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如何编写故事简介
百科全书的虚构作品条目常包含情节简介。剧情摘要应足以让读者大致掌握发生了什么故事,以及完整了解其影响的结果。维基百科对虚构作品的覆盖面不应只是剧情,因此摘要应当简洁。剧情摘要太长太细就难以阅读,反之太短则无益。正确的平衡点需要编者仔细斟酌与讨论。
何谓摘要
摘要不应囊括故事的每一幕和每一瞬间。我们不需要按照故事的出现顺序概括情节(虽然通常这样挺好)。摘要的重点是解释故事,而非重述经历。如果故事结构本身是非线性或实验性的,条目就应以文段陈述这一事实,而非按故事结构本身复述[1]。如果故事扑朔迷离,就假设读者因无法理解剧情而来查找故事。重述他们所见没有任何帮助。
不要透过剧情摘要重塑作品的情感冲击。维基百科不是原作的代替品[2]。
摘要体裁
最常见的剧情章节会在章节标题直接说明(一般建议为== 剧情摘要 ==,或== 故事简介 ==)。按惯例,故事情节用历史现在时书写——也就是使用现在时展开故事。剧情摘要需要全面,并以易于理解为优先考量。若重排事件能更容易介绍故事,就建议这么做;例如,倒叙故事中后面的内容应先推出,或将非顺叙结构的故事改以顺叙。
避免夸大或藻饰剧情,作品本身的戏剧效果也不需要在说明重现。摘要的用意仅在“解说”作品,而不是“微观的作品”。不要在句末使用省略号(……)、惊叹号(!)或问号(?)诉求情感作用[3]。营造氛围和气势的用语也都不需要。另外也不要含糊其词。
剧情章节可能含有作品评论,必需谨慎小心且避免原创研究;除非有来源支持,否则不得在条目中称作品“有巨大情节漏洞”。一般而言,将评论放到主题或评价章节会更好。
节选剧情
故事简介不应该太长。[4]好的剧情摘要阐述作品的故事主轴,并简洁地串连较不重要的事件。
有些人以为剧情介绍长一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情报量,实际上却增加阅读困难,并且模糊了作品的重点;好的摘要应该简洁明白地专注在最重要的元素上,使读者能够短时间得到最有帮助的讯息。拖泥带水、蜿蜒曲折的细节会令读者厌烦,简要的介绍能够更有效帮助读者理解作品。过于详细的剧情亦可能侵害版权或违反合理使用,参见摘要中的版权问题。
然而,介绍太短也不好。像是将《奥德赛》的大纲写为“奥德修斯从特洛伊战争返家途中虽然遭遇各种困难,但仍用他的机智冲出重围,最后和妻子团聚并杀死企图接掌王国的人”,几乎省略了所有重要过程而使读者困惑。即使读者可能知道最后结局为何,但很难说足以了解作品、领会故事背景和影响。在此例对“遭遇各种困难”简洁说明,也不至于分散焦点而妨碍读者。
摘要的长度不和作品长度成正比。即使作品再长,若主轴不变则大纲不至于会需要长篇大论;就算是短篇作品,若情节设计缜密也可能会需要多些阐述。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剧情、人物和主题。对理解这三元素没有帮助、作品特征并非广为认知的旁枝末节都应该从摘要中移出。
登场人物
虚构作品条目除了剧情摘要之外通常会设有介绍“登场人物”(或“登场角色”)的章节,但并非全部作品都需要。登场人物章节乃至角色列表条目应该和作品清楚交联,使读者能够保持理解完整背景和作品中的影响。和故事主轴紧密相关的登场人物众多而难以在摘要解说,或各别持有重要的次情节时,通常适合在登场人物章节更能良好阐述。
然而,许多登场人物章节/条目的个别剧情不断膨胀,或应该是摘要的故事简介写成长篇大论。逼迫读者必需阅读堆积如山的文字,勉强从中汲取可能有用的讯息。既然介绍作品,就应该在摘要精简剧情结构,登场人物介绍只是对整体故事的补充。摘要讯息应该足以掌握整体演进,即使完全不阅读登场人物介绍。摘要和登场人物介绍内容可以有少量重复,但应该仅限于维持与主体的讯息交联关系。
剧情透露
基于百科全书的性质,维基百科势必会含有剧情透露。编者没有义务要对剧透内容特别顾虑[5]。若为了解作品重要性或故事整体结构所不可或缺,请勿刻意回避记载剧情透露内容。也不要因为文章透露剧情,而将其删除、或意图掩饰。
一般认为推理小说的剧情透露,也就是手法与犯人等真相若在阅读作品前已得知,将会严重损及阅读体验。但如果在百科全书条目不予提及,百科全书读者无法了解作品到底哪里和其他作品有什么差异,从而对作品的评价与讲评也无法了解,即使如何强调作品的历史价值也整个在状况外。避开剧情透露而介绍作品是原作及贩售网站的任务,不是百科全书的。
