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柏林飞艇 (乐队)
乐队 | |||||||
---|---|---|---|---|---|---|---|
英文名 | Led Zeppelin | ||||||
音乐类型 | 硬式摇滚 重金属音乐 蓝调摇滚 迷幻摇滚 民谣摇滚 乡村蓝调 乡村蓝调摇滚 民俗音乐 流行摇滚 前卫摇滚 | ||||||
演奏乐器 | 吉他、贝斯、鼓、键盘 | ||||||
出道地点 | 英国·伦敦 | ||||||
活跃年代 | 1968年 - 1980年 (短暂重组: 1985年7月13日 1988年5月14日 1995年1月12日 2007年12月10日) | ||||||
唱片公司 | |||||||
网站 | 齐柏林飞艇官方网站 | ||||||
相关团体 | |||||||
已离开成员 | |||||||
吉米·佩奇(吉他手) 罗伯特·普兰特(主唱) 约翰·保罗·琼斯(贝斯兼键盘手) 约翰·博纳姆(鼓手) | |||||||
|
齐柏林飞艇(英语:Led Zeppelin)是英国的硬式摇滚/重金属乐团,1968年成立于英国伦敦。它的主要成员有吉米·佩奇(Jimmy Page,吉他),罗伯特·普兰特(Robert Plant,主唱),约翰·保罗·琼斯(John Paul Jones,贝斯兼键盘)和约翰·博纳姆(John Bonham,鼓)。乐团早期专辑的风格根植于蓝调摇滚和迷幻摇滚。他们与黑色安息日、深紫被视为“重金属音乐的三大元老”[1][2]。
自庭中鸟重组并改名后,齐柏林飞艇与大西洋唱片签约,获得相当高的艺术创作自由。虽然该乐团起初不受音乐评论家的欢迎,他们的唱片销量仍然极佳,例如《齐柏林飞艇》(1969年)、《齐柏林飞艇II》(1969年)、《齐柏林飞艇III》(1970年)、《齐柏林飞艇IV》(1971年)、《圣堂》(1973年)和《肉体涂鸦》(1975年)。特别是第四张专辑收录的《天堂阶梯》是摇滚史上最著名的曲目之一,也使乐团的名气扶摇直上。该曲在《滚石》杂志“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中位列31[3]。
吉米·佩奇写了大部分乐团的音乐,特别是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早期。而罗伯特·普兰特通常负责歌词创作,约翰·保罗·琼斯的键盘声后来成为乐团创作与实验的核心。乐团在职业生涯的后半段举行一系列的世界巡演,使他们的声誉更加高涨。虽然在商业表现上非常成功,但是到了70年代后期,乐团的新作和演出活动锐减,之后鼓手约翰·博纳姆骤逝而宣布解散。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其他成员有零星合作、参与几次短暂的重聚登台演出。其中最成功的是2007年,于伦敦举行的艾哈迈德·艾特根纪念音乐会,约翰·博纳姆的儿子杰森·博纳姆代替亡父上阵演出。
齐柏林飞艇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具创意和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团之一。他们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全球音乐史上最畅销的音乐家之一。美国唱片业协会已公布他们的一亿一千一百五十万张销售认证。乐团的九张录音室专辑全部进入当年的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前十强,其中有六张达到该榜的第一名。同时也在英国专辑排行榜连续八次获得排名第一。《滚石杂志》曾形容他们为“史上最重量级的乐团”、“70年代最大的乐团”和“毫无疑问是摇滚史上最不朽的乐团之一”。他们于1995年列名摇滚名人堂,该博物馆的乐团传记上记载“齐柏林飞艇是继60年代的披头士乐团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乐团”。
历史
乐团的前身与组建(1966年 - 1968年)
1966年,伦敦的吉他手吉米·佩奇加入了受蓝调影响的摇滚乐团庭中鸟,他取代了保罗·史密斯担任贝斯手,佩奇不久后即从贝斯手改成吉他手,与杰夫·贝克形成双吉他编制。在贝克于1966年10月无预警退团后,庭中鸟的成员也疲惫于不断的录音和巡回演出[4]。佩奇希望与贝克以双吉他编制共组一个超级乐团,再加上何许人的凯思·穆恩和约翰·恩特维斯托分别负责鼓和贝斯[5]。他们曾考虑由史蒂夫·温伍德、史蒂夫·麦瑞担任主唱[6]。佩奇、贝克和穆恩在1966年录制了一首歌《贝克的波丽露》,负责键盘和贝斯的是约翰·保罗·琼斯。然而,超级乐团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7]。
1968年7月,庭中鸟在贝德福郡演出后,鼓手吉姆·麦卡蒂和主唱凯思·里夫退出乐团,留下乐团的冠名权[8]。佩奇和贝斯手克里斯·德雷加仍没有取消在斯堪的纳维亚预定的九场演出。于是佩奇开始寻找新主唱和鼓手。最初,他想招募泰瑞·里德担任主唱,但里德已承诺要到美国帮滚石乐队和鲜奶油乐队的演出开场,便婉拒了。他建议佩奇与幸福乐团唱腔奇特的主唱罗伯特·普兰特联系[9]。听了普兰特在伯明翰的演唱后,佩奇在1968年8月邀请他加入自己的乐团,普兰特接受了[10]。同月,德雷加退出改行做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在乐团未来首张专辑的封底出现)。佩奇邀请之前一起录过音的琼斯,让他成为新任的贝斯手[11]。普兰特也向佩奇推荐替幸福乐团打过鼓的约翰·博纳姆加入,然而博纳姆因为一直被其他一些乐手钟爱,演出费也很不错,他一直考虑到9月才同意加入乐团[10]。
这四位成员一起在伦敦唐人街的某间唱片行地下室练团[12],佩奇建议大家练习一首跳跃蓝调歌曲《翻滚列车》,琼斯回忆说:“一听到约翰·博纳姆的演奏,我就知道我们将会是一个伟大的乐团”[13]。在出国巡演之前,乐团参加了P. J. 普罗比专辑《三个星期的英雄》录音,其中的蓝调吉他与口琴声是由佩奇和普兰特贡献[14]。
1968年9月,改名为新庭中鸟的四位成员,到丹麦和瑞典进行先前预定的九场斯堪的纳维亚巡演。9月7日,他们在丹麦格莱萨克瑟青少年俱乐部的演出,是该阵容的首秀[15]。之后他们回到英国奥林匹克录音室录制首张专辑,在短短九天内便完成录制和混音,由佩奇负担全部费用[16]。四人也开始构思新的乐团名字。关于改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德雷加发出停终信函,表示庭中鸟的冠名权只能在斯堪的纳维亚的九场演出使用[17]。另一种说法是,凯思·穆恩和约翰·恩特维斯托的玩笑建议,穆恩曾形容佩奇空想的“超级乐团”会如同一颗“铅造的气球(Lead Balloon)”般迅速坠毁[18]。在经纪人彼得·格兰特的建议下,为了避免人们因“Leed”和“Lead”发音雷同而混淆,他们删去了“a”,改为“Led”[19],并将“气球”换成“飞船”,最终决定改为齐柏林飞艇。音乐记者凯思·夏威克形容这个团名是“轻与重、优雅与毁灭的完美结合,就如佩奇其人”[18]。
