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 small aircraft carrier travelling at speed through choppy water. Several propeller aircraft with folded wings are sitting on the flight deck. A small warship is following in the carrier's wake, and a rocky, hilly shoreline can be seen across the horizon
The Colossus-class carrier HMS Triumph R16 underway off Subic Bay, Philippines. Supermarine Seafires and Fairey Fireflies are sitting on her flight deck.
概况
使用者
前级 光辉级航空母舰
次级 Centaur-class aircraft carrier
亚型 巨像级航空母舰
建造期 March 1942–April 1961
服役期 December 1944 – October 2001
规划数 16
完成数
  • 8 Colossus class, plus 2 maintenance carriers
  • 5 Majestic class
取消数 1
报废数 15
技术数据(Colossus class: as designed)
排水量
  • 13,200 tons (standard)
  • 18,000 tons (full load)
船长
  • 690英尺(210米) (flight deck)
  • 695英尺(212米) overall
船宽 80英尺(24米)
吃水
  • 18英尺6英寸(5.64米) (standard)
  • 23英尺3英寸(7.09米) (full load)
动力来源
速度 25节(46千米每小时;29英里每小时)
续航力 12,000海里(22,000千米;14,000英里) at 14节(26千米每小时;16英里每小时)
乘员 1,050
武器装备
舰载机 Up to 52
技术数据(Majestic class: as designed)
排水量
  • 15,750 tons (standard)
  • 19,500 tons (full load)
吃水
  • 19英尺6英寸(5.94米) (standard)
  • 24英尺9英寸(7.54米) (full load)
武器装备 30 × 40 mm Bofors (6 twin mountings, 18 single mountings)
注释 Other characteristics as above

1942型轻舰队航空母舰也常称为英国轻舰队航空母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计划的一种轻型航空母舰,共被八支外国海军力量从1944年2001年间使用。它们由民间船厂建造,作为介于非常低价低战力的护航航空母舰舰队航空母舰中间的阶层。1942~43年间英国共以巨像级(Colossus class)的设计名下单了十六艘。其中八艘按原始方案完成,其中四艘在战争期间服役,没有一艘参加过一线战斗。八艘中有两艘加装了飞机维护设备而不是弹射器和阻拦索,用作飞机维护修理舰;其余六艘被改大机库以安装更大的飞机,改称为威严级(Majestic class)。这六艘舰到二战结束时一度停工,五艘终于完成,最晚的一艘是在61年完成的。

战后现代化改装的1942型

起源与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经验让英国人明白,皇家海军需要建立较为强大的防空火力与海空战火力,而这一切需要航空母舰来应对[1][2]。1941年中期,海军展开了新一轮航空母舰的建造或设计,并取消了以往直接建造航母的思路。[1]最初考虑的方案包括将霍金斯级重巡洋舰英语Hawkins-class cruiser装上飞行甲板,或是用商船和远洋游轮改装,或是设计类似护航航空母舰的新航母。1941年12月,决定设计新航母。

这一类的改装航母设计方案被提交后,英国高层认为需要用更为低廉的价格进行建造或设计,于是简化了船体设计,采用更为轻便简单的船体结构,尤其是可以让除军用造船厂以外的船厂进行设计或建造,以满足在短时间内达到多艘航母服役的目标 [1][3] 。然而,这一类船只仍被用于军队使用,所以在设计上无法完全按照商船建造而最好多采用军事理念进行设计。[4] 在1941年年末,该航母以“'Intermediate Aircraft Carrier”(中等航空母舰)来命名,也是有史以来英国最大的航母订单计划。[5] 其主要设计师为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

到了1942年,英国海军成立“未来造舰委员会”,根据在4年内击败德意日三国的要求,在原来1941年航母计划的蓝图下制订了以“光辉”级航母的设计方案为基础,大量生产通用型航母的计划。其中包含有4艘“光辉”级的放大版“怨仇”级(实际完成2艘),8艘1.8万吨的中型舰队航母(IFC),以及16艘1.3万吨的简化版“光辉”级。最后一个型号也被称为“1942年型轻型航母”与原型“光辉”级相比,它们的主尺度缩水约1/10,取消了机库的装甲防护以增加内部空间;主机采用普通舰用蒸汽轮机,只安装4台锅炉,总功率比“光辉”级减少2/3,最大航速只有25节[6]。而飞行甲板长度为210米,总长度为212米;宽24米;标准吃水位为5.64米,满载吃水深度为7.16米。[2][7]