如何节录剧情由编者斟酌。对故事演进和作品重要性无关的琐碎细节不应该写在摘要,摘要需要的不是传达作品有多引人入胜,而是解说作品。请记得维基百科条目不是重现作品细节的替代品。[6]不应为了向读者揭发故事而编写剧情透露内容,所有的剧情都应该用以阐述整体故事演进、人物介绍和主题说明。
引用
虚构作品的引用(比如对作品的评论,影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等)与非虚构作品要求一致,参见维基百科:非原创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所有对作品情节的解读,综述或分析必须基于第二手来源。
但是在故事简介里的引用,则可以使用第一手来源,也就是虚构作品本身。比如,援引原文片段时,引用指向原作章/节/页数/幕等均为合理引用。对于系列作品的归纳性简介也可引用具体期数或者集数,从而帮助读者进行查证。基于其他简介写成的故事简介,将有丢失大量背景与细节的风险。虽然参考现有简介可快速整理故事主干,但从第一手来源查证从而确保编写正确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电影等具有完整性、没有明确章节的作品(来源即作品本身),可以不标明来源,此时默认所有故事简介均来自第一手来源。
案例学习:小红帽
让我们使用《小红帽》作为例子。
如何开始
首先,我们需要问自己:“小红帽是关于什么的?”如果你只能用一句说话来描述小红帽——并不是总结,而只是描述——你会说什么?很可能你会说类似以下的话:“小红帽是一个关于一个小女孩和一只险恶的狼在树林内相遇的故事。”这个简短的描述通常会是故事的主线。然后,我们需要揣摩出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在小红帽里,这样的部分有三个:小女孩、狼和相遇。下一步,我们将会针对这些部分加以说明。
建立假设
因为小女孩在故事中最先出现,所以我们应该从她开始。要了解这个小女孩,我们要知道她的名字、喜好和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继续写道:“这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名叫小红帽。故事以她尝试着给森林里身体不好的外婆送食物开始。”这么写有几个好处:这段概要有助于使故事更真实,也让人对小红帽有了一个好印象,同时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小女孩的名字或许有些令人费解——“小红帽”是一个生僻的名字。我们不想在简介里留下让读者感到不踏实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写道:“这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名叫小红帽,她的名字取自她经常戴着的红帽子……”。这些文字简要地澄清了疑惑。
让我们继续。我们已经有了小女孩,接下来就是狼了。关于它,我们有什么要写的呢?当然,它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些基本信息,例如它的名字、喜好和企图。这也可以很快完成:“小红帽被森林里的一只狼注意到了,那只狼想要吃掉她”。在这里,我们同样描写了一只它和他的企图——它要吃掉小红帽,而这也恰恰表现了它的喜好。
去芜存菁
现在我们要写相遇的情节了。在这里我们先要弄清楚相遇的重点何在。显然重点是在外婆家里“我的外婆,你的牙齿怎么这么大呀”那一段对话,但如果我们粗暴地抛出冲突,而没有上下文的话,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如我们刚刚写小红帽名字的时候一样。所以我们应稍作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需要描述故事里的所有事情,仅仅描述那些使中心情节有意义的就好。
所以我们要写些什么?我们主要需要知道狼是怎么进到外婆的房子,然后躺在床上的。但这里我们要做出选择:我们要不要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呢?由于这个故事有着这样一个标志性场景,也许我们最好从它开始并追根溯源。所以我们可以写道:“这只狼哄骗小红帽说出了目的地并前去采花,这给了它足够的时间来到外婆家并吃掉了外婆,最后与小红帽在那里相遇”。这里我们清楚地点出了“相遇”是全篇的高潮,然后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将逻辑链条补充完整。