1968年11月,经纪人从大西洋唱片获得一纸价值14.3万美元的唱片合约[20]。该唱片公司旗下的主要音乐类型是蓝调、爵士乐和灵魂乐,当时他们开始对英国的前卫摇滚有兴趣,公司的高层就在还没有见过成员的情况下签了齐柏林飞艇[21]。在合约条款中,乐团拥有专辑发行、举办巡演、专辑内容和平面设计的自主权,以及如何行销专辑和挑选单曲的自由。同时乐团成立自己的公司来处理所有的版权[12]。
早期(1968年 - 1970年)
1968年10月4日,乐团在英国举行第一次巡回演出,一开始仍称为新庭中鸟,直到10月25日在基尔福的萨里大学演出才正名为齐柏林飞艇[22]。12月26日,乐团展开第一次北美巡回演出,包含替铁蝴蝶和香草软糖暖场[23]。1969年1月12日,在美国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齐柏林飞艇》,登上了美国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第10名[24]。3月31日,登上英国专辑排行榜第6名[25]。根据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的资深编辑、音乐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艾尔维恩表示:“这张专辑有难忘的电吉他重复段、木吉他旋律、喧闹节奏、迷幻蓝调、蓝调摇摆和英国民谣音乐,它让硬式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演变上,出现重要的转折点”[26]。
整个1969年,他们穿梭在美国和英国之间,进行着非常密集的巡演。在巡演的路上,他们在多个不同录音室完成了第二张专辑《齐柏林飞艇II》,在1969年10月22日发行。它的成功甚至超过了首张专辑,并且在英美两地同时占据专辑榜榜首位置[27]。《齐柏林飞艇II》进一步发展蓝调摇滚的音乐风格,创造了“沉重、直接、强烈失真、极具影响力,并经常受到后人模仿”的声音[28],美国史密斯学院的音乐研究副教授史蒂夫·沃克斯曼说:“《齐柏林飞艇II》是重金属音乐的起点”[29]。
乐团不同意发行单曲、也不愿意重新编辑现有的曲目,因为成员认为他们的专辑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是完整的听觉体验。经纪人也坚持专辑本位的立场,特别是在英国。然而,在美国那边却未经乐团的同意而发行了单曲[30]。1969年,第二张专辑中的《全部的爱》削减后在美国作为单曲发行。它在1970年1月的公告牌百强单曲榜登上第4名,售出超过一百万张,更加巩固齐柏林飞艇的热门乐团地位[31]。然而乐团越来越避免上电视,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因此,乐迷只能透过唱片和演唱会了解他们[32][33]。
在第二张专辑发行后,乐团完成了几趟美国巡演。他们最初是在俱乐部和舞厅里演奏,随着人气高涨,后来经常在较大的礼堂里演奏[10]。一些早期的齐柏林飞艇演唱会持续四小时以上,他们不断的加曲和即兴演奏,许多演出实况被录下制成盗版唱片。在这个高密度演出的时期,齐柏林飞艇的声誉也随之不停飙涨[31]。
1970年,乐团结束了巡演回到英国。普兰特在威尔士中北部小镇马汉莱斯郊区买下一座砖造小屋“Bron-Yr-Aur”,他提议佩奇一起过去放松休闲一段时间。佩奇非常喜欢小屋四周的静谧平和,于是召集所有成员一起在小屋生活、写歌创作,再带回录音室录制混音[34]。在郊区简单自由、自然轻松的环境下,成员的清新感受便反映在创作中。1970年10月5日发行的第三张专辑《齐柏林飞艇III》中,加入原声民谣风格、民谣音乐和凯尔特音乐,展示了乐团的多样性。这张声音丰富的专辑最初让许多歌迷和乐评人感到惊讶,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同时也加深了他们与音乐媒体不合的关系[35]。这张专辑同时荣夺英美两地的排行榜榜首[36]。1970年11月5日,唱片公司又违背乐团意愿,在美国发行了新单曲《移民之歌》,在美国单曲榜上最高达到第16位[37][38]。
“世界上最大的乐团”(1971年 - 1975年)
进入70年代,齐柏林飞艇达到了商业和声乐地位的新高度,他们成为历来最有影响力的团体之一[39]。乐团也改变了形象,成员们开始穿着精致华丽的衣服、佩戴闪闪发光的饰品,其中以佩奇最为醒目。乐团的舞台艺术设计上,也开始出现激光光、灯光秀和迪斯科球[40]。乐团租用了一架波音720(绰号星舰),作为私人巡回专机。也经常包下整间饭店(包括洛杉矶的安达仕西好莱坞酒店),时常传出放荡离奇的事件,成为众多著名摇滚花边新闻的主角。例如博纳姆曾经在饭店走廊上骑乘摩托车(马克·沃尔伯格在电影《摇滚巨星》中有一段重现该事件的镜头)[41]、东京希尔顿酒店的房间被乐团破坏、电视机从窗户中被扔出来[42]。有人认为这些故事被夸大了,音乐记者克里斯·威尔奇说:“齐柏林飞艇的巡回有许多传闻和故事,像是他们不断肆意破坏和猥亵的行为,但他们仍旧是一个神话”[43]。
1971年11月8日,乐团发行了第四张专辑。长期饱受音乐媒体恣意批评的齐柏林飞艇,特别是在《齐柏林飞艇III》发行后,佩奇表示:“当时专辑就已经完成了,那些记者们还整天在炒新闻”。成员为了要刁难记者和乐评人,便决定故意发行没有标题、封面上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团名的新专辑,让记者无从炒作起[44]。这张无名专辑常被俗称为《IV》、《齐柏林飞艇IV》、《无标题专辑》,以及根据专辑内页插图中神秘符号取名的《Zoso》、《无标题符文》或《四符号》[45]。该专辑自1971年发行后,尚未有任何官方确认的专辑名称,目前依然处于“没有名字”的状态。它卖出了3700万张,是历史上最畅销的专辑之一[46]。
在70年代,它的巨大成功加深了齐柏林飞艇的超级巨星地位[47][48]。到2006年为止,它在美国已累积销售了2300万张[49]。当中的收录曲《天堂阶梯》是一首电台直接上榜歌曲。虽然《天堂阶梯》从未发行为单曲,但它是乐团最具知名度的作品,该曲后来在《滚石》杂志的“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中位列第31名[12]。媒体经常引述它为最重要的[50]、播放次数最高的[51]专辑导向摇滚概念调频广播歌曲。1975年时《观察家报》的评论人东尼·帕默形容此曲:“你能想像任何一首其他歌曲出现这样的情形吗?当它第一段和弦响起时,两万名观众会全体不由自主的站起来,不只是为了欢呼或鼓掌,而是因为意识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事件”[52]。
