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欧
世界分区
东欧地图
东欧地图
坐标:49°N 31°E / 49°N 31°E / 49; 31
时区
 • 夏时制
UTC
欧洲全图,东欧地区为淡橙色
  北欧
  东欧
  中欧
  西欧
  南欧
  东南欧
东欧地图

东欧是一个政治以及地理概念,其含义有非常多重,中文原始含义即“欧洲东部的国家”,和其它欧洲分区不同,其政治含义远大于地理含义,其中无论如何被分类,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都会被规纳入东欧的范畴之内;在冷战时代,苏联的所有欧洲地区的构成国以及所有华约国家都可以被算在东欧的范围之内。

名称

东欧在各个语言中的表达:

政治上的东欧

政治上的东欧共有三种分法:

  1. 最狭义的: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三国,在历史上长期属于基辅罗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苏联,并且为其最核心的部分,在基辅罗斯和苏联时期的乌克兰,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俄罗斯本身。
  2. 中范围的: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除了俄、乌、白以外,再加入东北欧的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东南欧的摩尔多瓦,共7国。
  3. 最广义的:除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前东德地区[1]外,所有在欧洲的前共产国家都被囊括在内,例如中东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东南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斯洛维尼亚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蒙特内哥罗北马其顿)这14国,此算法下东欧则足足有21个国家。

这些国家或加入苏联、或成为苏联的卫星国,政治上于20世纪曾由共产党一党专政,经济上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点与西欧相反;目前大多东欧国家都有自己的主要宗教且信仰心深厚,但在共产党时代由官方推行无神论。本条目再把东欧分为两区即“前苏联构成国”和“旧东方集团”[2]

主权国家 管辖范围 法定货币 行政区划 代表旗帜 代表徽章 疆域地图
前苏联构成国
 俄罗斯联邦 主要包括欧洲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南千岛群岛库页岛加里宁格勒 俄罗斯卢布 俄罗斯行政区划
 白俄罗斯共和国 其国土面积有207,600平方公里,比英国堪萨斯州要略小一些。白俄罗斯在北部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北部和拉脱维亚接壤,西北部和立陶宛接壤,西部和波兰接壤,南部和乌克兰接壤。 白俄罗斯卢布 白俄罗斯行政区划
 乌克兰 位于欧洲东部﹐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国土面积603,700平方公里。北面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相连﹐南靠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东与俄罗斯衔接。境内多为平原山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喀尔巴阡山。亚速海附近也有高地。第聂伯河由北至南流入黑海﹐横穿乌克兰中部。乌克兰境内有七大河流,大多数水系都流往黑海亚速海 乌克兰格里夫纳 乌克兰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共和国 位于欧洲东南部,在西部和罗马尼亚接壤,在东部和南部和乌克兰接壤。摩尔多瓦领土的大部份地区位于两条河流之间——普鲁特河德涅斯特河。摩尔多瓦的北部地区地势较高,大多数地区都是丘陵。摩尔多瓦的国土面积是33,843平方公里。摩尔多瓦大多数地区的土壤都是黑土,许多都被开垦进行农业。WWF将摩尔多瓦分为三个自然区。值得注意的是德涅斯特河沿岸长期不承认其属于摩尔多瓦共和国的领土,故属于特殊地区。 摩尔多瓦列伊 摩尔多瓦行政区划
旧东方集团成员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保加利亚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毗邻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土耳其黑海多瑙河构成保加利亚同罗马尼亚之间的边界(直到锡利斯特拉为止)。保加利亚国土面积110,550平方公里,略大于冰岛美国田纳西州。 保加利亚位于黑海西海岸。北与罗马尼亚,西同塞尔维亚和马其顿,南与希腊和土耳其接壤。虽然保加利亚的国土面积不大,但地形却十分多样。 保加利亚列弗 保加利亚行政区划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土地面积238,391平方公里,是东南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并在欧洲排名第十二[3]。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之间主要是以多瑙河为界。而与摩尔多瓦之间则是以多瑙河的另一条支流普鲁特河为界。多瑙河与普鲁特河在罗马尼亚汇合后,在罗马尼亚境内注入黑海,而入海口处所形成的多瑙河三角洲是欧洲最大的三角洲 罗马尼亚列伊 罗马尼亚行政区划
 匈牙利 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93,030平方公里,匈牙利在西部和奥地利接壤,在南部及东南部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接壤,东南部和罗马尼亚接壤,东北部和乌克兰接壤,南部和斯洛伐克接壤。 匈牙利福林 匈牙利行政区划
 捷克共和国 位于欧洲核心地带的捷克为一中欧内陆国,其四个邻国分别为北方的波兰,西北方的德国,南方的奥地利,与东南方的斯洛伐克。今日的捷克主要包含了过去奥匈帝国时代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这两个传统省份,与一小部分的西里西亚之土地范围。首都与最大城市为布拉格,跨伏尔塔瓦河两岸,风景秀丽。捷克为一个三面隆起的四边形盆地,西部是波希米亚高地,东部是喀尔巴阡山地。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是伏尔塔瓦河摩拉瓦河。它的地形非常复杂,西部波希米亚易北河捷克语Labe)和伏尔塔瓦河流域,周围是山地,包括捷克最高峰,海拔1,602的斯涅日卡峰,东部摩拉维亚地区是摩拉瓦河流域,也包括奥得河捷克语Odra)的源头,捷克境内的河流分别流往北海波罗的海黑海 捷克克朗 捷克行政区划
 斯洛伐克共和国 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斯洛伐克北部多为山区,南部则地势平坦。斯洛伐克的中部和北部是属于喀尔巴阡山脉塔特拉山,这里是良好的冬季滑雪地区,幽谷深湖风景优美。斯洛伐克的最高峰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也在这里。南部有小片平原。流经斯洛伐克的最大的河流是多瑙河 欧元 斯洛伐克行政区划
 波兰共和国 是位于中东欧的一个国家,地处德国以东。波兰地势平坦,国土大部都是平原。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除格但斯克外,缺乏天然良港。位于西北部的什切青亦是波兰重要的港口。波兰东北部的湖区林木茂密,人口较少。在南部,喀尔巴阡山脉构成了波兰同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的国界。 波兰兹罗提 波兰行政区划
未被普遍承认的国家(非联合国会员国)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该国位于东欧的一个特定地域,由于该地区处于德涅斯特河罗马尼亚语Nistru乌克兰语Дністер),在摩尔多瓦境内的东岸,因此有了“德涅斯特河东岸”这个称谓。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由5个和2个直辖市组成。其中,宾杰里市完全位于德涅斯特河右岸,通常被认为其属于被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实际控制的摩尔多瓦共和国中央政府的领土。 德涅斯特河沿岸卢布 德涅斯特河沿岸行政区划

