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
| ||||||||||||||||||||||||||||
| ||||||||||||||||||||||||||||
国民党保持 民进党保持 |
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政府(沿革) |
政治 |
2002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市长暨市议员选举,是中华民国的两个直辖市(台北市及高雄市)之市长及市议员进行全面改选的选举,于2002年12月7日上午8点至下午4点进行投票。本次选举是继2001年县市长选举后的第二次全国性选举,被视为对陈水扁政府的第二轮信任投票以及2004年总统大选前哨战。最后,中国国民党籍的台北市市长马英九、民主进步党籍的高雄市市长谢长廷双双获得连任,维持“南绿北蓝”的基本政治形势。
概论
各直辖市之市长选举当选者及次高票者之名单(竞选连任者以粗体字标示):
直辖市 | 当选者(登记政党) | 次高票者(登记政党) |
---|---|---|
台北市 | 马英九( 中国国民党) | 李应元( 民主进步党) |
高雄市 | 谢长廷( 民主进步党) | 黄俊英( 中国国民党) |
各直辖市之市议员选举席次:
政党 | 台北市 | 高雄市 |
---|---|---|
中国国民党 | 20席 | 12席 |
民主进步党 | 17席 | 14席 |
亲民党 | 8席 | 7席 |
新党 | 5席 | 0席 |
台湾团结联盟 | 0席 | 2席 |
台湾绿党 | 0席 | - |
无党籍及其它 | 2席 | 9席 |
台北市
政治背景
台北市为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实质享有首都的地位,亦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1],是台湾人口最多、最繁荣的都市[2],总统府及中央政府各单位也都位于台北市境内。因此台北市市长由于身为台北市最高的行政首长,其全国性的代表意义十分重要,掌握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台北市是全国外省人比例最高的县市,故外省族群在台北市的影响力也较台湾其他县市大[3]。由于外省聚落较多,国民党的经营也较深。1980年代以前,外省人群聚的眷村通常为国民党的铁票区,此区域通常被称为“黄复兴党部”。此外,日治时期家族即在台北者的“老台北人”则是泛绿的铁票,以长期来看,老台北人是全台湾最深绿的;但此现象被外省人、由非都会区移居至台北的本省人所掩盖[4]。
1951年至1967年台北市为省辖市实施地方自治,市民直选市长,当选者多为台籍非中国国民党人士,甚至当年台北市亦曾被党外人士称为“民主圣地”。在1951年市长选举中,无党籍的吴三连得到了九万两千余票,以六成六的得票率成为台北市首任民选省辖市市长[5]。而1954年的台北市长选举则由无党籍的高玉树胜出。不过在1957年市长选举,由国民党籍的黄启瑞当选,且在1960年市长选举中黄启瑞成功获得连任。而在1964年台北市长选举中,党外人士的高玉树则以五成二的得票率击败国民党籍的周百炼[4]。
1967年-1994年期间,由于台北市被改制成为直属中央的直辖市,台北市市长为中央政府官派,不过市长亦皆为台湾本省籍人士。第一届民选的直辖市长选举则在1994年年底举行。当时国民党对提名参选的人选非常不稳定,亦曾传出是前台北县县长林丰正。最后李登辉总统选择了时任官派市长的黄大洲。民主进步党方面,谢长廷及陈水扁参与市长提名初选,最后陈水扁得到民进党的提名。而新党则派出立法委员赵少康参选。竞争期间,国民党与新党互相攻击。最后,情治单位传出“弃黄保赵”耳语,亦在中国国民党分裂之下,陈水扁以四成余的选票而当选台北市改制直辖市后第一任民选市长。
在1998年直辖市长选举中,当时执政四年的陈水扁寻求连任,而国民党则提名前法务部部长马英九参选,而新党则推出王建煊参选。结果,马英九以七万余票之差击败陈水扁。对于陈水扁的落选,除了是因为新党票源回流至超人气的马英九下以外,还是因陈水扁当市长时改革过于强势,包括国民党政治人物的违章建筑处理、处理国学大师钱穆事件话题延续等,引发不满。
在本次选举中,中国国民党已经从中央执政党变成在野党。而民进党在陈水扁落选市长后再次出发,在两年后成功得到中央执政权,于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陈水扁在台北市得到五十九万票,脱党参选的前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得到六十三万票,而国民党则得到三十四万票,显然宋楚瑜变成台北市市长选举的变数。
候选人与竞选过程
在此次选举中,国民党及亲民党正式结盟,联合推荐马英九连选连任;而民进党方面,此时已经进行党政同步,由陈水扁兼任党主席,民进党中央一直找寻不到选将,最后高层推出行政院秘书长、曾任驻美副代表及台北县区域立法委员的李应元出战。在选战中,李应元的光芒被陈水扁盖过,每每也多是由民进党中央出手,被视为陈水扁向马英九的复仇战,变成“扁马对决”。虽然民进党不断向马英九攻击,马英九的温和形象吸引不少中间或浅绿选民。马英九的选战策略由他自己策划,国民党主席连战在这次选战中配合马英九的策略及步伐。最终马英九成功吸收浅绿选民而成长十多万票,最后得到八十七万票大胜李应元所得到的四十八万票。
选举结果