从1971年底到1973年初,乐团都在英国、澳大利亚、北美、日本举办巡回演出,但这趟巡演的密集度已不像往年那样的高。齐柏林飞艇的第五张专辑《圣堂》在1973年3月28日发行,该专辑继续了乐团的音乐实验,扩大电子合成器和美乐特朗的编排,除了摇滚与民歌,这次还加入放克与雷鬼音乐的元素,是乐团风格的转折点。封面和封底呈现了十一个在巨人堤道上爬行的裸体孩童,虽然都是背面,但这样的设计在发行时仍引起了争议。与上张专辑一样,《圣堂》依旧没有在封面印上乐团名和专辑名[53]。
《圣堂》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夺下排行榜冠军,在欧洲各大国和日本也都是前十名内[54]。乐团随后举行了“1973年齐柏林飞艇北美之旅”,地点皆为大型礼堂和体育场。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体育场聚集五万六千多名乐迷,打破披头士乐团创下的纪录[55]。这趟巡演也打破了乐团的票房纪录,总收入超过四百万美元[56]。其中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三场完售演出,作为电影《永恒之歌》的素材,此片于1976年后发行。在最后一晚的表演之前,乐团放在纽约德雷克饭店的保险箱被窃盗,损失十八万美元的门票收入[57]。
1973年的巡演结束后,齐柏林飞艇度过了一个平静的1974年,没有发行新专辑,也没有举行演出。他们在这时创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天鹅挽歌唱片,以一首未发行的歌曲命名。公司的商标取材自美国艺术家威廉·瑞莫一幅关于阿波罗的画作[58]。它可以从乐团的纪念品上找到,特别是T恤商品。除了透过天鹅挽歌唱片来发行、宣传自己的专辑,他们还签了坏公司合唱团、尤物乐团、戴夫·艾德蒙兹和玛姬·贝尔为旗下艺人[59]。唱片公司的营运是成功的,但乐团解散后三年,公司也结束营业[60]。
1975年2月24日,乐团透过自创公司发行第六张专辑《肉体涂鸦》,它是一张双碟专辑,在美国和英国排行榜都登上首位。《滚石》杂志评论道:“齐柏林飞艇和滚石乐队、何许人合唱团是世界上最棒的摇滚乐团”[61]。在发行《肉体涂鸦》后,齐柏林飞艇全部已发行的六张专辑同时重新进入公告牌热门专辑前200名,达到乐团生涯的颠峰[62]。乐团随后举行了“1975年齐柏林飞艇北美之旅”[63],采用先进的音响和灯光系统[64]。1975年5月,乐团在英国当时最大的室内场地伯爵宫展览中心演出,五场音乐会的门票全部完售[63]。
巡回演出(1975年 - 1977年)
在伯爵宫展览中心演出结束后,齐柏林飞艇短暂的休息,并计划在秋季举行另一次大规模美国巡演[65]。然而8月时,普兰特和妻子在希腊罗得岛度假时发生严重车祸,普兰特脚踝破裂、他的妻子严重受伤[66]。巡演被迫取消,普兰特余下的时间都用来康复。9月,普兰特和其他成员在美国加州团聚,在被迫休息期间,他们创作了下一张专辑的大部分新素材[67]。
当时,齐柏林飞艇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摇滚乐团之一[68],其中包括滚石乐队[69]。1976年3月31日,发行第七张专辑《列席》,它的音乐风格朝向更简单直白的吉他声,和以往民谣及复杂编曲的路线已有不同。虽然它强势登上英美两地的排行榜冠军、获颁了白金唱片认证,但它却受到乐评和乐迷的不同反应,一些批评认为乐团的音乐过誉了[10][70]。在录音期间,成员开始吸食海洛因。尽管佩奇否认,但这种习惯可能影响了乐团往后的现场表演和录音质量[67]。
因为普兰特受伤,齐柏林飞艇在1976年没有任何巡演。同时,他们参与的电影《永恒之歌》、现场专辑《永恒之歌》发行。电影于1976年10月20日在纽约市首映,乐评和乐迷反应冷淡[10]。这部电影在英国特别不成功,因为他们被视为避税者,自1975年以来都没有巡演,齐柏林飞艇面临着一场艰难的战斗,以夺回公众的感情[71]。
1977年,齐柏林飞艇展开“1977年齐柏林飞艇北美之旅”,在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克银蛋球场的演出总共有七万六千多人聚集[72],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载,这是历来最高的室内独奏音乐会人数纪录[73]。虽然这次巡演的收入相当成功,但场外也发生了问题。4月19日在辛辛那提河畔体育馆,有七十多名乐迷因门票售罄引发动乱而被警方逮捕,另一些人投掷岩石和瓶罐打破玻璃门,试图进入会场[74]。6月3日,由于严重的大雷雨,坦帕体育场的一场演出时间被缩短,结果群众爆发暴力事件,造成多人受伤或遭到警方逮捕[75]。
7月23日在奥克兰阿拉米达竞技场的绿色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博纳姆和比尔·格雷厄姆的工作人员打的头破血流,而遭到警方逮捕[76][77]。第二天的绿色音乐节是齐柏林飞艇在美国的最后一次现场表演。7月30日,当乐团在法国区的梅赛德斯-奔驰超级巨蛋签到准备表演时,普兰特的五岁儿子死于胃部病毒感染,巡演立即终止,也没有公布是否重新制定巡演日程,这引起各界对乐团前途的广泛关注[10][78]。
鼓手身亡和乐团解散(1978 - 1980年)
在乐团和普兰特都没有消息一大段时间后,1978年11月,乐团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极地录音室录制新专辑。1979年8月15日发行第八张专辑《穿门而出》,极具特色的音乐实验再次招来褒贬不一的评价[79]。即便如此,它依然登上英美两地的排行榜冠军[80][81]。随着这张专辑的发行,齐柏林飞艇的历年专辑在1979年10月27日到11月3日间,全部又回到公告牌二百强专辑榜上[82]。
1979年8月,在哥本哈根的两次演出后,齐柏林飞艇在奈柏华兹音乐节登台,第一晚的演出聚集超过十万人,于是第二晚加场表演[83]。音乐记者克里斯·威尔奇观察到:“这些观众包括了新世代的年轻人,他们以前从未亲眼见过齐柏林飞艇。观众的反应和早年歇斯底里的情况不同,许多人只是静静站着欣赏。罗伯特·普兰特似乎对歌曲生疏了,直到演唱《无情践踏》和《天堂阶梯》时,整个奈柏华兹才开始回响人群的欢呼”[84]。1980年6月至7月,乐团进行了一次简短的欧洲巡回演出,其特点是舞台、现场扩音系统和灯光设置都简化,连即兴独奏也没有了[85]。6月27日,在德国纽伦堡演出到第三曲目时,博纳姆在台上晕倒,被送往医院[86]。媒体猜测他是因为酗酒和滥用毒品导致晕倒,但乐团称他只是太累了[87]。
