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洞四辅十二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辅”又合称“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1]。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1. 本文:经书原文[12]
  2. 神符:各种[13]
  3. 玉诀:对道经的注解和阐述[14]
  4. 灵图:对经书原文的图解以及以图像为主的经书[15]
  5. 谱录:记录高真上圣事迹和功德的经书[16]
  6. 戒律:各种戒律、功过格[17]
  7. 威仪:斋科仪方面的经书[18]
  8. 方法:个人修炼以及设坛祭祀的方法[19]
  9. 众术:炼丹术五行变化、数术[20]
  10. 记传:神仙传记、碑铭、道观等志书[21]
  11. 赞颂:颂唱神灵的经书、步虚词、宝诰[22]
  12. 章表:祭祀时呈给天帝的青词[23]

注释

  1.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茅山志》:“上清道祖大洞至尊元始天王上皇天帝紫霞虚皇天尊,元始天王,迺玉清元始天中之尊《黄庭经》云,上清紫霞虚皇尊。《玉纬经》云:虚皇者,大道之所理即大道之域,包罗三清道之祖也。《九天生神章》称大洞尊神是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元始天尊,九圣之尊,万化之源,道之玄炁,虚无自然,不可拟议,散而为气,聚而成形,其中有神,强名天尊,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乃上清之道尊,为玉箓上皇,居玉清圣境,治玄都玉京。”
  2. ^ 《茅山志》:“圣师上清九微太真玉保王金阙上相大司命高晨师东海玉明青华小童大道君,青童大君,一号青盖紫童,一号斗中真人,治东海大方诸宫东华山丹阙黄房之内,乘碧霞流景云舆,带飞青翠羽龙帔。从桑林千真,㖟涓子三元真一经》,㖟太虚赤真人《消魔经》。以晋代降魏夫人家。尝以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与茅司命同至句曲推校学者。”
    《三洞神符记》:“太上大道君以大洞真经付上相青童君,掌录于东华青宫,使传后圣,应为真人者。”
  3.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炁。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云笈七签·灵宝略纪》:“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虚无之先,无光无象。赤明之后,玉字方彰,此第一译也。天真皇人书为正音,此第二译也。道君撰次成经,此第三译也。王母下授汉武帝,方易以成世书,此第四译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灵宝天尊,九真之祖,上清髙圣,道之元炁,以教言之,元始为洞真,至此别为洞玄。所谓玉晨,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乃元始之弟子,上清之祖师,太清之上皇,即天真髙灵尊为宗师也,曰太上玄皇玉晨道君者是也,居上清真境,治金阙寥阳宝殿。”
  4. ^ 《三洞神符记》:“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畅,泽被十方。皇人不敢违命,按笔注解之曰:形魂顿丧,率我所见,聊注其文五合之义,其道足以开度天人也。”
    《犹龙传序》:“开辟之初,天尊命天真皇人裁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为天书之始也。圣人欲诠妙本,故著之以为经录符图,所以有三洞四辅,凡三十六部,为大教之𬬻锤也。”
  5.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炁。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灵宝经》云: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经》云: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炁,天皇主炁,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为洞神,曰太清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禀元皇虚皇之诰,宣三洞四辅之文,随方应化,演教传经,今古尊崇,万方钦仰,自三皇以来,宣说灵宝之经,万世度人无量,天人崇位,双皇封尊,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6. ^ 《云笈七签·释洞神秘箓》:“《小有经下记》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变”,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号曰“八索”。”
  7. ^ 《传授经戒仪注诀》:“太玄者,大宗极主之所都也,小宗未极之主,相导归乎此都。此都无际,包罗毕周,最大无比,故谓为太。有而难见,故谓为玄。” 《太玄真一本际经·最胜品》:“夫十方天尊发心之始,皆了兼忘重玄之道,得此解己,名发道意,渐渐明了,成一切智。其馀诸行,皆是枝条。帝君又问:‘何谓兼忘?’太极真人答曰:‘一切凡夫......染著诸有,......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帝君又问:‘何谓重玄?’太极真人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而有既遣,遣空有故,心未纯净,有对治故。所言玄者,四方无著,乃尽玄义。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为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
    《太清金液神丹经序》:“恋有则甚惑,乐无亦未达,达观兼忘,同归于玄。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于有无,神精凝于重玄,此穷理尽性者之所体也。”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8. ^ 《传授经戒仪注诀》:“老君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
  9. ^ 《太平经钞癸部》:“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故曰大顺之道。”
    敦煌《太平经》残卷:“然则精学之士,务存神道,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一以化三,左无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统和,无上摄阳,玄老总阴。阴合地,阳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号为三才。”