在台北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提名的马英九以六成四的票数顺利获得连任。而在台北市议员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二十席,民进党十七席,亲民党八席,新党则赢得五席。
市长
2002年台北市市长选举结果[6] | ||||||
---|---|---|---|---|---|---|
号次 | 候选人 | 政党 | 得票数 | 得票率 | 当选标记 | |
1 | 李应元 | 民主进步党 | 488,811 | 35.89% | ||
2 | 马英九 | 中国国民党 | 873,102 | 64.11% | ||
选举人数 | 1,947,169 | |||||
投票数 | 1,374,862 | |||||
有效票 | 1,361,913 | |||||
无效票 | 12,949 | |||||
投票率 | 70.61% |
市议员
政党 | 共52席 | ||
---|---|---|---|
席次 | 得票数 | 得票率 | |
中国国民党 | 20 | 431,830 | 32.1% |
民主进步党 | 17 | 383,905 | 28.5% |
亲民党 | 8 | 236,418 | 17.6% |
新党 | 5 | 121,399 | 9.0% |
台湾团结联盟 | 0 | 50,015 | 3.7% |
台湾绿党 | 0 | 1,807 | 0.1% |
无党籍及其他 | 2 | 120,734 | 9.0% |
总选举人数1,943,250人,出席投票者1,372,567人,投票率为70.63%。
高雄市
政治背景
近年来,高雄市已成为蓝绿势均力敌之处,两大阵营各有相当的势力。在1951年至1979年期间,高雄市长民选时代的八届市长选举中,党外人士先后当选过三届市长,仅比资源十分雄厚的国民党籍人士少两届。而在1979年至1994年期间,由于高雄市被改制成为直属中央政府的院辖市,故高雄市市长为中央政府官派。1994年年底举行的首届直辖市长选举则由国民党提名的时任官派市长吴敦义以五成四的得票率当选。但在1998年直辖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谢长廷以四千五百多票的微小差距,击败了寻求连任的吴敦义。在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中,陈水扁在高雄市得到了将近四十万票,脱党参选的前台湾省省长宋楚瑜得到将近二十六万票,而国民党则得到二十万票。
选举结果
在高雄市市长选举中,民进党提名的谢长廷以将近两万五千票的优势连任市长。而在高雄市议员选举中,民进党赢得十四席,国民党十二席,亲民党七席,台联则赢得两席。
市长
2002年高雄市市长选举结果[6] | ||||||
---|---|---|---|---|---|---|
号次 | 候选人 | 政党 | 得票数 | 得票率 | 当选标记 | |
1 | 施明德 | 无党籍 | 8,750 | 1.13% | ||
2 | 张博雅 | 无党籍 | 13,512 | 1.75% | ||
3 | 黄天生 | 无党籍 | 1,998 | 0.26% | ||
4 | 黄俊英 | 中国国民党 | 361,546 | 46.82% | ||
5 | 谢长廷 | 民主进步党 | 386,384 | 50.04% | ||
选举人数 | 1,092,668 | |||||
投票数 | 779,911 | |||||
有效票 | 772,157 | |||||
无效票 | 7,754 | |||||
投票率 | 71.38% |
市议员
政党 | 共44席 | ||
---|---|---|---|
席次 | 得票数 | 得票率 | |
中国国民党 | 12 | 197,506 | 25.8% |
民主进步党 | 14 | 191,913 | 25.0% |
亲民党 | 7 | 91,580 | 11.9% |
台湾团结联盟 | 2 | 51,500 | 6.7% |
新党 | 0 | 4,807 | 0.6% |
无党籍及其它 | 9 | 229,512 | 29.9% |
总选举人数1,090,234人,出席投票者778,472人,投票率为71.4%。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 台北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 ^ 土地面积、村里邻、户数暨现住人口数统计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内政部统计资讯网
- ^ 93年全国客家人口基础资料调查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客家委员会
- ^ 4.0 4.1 Richter(2010年1月8日)台北的世界大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地图会说话,痞客邦
- ^ 台湾首届县市长选举之研究(1950-195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
- ^ 6.0 6.1 2002直轄市長選舉概況. 选举数据库.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