乐团自1977年后的首次北美巡演定于1980年10月17日开始。9月24日,博纳姆与乐团助理一同出门,准备到布雷制片工作室排练[88]。在途中,博纳姆表示还不想吃早餐,他喝了许多伏特加(约600~700c.c.),然后吃了一口火腿卷。到达工作室后,博纳姆又开始大量饮酒。乐团排练之后到佩奇在温莎的豪宅。午夜过后,博纳姆到房间睡觉。第二天下午,琼斯和乐团的巡演经理发现博纳姆已经死了,当时博纳姆只有32岁。死亡原因是由于呕吐物堵塞造成窒息而死,验尸官在他体内没有发现毒品的痕迹,博纳姆于1980年10月10日火化。在10月27日进行的一次研究中,确认为意外死亡[88]。
乐团取消了预定的北美巡演,虽然当时传闻指出卡明·阿派斯、科兹·鲍威尔、巴瑞摩尔·巴洛、西蒙·柯克或贝夫·贝文等知名鼓手可能会加入乐团递补遗缺,但剩下的成员仍决定解散齐柏林飞艇。1980年12月4日的新闻声明指出:“我们失去了亲爱的好友,我们感到深深的、不绝的悲伤,导致我们决定乐团不能像从前那样继续下去了”。该声明简单的署名“齐柏林飞艇”[89]。
乐团解散后(1980年 - 至今)
1980年 - 1989年
在齐柏林飞艇解散后,余下成员开始了个人事业。最重要的第一个音乐组合是普兰特在1981年成立的蜂蜜罐乐团,于1984年发行其唯一的专辑。佩奇曾任该乐团的主吉他手,其他成员包括杰夫·贝克、保罗·薛佛和奈尔・罗杰斯。普兰特尝试与齐柏林飞艇不同的方向,如标准乐曲和更多的节奏布鲁斯,特别是翻唱曲《爱之海》,在1985年初登上公告牌榜单第3名[90]。而琼斯从未发行个人专辑,他转为从事音乐制作工作。
1982年6月28日,普兰特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十一帧》,在英国榜登上第2名,美国榜也登上第5名。同年11月19日,由齐柏林飞艇十二年职业生涯中未发行的歌曲组成的专辑《终曲》发行,由佩奇编辑制作。它包括1970年在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奏的两首现场实况、多首在历年专辑制作中未收录的歌曲,以及一首博纳姆在1976年录下的鼓独奏[91]。该专辑在英国榜登上第4名,在美国榜登上第6名[92][93]。
1985年7月13日,佩奇、普兰特和琼斯在美国费城举行的拯救生命慈善演唱会上暂时重组登台,支援鼓手是菲尔·科林斯和托尼·汤普森,以及担任嘉宾贝斯手的保罗·马丁尼兹。柯林斯支援了普兰特的个人作品,而马丁尼兹是普兰特个人乐团的成员。由于和两个鼓手缺乏排练、吉他音调也不佳、运作不良的的萤幕以及普兰特嘶哑的嗓音,导致演出受到影响[94][95]。由于他们“低于标准”的表演,乐团成员已经阻止了它所有传播的机会,包括保留拯救生命音乐会的官方DVD版本许可权[96]。
1988年5月14日,为了参与老东家举行的大西洋唱片四十周年庆典音乐会,三位成员再次团聚。博纳姆的儿子杰森·博纳姆代替亡父上阵,与齐柏林飞艇的成员一同演出。但演出的水准依旧不佳,在演出《天堂阶梯》前佩奇和普兰特发生争执,而琼斯的键盘声发生收音问题,在电视直播节目中听不到他的弹奏[95][97]。佩奇表示对该次登台“大失所望”,普兰特则说是“很烂的演出”[97]。
1990年 - 1999年
1990年9月7日,在佩奇的监制编辑下,齐柏林飞艇历年的音轨经过新的数字修复,发行为《齐柏林飞艇套装盒组》,包括36页的小册子。它是有史以来销售量最高的多唱片套装,在美国获得10×白金唱片认证[98]。这套合辑提振了乐团的名声,并引起各界再度讨论齐柏林飞艇是否重组的话题[99]。这个套装盒组收录四首以前从未发行的曲目,包括翻唱自美国蓝调歌手罗伯·强生的《旅河蓝调》[100],这首歌登上公告牌主流摇滚单曲榜第7名[101]。1992年,为庆祝二十周年,大西洋唱片在美国发行CD单曲《移民之歌》[102]。1993年9月21日,发行《齐柏林飞艇套装盒组II》,包括54页的小册子。它收录所有已知的录音室作品,以及一些罕见的现场录音曲目[103]。
1994年,佩奇和普兰特为MTV电视台的不插电演唱会短暂重组表演,他们后来发行了一张名为《非四分之一:吉米·佩奇与罗伯特·普兰特不插电》的专辑,其中收录了一些改编自齐柏林飞艇的歌曲,它登上美国榜第4名、英国榜第7名[104][105],并达到白金唱片的销量[106]。佩奇和普兰特于第二年展开了一次世界巡演。这被认为是乐团成员之间裂痕的开始,因为另一位成员琼斯甚至没有被告知团聚。他后来评论说,他不喜欢这张专辑,因为里面有很多歌曲是他以前的心血。
1995年1月12日,齐柏林飞艇列名摇滚名人堂,引介人是空中铁匠的主唱史蒂芬·泰勒和吉他手乔·佩里。杰森·博纳姆和柔伊·博纳姆也代表他们亡故的父亲出席典礼[107]。然而在颁奖典礼上,琼斯致词时说:“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还记得我的电话号码”,此话彰显出乐团的明显分裂,普兰特和佩奇露出惊愕且尴尬的表情[108]。颁奖后,三名成员和泰勒、佩里、尼尔·杨共演,鼓手是杰森和麦克·李[109]。
1997年,大西洋唱片在美国和英国发行了一首单曲《全部的爱》,这是齐柏林飞艇在家乡发行的唯一一首单曲,在英国单曲排行榜达到第21名[110]。同年11月11日,大西洋唱片发行了《英国广播公司现场》,双碟主要收录1969年和1971年的现场演出曲目,在美国专辑榜登上第12名[111]。1998年4月21日,佩奇和普兰特共同发行了专辑《漫步克拉克斯代尔》,收录的全是新创作歌曲,但销售量未达预期水准,在澳大利亚巡演前取消合演计划[112]。
2000年 - 2009年
2003年5月26日,大西洋唱片发行了三碟装现场专辑《西部拓荒》,收录1972年在美国加州的两场现场实况,它登上美国榜第1名[113]。多年来,这两场的现场录音只能以盗版形式流传,这是第一次乐迷清楚听到官方的收音版本[114]。5月27日,接着发行双碟装的《齐柏林飞艇DVD》,收录1969年到1979年乐团的演场会现场片段,包括当年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麦迪逊广场花园、伯爵宫展览中心和奈柏华兹音乐节的演出,再加上其他镜头。它是一部六小时的实时影像,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音乐DVD[115]。它也获得广泛好评,例如《滚石》杂志描述它是“重金属音乐界的圣杯”、“史上最棒的摇滚纪录片之一”[116]。
2007年11月12日,大西洋唱片/犀牛娱乐发行精选专辑《母舰》,包括24首经典曲目和20首现场DVD,有许多未曾发行过的作品[117]。它登上英国榜第4名[118]、美国榜第7名,在全球销售了超过450万张,获2×白金唱片认证[119]。齐柏林飞艇的作品也在数位平台上架,提供合法授权管道下载[120]。