地理上的东欧

摩尔多瓦首都基希涅夫街头,浓厚东欧色彩
东欧地图(1690年)

自然地理方面的东欧,是指较少受到大西洋地中海海流影响,接近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伏尔加河窝瓦河)流域,实际上主要是指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欧洲部分和其他独立国协的欧洲会员国家。

地形

本区的地形大致可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小国平原广阔,为欧洲大平原的东段,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第四季的大陆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黄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堆积了成群的冰碛丘,使平原成波状起伏。冰碛丘间的东西向洼地,自古以来即为东西向交通的必经之地。东欧以东、乌拉山以西的欧俄部份,是一片辽阔且起伏平缓的古老陆块,地层十分稳定坚实,全境多属久经侵蚀的准平原,又主要位于俄罗斯境内,故称俄罗斯平原。平原中部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岭。位于里海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是欧亚的界山之一,山势高大、地形崎岖,夹杂著高原、平原和低地。

气候

受位置影响,过渡性质是本区气候最主要的特征。北部各国介于西欧和国协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冬天酷寒,地面积雪自西部的数周,向东逐渐增加到俄罗斯边境的两个半月,虽冷于西欧,却较俄境温暖;夏季较西欧热,却又较俄罗斯凉爽许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国、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位居巴尔干半岛北部,属于地中海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

东欧距离温暖的北大西洋已远,全区较西欧寒冷,最冷月均温皆在零度或以下;夏季则因缺乏北大西洋海风调节,缺乏水气调剂而显炎热,最暖月温度自北向南见增,北部平原四国不足20℃,南部各国则多超过20℃。东欧大部分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地中海气候区域内,冬季漫长而酷寒,夏季短促而温暖或酷热,春秋季极短年温差甚大,而且愈东愈近俄罗斯愈明显。夏季的东欧内陆是主要雨季沿岸是旱季;而冬季东欧内陆则是雪季而沿岸是雨季(尤以西巴尔干沿岸为主),水气主要由西风自北大西洋带入,年雨量约为500公釐,且由西向东递减。

本区冬温甚低,故河流多数冰封、雪橇通行,东欧内陆和北部的冬季(以月均温小于或等于12℃为准),长达六个月至八个月并时常出现暴雪天气;而东欧南部和西巴尔干沿岸稍暖一些但也较西欧寒冷,冬季约二至四个月左右。由于气温甚低即使较少下雪的西巴尔干沿岸地区也会在寒潮影响时出现持续的霜冻天气。夏季由于地处内陆,气温较西欧暖甚至热,受纬度影响显著。冬季降雪区域广泛,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时常出现降雪现象,北部泰卡(Taiga)针叶林区,冬雪最多,经常积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缓慢,融雪水渗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对寒带森林的发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因山脉阻挡俄罗斯酷寒气流南下,气候较暖,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高加索地区由于纬度较低,气候上已带有较明显的副热带色彩,但因为年均温低于副热带气候标准(年均温低于或等于18℃),故仍被列为温带气候区。

民族

东欧地区以斯拉夫民族为绝对主导,并且在分为东斯拉夫(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罗斯人)、西斯拉夫(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斯洛维尼亚人、克罗埃西亚人、马其顿人、蒙特内哥罗人、保加利亚人),所有斯拉夫人都发源于今波兰东南部维斯杜拉河上游一带,于西元一世纪时开始向外迁徙,至六世纪时期居地已经遍布东欧以及俄罗斯地区。但同样为斯拉夫人,其语言、宗教和文化却根本不同,西斯拉夫国家长期受到德意志文化影响、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东斯拉夫国家则能维持斯拉夫原始的面貌、信奉东正教、使用源自于希腊文西里尔字母;南斯拉夫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宗教、文化均混乱而无法一概而论。