现在剩下的就是相遇了。 由于我们仅仅讲述故事的一小部分,可以按时间线来。 “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引诱小红帽靠近。小红帽渐渐起疑,察觉到狼并不像外婆,然后她说:‘啊,你的眼睛好大’和‘啊,你的耳朵也好大。’狼温柔地解释了这一切,指出眼睛大是为了能够看得更清楚。终于在小红帽指出牙齿时,狼一扑而上吞下了她。” 显然这一段我们比其他地方写的都要详细,但值得如此- 因为“你的眼睛好大”的对话是这个故事标志性的桥段,也是故事主线事件之一。简单而言,该场景包含了整部作品的核心信息。我们也在尝试与之前保持一致-对小红帽的提问我们只举了两例,而狼在提到“牙齿”而一扑而上之前的回答也精简到一个。
搞定了吗?没有;我们的故事简介依然有主要部分没写-相遇的部分还没结束。不过还好,结尾很干净利落且场景也不如上一个那么重要。只要这样写:“一个伐木工路过,杀死了狼,救下了小红帽和他的外婆。”伐木工属于天外救星式的清理结尾,我们需要用他来告诉读者,相遇在这里画上句号。
到此为止全部搞定-我们对开篇第一句里的所有部分都有了。读者知道小女孩和狼是谁,也知道相遇如何展开。
整合内容
那么我们得到了什么?
这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名叫小红帽,她的名字取自她经常戴着的红帽子。故事以她尝试着给森林里身体不好的外婆送食物开始。森林里的一只狼注意到了她,并想吃了她。这只狼哄骗小红帽说出了目的地并前去采花,这给了它足够的时间来到外婆家并吃掉了外婆。狼穿上外婆的衣服,引诱小红帽靠近。小红帽渐渐起疑,察觉到狼并不像外婆,然后她说:‘啊,你的眼睛好大’和‘啊,你的耳朵也好大。’狼温柔地解释了这一切,指出眼睛大是为了能够看得更清楚。终于在小红帽指出牙齿时,狼一扑而上吞下了她。一个伐木工路过,杀死了狼,救下了小红帽和他的外婆。
看起来并不赖。显然当你动笔写故事简介时很可能不会仔细地考虑每一个选择-而且是很大一部分。分辨何为主要何为次要常常很直观,不需要太多分析。上面的例子展示了写一个好的故事简介背后的逻辑。
在以上例子中,对选取什么内容也有值得商讨之处:应该提及“是为了更好地吃你”?所有事情都清楚了吗?只选取两个狼的回答会不会让读者困惑? 这个故事存在多个版本,我们只讲了多个结局中的一个。对这部分而言,一些有来源支持的讨论或扩展将会使简介归纳得更好。不过这都是合作编辑和讨论的范畴了。
参见
- Wikipedia:格式手册/虚构事物
- 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PLOT
- Wikipedia:只有情节介绍的虚构作品条目
- Copyediting Essentials – Don't lose the plot
注释
- ^ 例如—《凶心人》, 又或者《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以原作顺序阐述故事将徒增困惑。在这些故事里的事件都是非线性的,大部分经历都为揭示主线。从百科的角度,我们不想在文章里加入悬疑-我们想要解释。在《凶心人》里,原作的顺序是为了实现戏剧化,我们可以注明故事以特别的结构进行编排,我们肯定也想解释故事的哪些部分是伏笔。
- ^ 虽然哈姆雷特的最终场景很感人, 但对这场对决,我们并不需要为了还原该场景的所有情感流动而将其写得特别详细。我们的文章不应该试图取代直接阅读原剧。
- ^ 除非必要引用台词或文章时例外。
- ^ ACG专题建议“300~800字的2至4个段落,不超过1000字”;英语版小说格式指引建议“应该收敛在3或4个段落内”;电影格式指引建议在400至700之间;电视剧格式手册建议每集故事100至200字,复杂的情节最多350字,独立单集条目为200至500字。
- ^ 宣告剧情透露的模板由于不符合百科全书方式已被废除。
- ^ 此标准旨在弱化维基百科“不会审查内容”的编辑方针与维基百科“不能容忍煽情主义或为自身利益冒犯他人”的行为准则之间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