2007年12月10日,齐柏林飞艇的三名成员在艾哈迈德·艾特根纪念音乐会重聚演出,杰森·博纳姆再度代替亡父上阵,将近有两万人在现场观赏[121]。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09年的记载,这场齐柏林飞艇的重聚演出是“历史上门票最抢手的演唱会”,因为消息公布后,网络上有超过两千万人提交获取门票的请求[122]。音乐评论家赞扬乐团这次的重聚演出[123],并且有很多关于齐柏林飞艇是否会正式复出的猜测[124]。
2008年6月7日,佩奇和琼斯在伦敦温布利球场登台,担任幽浮一族的演唱嘉宾,在八万六千名观众前演奏了《全部的爱》[125]。8月24日,在中国国家体育场举行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上,佩奇和英国歌手里欧娜·路易斯一同表演了《全部的爱》[126]。8月26日,据英国广播公司报导,佩奇、琼斯和普兰特愿意举办巡演,并一起创作全新的齐柏林飞艇歌曲[127]。而当普兰特与美国歌手艾莉森·克劳丝进行最后一站巡演时[128],普兰特又发表官方声明“不会参与齐柏林飞艇的录音和巡演”、“未来两年不打算和任何人巡演”[129][130]。琼斯和佩奇曾寻找代替普兰特的人选,包括空中铁匠的史蒂芬·泰勒、幻化结构乐团的麦尔斯·肯尼迪[131]。但是在2009年1月,佩奇的经纪人彼得·曼许已证实该演出计划放弃,他说:“齐柏林飞艇已经结束了!绝对没有计划让他们继续下去,坦白说,我希望大家不要再讨论了”[132]。
2010年 -
2012年10月17日,乐团的演唱会电影《庆祝日》首映,内容是2007年艾哈迈德·艾特根纪念音乐会上的重聚演出影像[133]。这部电影第一个晚上的总收入为200万美元[134],而现场专辑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登上排行榜第4和第9名[135][24]。在电影首映后,佩奇透露他已经重新制作了乐团的专辑[136]。2014年6月2日,《齐柏林飞艇》、《齐柏林飞艇II》和《齐柏林飞艇III》的数字修复版重新发行[137]。同年10月27日,《无标题专辑》和《圣堂》的数字修复版重新发行[138]。2015年2月23日发行《肉体涂鸦》的数字修复版,距离它的初版已经隔了四十年[139]。同年7月31日发行《列席》、《穿门而出》和《终曲》的数字修复版[140]。
这波旧录音室专辑的重制项目中,每一张都发行CD版和黑胶唱片版,并且还有豪华版,包含未发行音源的的附赠曲目(《终曲》收录两个附赠光盘)。每张专辑还有一个超级豪华套装盒组的版本,包括CD和180克黑胶唱片重新制作的专辑和附赠光盘。此外,高解析采样音乐也提供数字下载。附赠品也充满罕见的照片和纪念品,以及高质量印刷的原创专辑封面[141]。
2014年11月,根据《每日镜报》报导,主唱普兰特当众撕毁了价值八亿美元的齐柏林飞艇重组合约,他表示乐团重组巡演的时机并不适合。该合约是由维珍集团执行长李察·布兰森爵士提供,以促成齐柏林飞艇的重组,并举办三座城市、共35场的巡回演出,三位在世成员每人可获两亿美元,另外还有一亿美元的商品销售分红。布兰森爵士还提供私人飞机,以及可再加码额外45场演出的附加条款。据报导,佩奇与琼斯似乎已签约,而已故鼓手博纳姆的儿子杰森打算代父上阵,然而普兰特拒绝接受这个重组提议[142]。
2015年11月6日,精选专辑《母舰》发行重制版[143]。2016年9月16日,双碟现场专辑《英国广播公司现场》也发行重制版,附赠一片有九首从未正式发行的曲目光盘,包含被盗版严重的歌曲《阳光女子》[144]。
音乐风格
齐柏林飞艇的音乐根植于蓝调[10],在他们的前两张专辑中尤其明显,例如美国蓝调音乐人马迪·沃特斯和史吉普·詹姆斯,以及切斯特·阿瑟·伯内特独特的乡村蓝调风格,都对齐柏林飞艇影响甚钜[145]。有八张录音室专辑中的曲目都是基于十二小节蓝调进行,蓝调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他歌曲的音乐和歌词[146]。乐团也受到第二次英国民谣复兴、美国民谣复兴和凯尔特音乐的强烈影响[10]。吉他手吉米·佩奇受到苏格兰民谣先驱伯特·詹兹的启发,并影响了他往后的开放式调弦、吉他定弦风格[23]。乐团也借鉴了各式各样的流派,包括世界音乐[10],以及早期摇滚乐、爵士乐、乡村音乐、放克、灵魂乐,以及中东、印度、拉丁等世界各地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特别是在《圣堂》之后的专辑[145]。
前两张专辑主要是由经典蓝调和民谣构成的[10][147][148]。他们有时会从不同的歌曲、音乐版本、即兴重复段和歌词内容中获得多元灵感,研究后加以改编融入,创作出新的歌曲。但因乐团的名气非凡,导致日后不断出现抄袭指责和侵犯著作权的法律纠纷[147]。然而披头士乐团、埃里克·克莱普顿也都临摹过早期的蓝调歌曲,是当时大环境普遍接受的创作法。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原创的,有时即兴歌词可能成为歌曲的最终版本[148]。自1970年在威尔士的郊区小屋创作以来,佩奇和普兰特经常共同创作。其中佩奇提供音乐,通常是透过吉他,然后普兰特填词。琼斯和博纳姆再加入自己的演奏,最后在录音室或练团室完成一首歌曲[149]。在乐团职业生涯的后期,佩奇在创作上退居第二线,琼斯则成为日益重要的核心,通常是以他的键盘声为主,接着由普兰特填词,最后佩奇和博纳姆创作他们的部分[150][151]。
早期的歌词同样来自蓝调和民谣,经常混合不同歌曲的片段[151]。许多乐团的歌曲涉及浪漫、神话、爱情和性征服的主题,这在摇滚、流行和蓝调音乐中很常见,也符合当时蓝领阶级工人的喜好[152]。他们的一些歌词、尤其是那些来自蓝调的歌词,被解读为厌女症[152]。特别是《齐柏林飞艇III》中,他们融入神话和神秘主义的音乐元素[10]。主因是普兰特对传奇故事和历史的兴趣[153]。这些要素经常反映出佩奇对神秘学和玄学的狂热兴趣,也导致乐团被教会认为崇拜恶魔撒旦、透过音乐来隐藏恶魔讯息、影响人的潜意识。包括三一电视台创办人保罗·克劳奇曾宣称,齐柏林飞艇的《天堂阶梯》倒著播放会出现崇拜撒旦的歌词,他要求美国政府将这首歌列为禁歌。这些宣称一般都被乐团和声乐评论家驳斥。佩奇曾回应:“我不想谈及任何有关于我私人信仰的问题,或是我对于魔法这件事的看法。我只能说我没兴趣要任何人变得跟我一样。如果任何人想要发掘些什么,那么他们应该先去好好发掘自己”[154]。随着普兰特成为乐团的歌词主要创作者,歌曲更加明显反映了他与美国西岸60年代反传统文化的一致性。在乐团职业生涯的后期,普兰特的歌词变得更像自传式记忆、开朗乐观减少,倾向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来汲取灵感[155]。