从1838年到1840年,联邦陷入了内战,由保守派对抗自由派,最后支持分离主义的自由派获胜。经历了许多的流血冲突后,联邦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理想,因而无法成功凝聚一个确切的国家认同而分崩离析[2]

国名

在1823年至1824年的中美洲联合省国徽上,该国国名写作“Provincias Unidas del Centro de América”,意即“中美洲联合省”。但是该国1824年通过的宪法规定其正式国名为“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 América”,即“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成立

组成中美洲联合省的地区从16世纪后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称瓜地马拉都督府。1820年西班牙发生恢复立宪制的革命,引发了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浪潮。1821年墨西哥宣布独立后,瓜地马拉都督府的自由主义者在9月15日起草了第一独立宣言,主张同墨西哥联合。但是当自称“墨西哥皇帝”的伊图维德退位之后,该地区转而召开了中美洲地区的“全国制宪会议”,并于1823年7月17日发表第二独立宣言,采用“中美洲联合省”为国名,包括五个原属于瓜地马拉都督府的“代官区”,即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首都设在危地马拉城,第一任总统为何塞·德·巴列(José Cecilo del Valle)。1824年该国通过了以美国宪法为蓝本的宪法,设立联邦国会,各省按比例推举国会议员;总统、参议院和最高法院通过三级选举选出;总统任期为4年。废除了奴隶制度和教会特权。

1860年在美国发行的中美洲地图

历任总统

参见: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国家元首列表英语List of heads of stat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Central America

内部纷争

中美洲联合省在独立前是一个社会结构复杂的地区。在土地肥沃、劳动力众多的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西班牙地主建立了以大地主为基础的强大的封建结构。相对贫瘠的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则发展出商业和贸易经济。哥斯达黎加吸引了缺少资本的西班牙移民,建立了以欧洲自耕农为基础的较民主的政治结构。

中美洲联合省独立后即分裂为保守集团和自由集团,前者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保持教会和军人的特权,并维持旧有的土地占有制度;后者则主张实行向各省分权的联邦制度,废除神职人员的特权,实行土地改革。从自然条件上来说,中美洲的各省之间缺乏交通手段,各个地区的地方观念根深蒂固,造成地方村镇和乡村对于国家首都的嫉妒,并导致内部倾轧,最终导致联合省的分裂。

1825年,曼努埃尔·何塞·阿尔塞被第一届议会选为总统,他在危地马拉大主教的支持下试图抵御自由派的影响。由于萨尔瓦多省进行了许多反教会的社会改革,并且传播来自法国的自由思想,他派军队侵入萨尔瓦多,引发了内战。自由派领袖之一、洪都拉斯人弗朗西斯科·莫拉赞击败了阿尔塞的军队,解放了萨尔瓦多,然后凭借着来自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的援助,侵入危地马拉,放逐了危地马拉大主教,阿尔塞总统逃亡墨西哥。自由派赢得了对国家的控制。原危地马拉省长何塞·弗朗西斯科·瓦伦迪亚成为过渡总统,莫拉桑则于1830年当选总统。

莫拉桑执政时期,通过没收教会财产而推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什一税,设立了学校和医院,吸引外国移民,并制订了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计划。但是流亡中的保守派从西班牙得到了支持,并在萨尔瓦多发动叛乱,使其退出了联邦。在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的帮助下,莫拉桑于1832年收复了萨尔瓦多。

1834年,中美洲联邦首都从危地马拉城迁至萨尔瓦多首府圣萨尔瓦多。在新的总统选举中,何塞·德·巴列获胜,但在就任前病死,因此莫拉桑继续担任总统。他的严厉统治开始导致人民不满。1836年至1837年,危地马拉发生霍乱,保守派通过教会向印第安人散布“自由派有意通过霍乱来灭绝印第安人、夺取其土地”的谣言,引发了危地马拉的暴乱。1838年,由拉斐尔·卡雷拉(Rafael Carrera)领导的危地马拉印第安人军队击败了政府军,莫拉桑逃到萨尔瓦多。

解体

1838年4月30日,尼加拉瓜宣布永远脱离联合省。5月30日,中美洲联合省联邦国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各国可以自行决定同联邦间的依附关系。8月30日,哥斯达黎加独立。11月5日,洪都拉斯独立。

1839年4月13日,危地马拉独立,中美洲联合省只剩下萨尔瓦多一个成员国。1840年3月,卡雷拉军队占领萨尔瓦多,莫拉桑总统流亡巴拿马;1841年2月18日,萨尔瓦多宣布独立,中美洲联合省正式灭亡。

恢复中美洲联合省的尝试

1842年莫拉桑回到哥斯达黎加,并通过选举控制了该国政府。他试图恢复联合省,并策划首先入侵尼加拉瓜,但却是被哥斯达黎加保守派推翻;9月15日,即中美洲联合省独立21周年那一天被处死。

卡雷拉在危地马拉建立了稳固的政权。但是在尼加拉瓜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则不断发生试图推翻保守派的政变。这三国具有较强烈的联邦主义情绪,一再地试图恢复中美洲联合省。1842年,这三国建立起一个松散的邦联,但是两年后因内部纷争而解散。

原中美洲联合省解散后,其成员国的保守派和自由派仍对邻国的相同派别予以支持,并在邻国国内发生政治冲突时予以援助。各国政府经常在敌对派掌权的邻国发动革命,推翻其现政权。1851年,卡雷拉指挥的一支由危地马拉军队和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保守派组成的强大军队打败了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联军,摧毁了恢复联邦的最后希望。此后中美洲五国曾经多次组织起联邦或邦联,但都未延续长久。这些尝试包括:

  • 1852年10月至11月,由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组成的“中美洲联邦”(Federación de Centro América)
  • 1885年危地马拉总统瓦里奥斯(Justo Rufino Barrios)为统一中美洲而对萨尔瓦多进行的军事远征
  • 1896年至1898年,由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组成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américa)
  • 1921年至1922年,由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组成的第二个“中美洲联邦”(Federación de Centro América)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国旗、国徽

1839年各邦邦旗
瓜地马拉 萨尔瓦多 宏都拉斯 尼加拉瓜 哥斯大黎加 洛斯阿尔托斯


当代旗帜、徽章
瓜地马拉 萨尔瓦多 宏都拉斯 尼加拉瓜 哥斯大黎加 伯利兹 墨西哥恰帕斯州

人口组成

1839年的人口估计[1]

总人口 原住民 白人 麦士蒂索人
瓜地马拉 700,000 450,000 100,000 150,000
萨尔瓦多 350,000 70,000 70,000 210,000
宏都拉斯 300,000 无资料 60,000 240,000
尼加拉瓜 350,000 120,000 110,000 120,000
哥斯大黎加 150,000 25,000 125,000 无资料
联邦特区(瓜地马拉市) 50,000 20,000 10,000 20,000
全国 1,900,000 685,000 475,000 740,000

参考文献

  1. ^ 1.0 1.1 Cantú, Cesare. Historia universal: Cronología, geografía, arqueología. Documentos. Imprenta de Gaspar y Roig. 1857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西班牙语). 
  2. ^ Foster, Lynn V. A Brief History of Central America.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0: 134–136. ISBN 0-8160-3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