    《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云笈七签·玄门大论三一诀》:“孟法师云:涉学所宗,三一为本。故七部九结,皆有图术,今列如左:.....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
  10. ^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诸饵丹砂、八石及云母百草丸散,欲延年养性,求神仙之法,当祭太一君。不祭者,作药皆不成。纵成,服之无益,不能使人得仙,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死。故言祭太一者,太一下临之,或遣玉女下,神气所加,合药成,服之有验。.....今当合某种杂药,投诸太一上君,太一君监临共服,黄宫紫盖之下。愿药无纵无横,无飞无扬,和合神砼,华精正黄。”
    《老子中经》:“白兔捣药,蟾蜍在傍,太一和剂,彭祖先当;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谒上皇。”
    《洞神八帝妙精经》:“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于胎神,命炁生于胞府,变合帝君,混化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母也。帝君之尊,生之父也。...汝可成也。可更斋三日,烧香沐浴,告汝要道,三皇天文大字、太清中经金液神丹之法。”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一之精,起于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玄烟,合真会昌,内安精气,外攘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永长”
  11. ^ 《金锁流珠引》:“正一者,正心取道,更无二三,故名正一。后圣君见其大道门户稍多,后学者初心迷惑,恐失其真性,故上于太上大道君前,请改金箓玉箓经名,教化下界人民,令一心敬信者,入一门中精修,便令得道,而取名曰正一。此法者一向正心,求修至真,不以邪见惑志,以至功德得道。”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

参考文献

  1. ^ 《道教义枢》:“一者洞真,二者洞玄,三者洞神。真以不杂为义,玄以不滞为义,神以不测为义。通而为语,三名互通。何者?一乘玄书,故是不杂,理然无滞。三洞妙旨,本自难思,故为不测耳。从通制别者,灵秘不杂,故与真名。生天立地,其用不滞,故与玄名。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与神名。通称洞者,以通同为义,明三教并能通凡入圣,又皆同一大乘也
  2. ^ 《道教义枢》:“其洞真是天宝君所出,玉纬引《正一经》云:元始高上玉帝,禀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相传玉文,以付上相青童君,封于玉华青宫。无景元年,又撰一通以封西城山中。又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旸谷神王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上经三百首,今独立亦行于世也。”
    《茅山志》:“感太极真人、青童道君、搏桑旸谷王、景林真人、清虚真人来降。谓元君曰:闻子密纬真气,太帝君敕我㖟子神真之道,遂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高仙羽玄》等书三十一卷,手授元君。”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秦末,三茅真君修存上道,洞真之教已萌其端。至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南岳魏夫人,以大洞众经付杨司命,以次流传。”
  3. ^ 《道教义枢》:“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按《太玄都四极明科》曰:洞玄经,万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太山,一通于劳盛山。昔黄帝登峨眉山诣天真皇人,请受此法,驾龙升天。帝誉之时,九天真王驾九龙之舆,降牧德之台,授帝此法,帝后封之于北锺山。夏禹所感之经,出没有异。”
    《云笈七签·灵宝略纪》:“玄多灵应,年十三,好慕道德,纯粹忠信。举孝廉,不就。弃荣辞禄,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其第一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郁罗翘;其第二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三真未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为孝先作三洞法师。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
    《阁皂山志》:“老君乘八景玉舆,从官千万,正一真人侍焉。老君自号太上玄一真人,真定光为洞经高玄法师,命侍经仙郎王思真披九光玉韫,出《洞玄大洞灵宝经》凡三十六部,以授仙人葛玄。及《上清斋法》二等,并《三箓七品斋法》。...吾昔从左元放先生于赤城山,受《五岳图》及《金丹经》,今付于汝。其于诸品符箓、《洞真》、《洞玄》、《洞神》真经等,是太极真人徐来勒于会稽授我,我已流传于大江之西阁皂福地。此乃上方禁文,自有飞仙守卫。今付汝等宗奉大法,然九天禁重,勿示非人。若有至心之士,依四极明科,年劫传授。”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东吴葛仙翁受经于徐来勒,而洞玄之典大布。”
  4. ^ 《道教义枢》:“洞神是神宝君所出,西灵真人所撰,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序目》云: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书,亦诸仙人所受,以藏诸名山,其蜀郡西城、峨眉山,具有此文。”
    《洞神八帝妙精经》:“《西城要诀三皇天文内大字》西城仙人施用立成,隐之玄丘之阴。帛公记录天汉元年正月三日受。”
    《云笈七签·三洞并序》:“又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中,于嵩山刘君石室,清斋思道,忽有刻石《三皇天文》出于石壁。靓以绢四百尺告玄而受。后授葛洪”
  5. ^ 《法苑珠林》:“侍郎崔仁师宣敕旨云:三皇经文字既不可传,又语涉妖妄宜并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经替处。有诸道观及以百姓人间有此文者,并勒送省除毁。”
  6. ^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洞神部盛于东汉,盟威箓以下诸阶杂录,悉总于正一坛。天心正法,五雷诸法,考召之文,书禁之术,莫不隶焉。此不详述其用...正一天师遇老君于鹤鸣,而洞神之教宏敷,是其大源也。”
  7. ^ 王亚. 南宋淨明道的法、職、籙與洞神部籙階的徹底符號化 (PDF). [2017-10-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8). 