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音乐学家罗伯特·瓦尔瑟表示:“齐柏林飞艇的音乐特色是速度和力量、不寻常的节奏模式、动态层次有着鲜明对比、主唱罗伯特·普兰特的尖啸嗓音,还有吉米·佩奇强烈失真的电吉他声”[156]。一些具有奠基意义的因素,如乐器音色的调校、炫技的演奏方式、丰富且戏剧化的歌声、乐团编制还有音乐架构上的创新,意味着他们通常被认为是硬式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的先驱之一[157][156][158]。虽然乐团成员经常避开这项话题[159],但美国线上音乐数据库AllMusic描述齐柏林飞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金属乐团”[10]。这个美名来自于乐团的失真吉他、以及《全部的爱》这类歌曲的即兴重复段[160]。琼斯的贝斯极富旋律性,而他的键盘弹奏为乐团添加了古典音乐元素[161][8]。
佩奇曾表示他想让齐柏林飞艇创造出具有“光与影、像雷声般力量十足、令人陶醉”的音乐。这在《齐柏林飞艇III》中开始有清楚的体现,他们运用更多的原音乐器在专辑里[10]。这种做法到了《无标题专辑》更加显著,特别是在《天堂阶梯》中,以原声吉他和直笛为前奏,最后以鼓和强烈的电吉他声结尾[162]。在乐团解散之前,他们的声音朝向更加醇厚和前卫摇滚的路线,以琼斯的键盘声为主要角色[163]。他们也越来越频繁运用各种层次感和录音技术,包括多轨录音和吉他叠加音轨[145]。乐团十分注重音乐的律动表现和整体布局[145],他们的音乐被学者视为是自成一格、超越任何流派的个人主义风格[164]。伊恩·沛迪认为齐柏林飞艇的音乐是“大音量、充满力量、声音往往很重,但他们的音乐也具有幽默、自我反思和其他极其微妙的特色”[165]。
影响力和开创性
齐柏林飞艇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具创意和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团之一[166]。2007年,《滚石》杂志评论家米卡尔·吉尔莫说:“齐柏林飞艇是一支极具天赋、复杂、贪婪、美丽和危险的乐团。尽管必须超越重重障碍,包括他们自己,乐团精彩的创作和表演,最终仍成为二十世纪音乐史中最历久不衰的团体之一”[167]。
齐柏林飞艇影响了非常多支硬式摇滚和重金属乐团,如深紫[168]、黑色安息日[169]、金属制品[170]、匆促乐团[171]、皇后乐队[172]、空中铁匠[173]、黑乌鸦合唱团[174]、X JAPAN[175]和麦加帝斯[176]。以及前卫金属乐团如工具乐队[177]和梦剧场[178]。他们影响了一些早期的朋克摇滚和后朋克乐团,如雷蒙斯合唱团[179]和邪典[180]。他们也对另类摇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乐团都借鉴自70年代的齐柏林飞艇[181][182],如碎南瓜[183][184]、超脱乐团[185]、珍珠果酱乐团[186]和声音花园乐队[187]。另外也有来自不同流派的乐团和声乐人都表示受到齐柏林飞艇的影响,如麦当娜[188]、夏奇拉[189]、嘎嘎小姐[190]、凯莎[191]和凯特·玛露[192]。
齐柏林飞艇也被认为对音乐业界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专辑导向摇滚概念和体育场摇滚的兴起[193][194]。1988年,格芬唱片公司的唱片制作经理约翰·卡罗德纳评论说:“在我看来,齐柏林飞艇是继披头士乐团之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乐团。他们影响了音乐风格、专辑导向的电台歌曲,还有演唱会的呈现方式。他们用《天堂阶梯》定义了专辑导向摇滚的标准概念,让电台上榜成为另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不一定是销售排行榜前四十名。他们是第一个创下大规模、真正的体育场级别演唱会的乐团。在没有媒体的支持下,门票还能不断的售凿、不断在体育场开唱。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像他们那样巡演了,但还是没有人能够超越得了他们”[195]。滚石乐队的前制作人和经理安德鲁·朗格·奥德曼也认为,齐柏林飞艇对唱片业界,以及如何举行摇滚演唱会、如何呈现给大量人群观赏的方式,都有着重大影响[196]。
根据媒体统计,乐团在世界各地销售出去的专辑数量超过两亿张[197]。而另一些媒体称他们已经销售超过三亿张专辑[198],其中包括在美国市场的一亿一千一百五十万张销售认证。根据美国唱片业协会统计,齐柏林飞艇是美国史上销售量最高的音乐家之一(世界销量第二高的乐团、美国销量第四高的音乐人),拥有五张钻石唱片认证[199]。他们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取得连续八张专辑都夺下第一名的纪录,与阿巴合唱团并列[200]。齐柏林飞艇也是摇滚音乐史上盗版唱片数量最高的团体之一[201]。
齐柏林飞艇也造成重大的文化影响。《滚石杂志图说摇滚史:最重要的音乐艺术家和他们的决定性历史》的编辑吉姆·米勒表示:“在某种程度上,齐柏林飞艇代表60年代迷幻文化的开花结果,使摇滚乐成为被动的感觉”[202]。他们也被描述为阳刚、侵略性和阳具摇滚的典范,强调男性咄咄逼人的性欲、厌恶女人的歌词和使用淫秽的象征[203]。然而也有另一种主张认为,乐团是华丽金属凸显跨性别特质的先驱,特别是普兰特的女性化形象和阴柔姿态,以及佩奇十分花俏多样的衣着打扮[204]。
乐团也具备精湛的时尚感,英国艺术品及奢侈品拍卖行佳士得流行文化部负责人西蒙·利普曼评论道:“齐柏林飞艇对时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总是散发出如此酷劲十足的光环,每个人都想穿跟他们一样的衣服”[205]。乐团招牌的蓬松飘散发型也是80年代华丽金属的典范,如史奇洛和克鲁小丑乐团都仿效他们的发型 [206]。许多音乐人也模仿齐柏林飞艇时髦的态度、衣着、饰品和发型,如里昂王族的紧身T恤和喇叭裤、白线条乐团主唱兼吉他手杰克·怀特的蓬松发型和紧身T恤、卡萨比恩吉他手赛尔吉·皮泽诺的丝绸围巾、特里比帽和紧身牛仔裤[205]。
成就与地位
齐柏林飞艇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许多荣誉和奖项。他们于1995年列名摇滚名人堂[107],2006年列名英国音乐名人堂[207]。其他主要奖项包括1976年的新音乐快递音乐奖[208],2005年的全美音乐奖[209]、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10],2006年的极地音乐奖[209],2008年的经典摇滚奖[211]、《GQ》杰出成就奖[212],以及五座格莱美奖[213]。截至2016年,乐团总计获各大奖项提名876次、获奖638次。