巨像级

1942年初由海军执行委员会批准,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巨像”号英语HMS Colossus (R15)“光荣号”英语HMS Glory (R62),三月份订单签署。在1942年和1943年期间,还有其他十四艘航母订单被签署。根据1942年的新规划,由八家英国造船厂建造[2][8][9]。虽然原计划每艘航母的建造日期最长为21个月,但由于设计的调整导致施工期被延后至27个月,而且后期因为了节约成本,只有两艘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这些轻型航空母舰在1943年开始陆续下水,在1944年相继服役[1][9]。但这类航母生不逢时,因为二战即将结束导致他们根本没有参与实战检验。而且巨像级航空母舰中只有四艘完成了基础建造(巨像号、光荣号、可敬号和报仇号),剩下还在建造的航母也只有几艘还处于完工阶段。

在服役期间,巨像级的内部设施也广受批评,因为其简陋的设备和肮脏的系统导致水兵对这类航母的建造并不买账。[10]

转换阶段

巨像级的失败与经验让英国皇家海军一度终止了航空母舰的建造[2]。而此时又有几艘巨像级航空母舰服役(包括海洋号、探索者号、战士号英语HMS Warrior (R31)、忒修斯号、凯旋号和珀耳修斯号),这类航母在1944年至1945年完成建造并迅速服役,都未参加二战的洗礼。战后因为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导致英国开始转换思路,计划在剩下六艘还在建造的巨像级航空母舰的基础上进行喷气式飞机运营计划。[1][11][12]

威严级

剩下的六艘轻型舰队船体原本是作为巨像级舰艇完成,但在喷气式飞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改。包括安装弹射器和阻拦着舰锁等,而且英国还在几艘航空母舰上进行了新的实验,以保证喷气式飞机可以安全降落。而雷达设施方面,该航空母舰也采用了二战后期新发明的雷达系统。当改进型的巨像级航空母舰下水后满载排量增加了1500吨,而且采用了1英尺6英寸(0.46米)的甲板。这导致了六艘船在1945年9月被重新分类为“威严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又陆续完成了最后五艘的建造。[13]

1944年,还在船厂建造中的轻型航空母舰

结局

“巨像”级和“威严”级生不逢时,在战争结束前仅交付了6艘,大部分刚一下水即面临回炉的窘境。所幸该型舰尚有机库高度充足,结构轻便适合改造,价格低廉等优点,很快被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印度等友好国家看中,低价购入作为新的舰队旗舰。英国海军也一度将“巨像”级用作技术验证平台,测试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等新发明。鉴于拆毁这批航母所需的人力物力相当吃重,英国船厂甚至研究出一种了取巧的方法:将6艘已经下水,但尚未进行舾装的“威严”级搁置在码头,待有国家相中付款后再顺势进行检修和现代化改装其中有数艘舰甚至转手两次以上,共出售或租借到7个国家。[6]其中两艘航空母舰在实战中崭露头角,包括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被卖给印度的维克兰特号(威严级的赫丘利斯号);以及在1982年英阿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卖给阿根廷的5月25日号(巨像级的可敬号)。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Robbins, The Aircraft Carrier Story, p. 91
  2. ^ 2.0 2.1 2.2 2.3 Ireland,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p. 172
  3. ^ Harding, The Royal Navy 1930–2000, pp. 79–80
  4. ^ Preston, Aircraft Carriers, p. 142
  5. ^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 24
  6. ^ 6.0 6.1 网易. 远去的南美航母:被现实压弯的海上强国梦. news.163.com. 2017-03-09 [2019-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2). 
  7. ^ Blackman (ed.), Jane's Fighting Ships (1968–69), p. 313
  8. ^ Wright, Australian Carrier Decisions, p. 65
  9. ^ 9.0 9.1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p. 24, 26
  10. ^ Robbins, The Aircraft Carrier Story, pp. 91–2
  11. ^ Bishop & Chant, Aircraft carriers, p. 62
  12. ^ Ireland, Aircraft Carriers of the World, p. 173
  13. ^ Konstam,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s 1939–45, p. 26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