  8. ^ 《道教义枢》:“太玄者,旧云:老君既隐太玄之乡。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迹还本,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今明此经名太玄者,当是崇于重玄之致,玄义远大,故曰太玄。...太玄者,重玄为宗,老君所说,故《道君序诀》云:玄玄道宗。又《太玄经》云:旡无曰道,义枢玄玄。而尹生所受,唯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万变之道斯成,故三十九章号无生之说,西昇妙典示善入无为之宗,无为之果。既体玄斯致,无生之道即洞遣方成。”
  9. ^ 《道教义枢》:“太平者,太言极大,平谓和平,明六合大通为一,正平之炁斯行。故《太平经》云:今平炁行矣。有解三台正为太平,有解景星见曰太平。今明此经见世,能使六合同文,万邦共轨,君明物度,可谓太平。...太平者,此经以三一为宗,老君所说。按甲部第一云:学士习用其书,寻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然其卷数,或有不同。今甲乙十部,合一百七十卷,今世所行。...洞玄和天安地,保国宁民,太平宗教,亦复如斯。”
  10. ^ 《道教义枢》:“太清者,孟法师云:大道炁之所结,炁清体太,故曰太清,以境曰经也。今谓此经,从所辅之境得名,何者?此经既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昇太清,故言泰清也。...所以太清辅洞神者,洞神召制鬼神,必须太清存守太一,服御金丹,助成此道,神用乃申。”
    《抱朴子》:“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
  11. ^ 《道教义枢》:“正一者,真一为宗,太上所说。...正一者,《盟威经》云: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又言:法文者,法以合离,文以分理。此言众生离本,所以言离,故下文云:反离还合,合真舍伪,由法乃成也。言统万者,总摄一切,令得还真。故下文云:一切学悟少欲,欲少近乎道宗,宗道在乎一式也。治邪者,文云:众生根麤,去道奢邈,大道慈愍,立法训治,趣令心开,两半成一,一成无败,与常道合真,故曰正一法文。今明正是不邪,一者非二,此经正义,以破邪迷,虽说百途,终归一理,故云正一也。...正一遍陈三乘者,以具经通明三乘之致也。陈者,申也,言末俗根钝,迷于三乘,正一遍申明也。又三洞总为一乘之教,故正一云:三洞虽三,兼而该之,一乘道也。太玄为大乘,太平为中乘,太清为小乘,正一通于三乘也。”
    《赤松子章历》:“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呜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救治人物”
    《三天内解经》:“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盟威之道,新出老君之制,罢废六天三道时事,平正三天,洗除浮华,纳朴还真,承受太上真经。制科律积一十六年,到永寿三年岁在丁酉,与汉帝朝臣以白马血为盟,丹书铁券为信,与天地水三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
  12.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本文者,即三元八会之书、长行原起之说,其例是也。《真诰》紫微夫人云: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用。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教之始,文字之根,又为得理之原,万法之本。文者,分也,理也。既能分辨二仪,又能分列法相;既能理于万事,又能表铨至理。如木有文,亦名为理也。”
  13.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14.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玉诀者,如《河上》释注之文。玉诀,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疑谓,决定了知,更无疑染。”
  15.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灵,妙也;图,度也。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
  16.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所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谓绪记圣人以为教法,亦是绪其源起,使物录持也。”
  17.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
  18.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威仪者,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疑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为威法也。”
  19.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之例是也。方者方所,法者节度,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大明道藏经目录》:“八曰方法,如存三守一、制魄拘魂、䇿役鬼神、祈祷雨旸、济幽度显之例”
  20.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众术者,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术,道也。为趣至极之圣道也。”《大明道藏经目录》:“九曰众术,如变丹錬石、化形隐景、阴阳术数、药饵导养之例”
  21.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也;传,传也。谓记志本业,传示学人。”
  22.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赞颂者,如五真颂、九天旧章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颂也。”
  23.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表奏者,如六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表,明也;奏,凑也。谓表明心事、上凑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