乐团在美国获得五张钻石唱片、十四张多白金唱片、四张白金唱片和一张金唱片[49]。而在英国有五张多白金唱片、六张白金唱片、一张金唱片和四张银色专辑[214]。除了在“滚石杂志五百强专辑”中有五张齐柏林飞艇的专辑外,《滚石》杂志也将乐团列为“历来最伟大的一百个音乐家”第14名[215]。
2005年,佩奇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以表彰他在巴西从事的慈善工作。2009年,普兰特也获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以表彰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216]。美国VH1将齐柏林飞艇列为“百大优秀硬摇滚乐团”第一位[217]。《经典摇滚》杂志将乐团列入“历来五十大最佳现场演出”[218]。在BBC广播二台举行的民意调查中,齐柏林飞艇获选为最佳摇滚乐团[219]。1977年,乐团被授予艾弗·诺韦洛奖的“英国音乐杰出贡献奖”[220],1997年再获“终身成就奖”[221]。因乐团的短暂重组演出,在2008年魔咒音乐奖上获得“最佳现场演出奖”,主办单位将他们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乐团”[222]。
2012年,因对美国和世界的文化贡献良多,齐柏林飞艇荣获肯尼迪中心荣誉奖。美国总统奥巴马致词时表示:“齐柏林飞艇在上世纪60年代活跃时,他们是全世界前所未见的。主唱有着雄狮般的鬃毛、女妖般的歌声,天才吉他手让人们的下巴都掉到地上,多才多艺的贝斯手,鼓手就像用自己的生命来演奏。即便约翰·博纳姆已经离世32年了,我们依然尊重这个事实——齐柏林飞艇的传奇仍然活着,有超过两千万人还是希望能亲临他们的演唱会”。他也开玩笑说:“当然,这些家伙还重新定义了摇滚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录影存证,但有一些关于饭店房间到处被破坏的传闻,所以现在各地的饭店几乎都换成三英寸厚的玻璃窗了”[223]。
作品列表
- 参见主条目:齐柏林飞艇唱片列表
录音室专辑
现场专辑
|
精选专辑/套装盒组
影像专辑和演唱会电影
|
成员
|
现场表演嘉宾
|
参见
参考资料
- ^ Deep Purple深紫色樂團首度訪台演唱會. 香港独立媒体. 2015-04-24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中文).
- ^ 卢怡安. 叛逆倫敦: 100個你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品味. 商业周刊. 2015-06-04 [2016-09-09] (中文).
- ^ Dave Lewis《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Music of Led Zeppelin》Omnibus Press(1994)ISBN 0-7119-3528-9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56–59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15–16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13–15页
- ^ 史蒂芬·戴维斯《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28–29页
- ^ 8.0 8.1 Jonathan Buckley《The Rough Guide to Rock》London: Penguin Books(2003)ISBN 978-1843531050,第1198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65页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10.11 10.12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BBC Sessions: review. AllMusic. [201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英语).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64页
- ^ 12.0 12.1 12.2 Dave Lewis《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Music of Led Zeppelin》Omnibus Press(1994)ISBN 0-7119-3528-9,第3页
- ^ Jeff Nicholls、Chris Welch、Geoff Nicholls《John Bonham: A Thunder of Drums》Backbeat(2001)ISBN 978-0-87930-658-8,第75页
- ^ Wall, Mick. 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 泰晤士报. 2008-11-01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9)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54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51–52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72–73页
- ^ 18.0 18.1 Keith Shadwick《Led Zeppelin: The Story of a Band and Their Music 1968–1980》Backbeat Books(2005)ISBN 0-87930-871-0,第36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57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84页