除了主要的斯拉夫人以外,东欧地区还有三个较小的民族国家,它们分别是:

经济

东欧盛产小麦马铃薯甜菜向日葵,基础农业发达、养畜业发达,除白罗斯和乌克兰以外,东欧民主化之后纷纷加入欧盟,以廉价劳工吸引各国企业设厂。东欧人口众多,城市密布、交通网发达,分布有许多著名工业区。

  • 俄罗斯:莫斯科、乌拉山、库斯内次(库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亚平原的东南方)、贝加尔湖工业区(贝加尔湖(L.Baykal)的西北方),是东欧军火工业、航天业最发达的地区。
  • 乌克兰:前苏联最大军火工业区顿内次工业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黑土地和各种铁矿、煤矿、铜矿等金属资源,以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优质工厂。

整体来说,该区的经济情况自19世纪开始就落后于西欧、北欧,在20世纪的共产主义冷战时代尤为明显,但在民主化之后都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其中捷克爱沙尼亚为东欧的经济模范,虽然比不上西欧、北欧国家,但和南欧的西班牙义大利相比却毫不逊色。因为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国家之前的经济重心明显偏向于重工业、基础建设行业,导致其纸面数据比较美好,在当时就被算作已开发国家

文明分区

按照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东欧还可以细分为以下数个文明圈:

  • 天主教-近德意志文明区:神圣罗马帝国统治过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克罗埃西亚,以及被德意志帝国奥地利帝国统治过部分领土的波兰属于西方文明下属的天主教文明圈,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德意志文化的影响,尤以曾有大量德国地主移民拓殖的波兰和捷克为最。大多数民众信奉罗马天主教,也有比例较高的无神论者;较早建立代议制民主政体,例如波兰早在1791年就颁布了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五三宪法,在东欧剧变后民主转型和平。这些国家大多数早在一战前就已经开展工业革命,经济虽然稍微落后于西欧但仍然领先全球大多数国家,例如捷克拥有能与德国克虏伯匹敌的军工业。这些国家的科技和文化也较为发达,如萧邦玛丽·居礼沃卓斯基姐弟罗曼·波兰斯基为世界知名的波兰裔文化与科技名人,约翰·冯·诺依曼西奥多·冯·卡门裴多菲斯坦因山陀尔·乔马索罗斯等皆为匈牙利裔科学与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兰·昆德拉则为捷克的文化名人。
  • 东正教-东斯拉夫文明区:乌克兰、俄罗斯、白罗斯三国都是东斯拉夫人建立,属于东正教文化圈,种族血缘和语言文字都也很相近。这些国家的文明来自对拜占庭文化的学习和吸收,但也加入了浓厚的自我风格。到19世纪末期的一战前逐步工业化,重工业和农业发达,但轻工业、民生工业薄弱。反复在亲欧洲和反欧洲的价值观中进行选择,没有像如中西欧国家一般树立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坚持,因而被19世纪晚期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视为和欧洲文明不一样的俄罗斯文明圈。
  • 东正教-巴尔干文明区:巴尔干半岛诸国(斯洛维尼亚和克罗埃西亚除外)大多属于东正教文化圈,受到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文化双重影响。按照亨廷顿的理论,这些巴尔干国家未能像东斯拉夫民族一样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欧洲的思想革命,在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后也大多实行独裁政体,二战后又都建立了共产集权政体(希腊除外),所以冷战后的民主转型较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显得较为迟缓。巴尔干诸国民族在冷战时期的民族矛盾非常多,南斯拉夫在冷战结束后都爆发了激烈的动乱。除希腊外,巴尔干国家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没有赶上,直到20世纪中期的二战后才开始工业化,故经济普遍落后,不仅低于西欧和中欧的国家,也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先进亚洲国家。冷战结束后此现象已经好转了许多,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迹。
  • 基督宗教-伊斯兰教混合区:阿尔巴尼亚、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和北马其顿属于穆斯林和基督徒杂居的地区,霍查对宗教打压期间,阿尔巴尼亚的大多数民众无宗教信仰,共产主义结束统治后,宗教信仰人口又逐渐增加,如今,伊斯兰教为阿尔巴尼亚第一大宗教。

关联条目

参考资料

  1. 龙腾文化世界文化地理篇(上)民93年
  2. 新世纪世界地理百科全书 猫头鹰出版 城邦文化发行 民87年

注释

  1. ^ 注:地理上和文化上属中欧,今属于德国
  2. ^ 原本本条目使用独立国家国协,但因为此概念为人熟知的太少,而且一些曾经参加过国协的国家,包括乌克兰南高加索共和国太过特殊,乌克兰已经退出独立国协,而南高加索普遍不被认为是欧洲国家,故排除此分类方式,以前苏联为指标。
  3. ^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 (PDF). Roman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 [2009-09-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27) (罗马尼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