- ^ Ian Fortnam《Classic Rock Magazine: Dazed and Confused: Classic Rock Presents Led Zeppelin》TeamRock(2008)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73–74页
- ^ 23.0 23.1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94页
- ^ 24.0 24.1 Led Zeppelin Billboard Albums. AllMusic.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92、147、152页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review. AllMusic. 2011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161页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II: review. AllMusic. 2010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3) (英语).
- ^ Steve Waksman《Instruments of Desire: the Electric Guitar and the Shaping of Musical Experienc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674-00547-3,第263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166–167页
- ^ 31.0 31.1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165页
- ^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49页
- ^ Wale, Michael. Led Zeppelin. 泰晤士报. 1973-07-11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8) (英语).
- ^ Led Zeppelin at Bron-Yr-Aur. 英国广播公司.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08–209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130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129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
- ^ Steve Waksman《Instruments of Desire: the Electric Guitar and the Shaping of Musical Experienc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674-00547-3,第238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81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97–298页
- ^ Nigel Williamson《Forget the myths》《Uncut (magazine)》(2005-05)
- ^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47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69–270页
- ^ Erik Davis《Led Zeppelin IV》Continuum(2005)ISBN 0-8264-1658-6,第25页
- ^ Led Zeppelin: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band's studio albums. 独立报. [2007-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9) (英语).
- ^ Daniel Bukszpan《The Encyclopedia of Heavy Metal》Barnes & Noble(2003)ISBN 978-1402792304,第141页
- ^ Pat Brown《The Guide to United States Popular Culture》Popular Press(2001)ISBN 0-87972-821-3,第480页
- ^ 49.0 49.1 美国唱片业协会. Gold & Platinum database search: 'Led Zeppelin'.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09-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 Sold on song: Stairway to Heaven. 英国广播公司. [201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Bob Gulla《Guitar Gods: The 25 Players Who Made Rock History》ABC-CLIO(2001)ISBN 0-313-35806-0,第155页
- ^ 搖滾名曲《Stairway to Heaven》被控抄襲,Led Zeppelin成員出庭自辯. 端传媒. 2016-06-16 [2016-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中文).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90–291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94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194页
- ^ Dave Lewis、Simon Pallett《Led Zeppelin: The Concert File》Omnibus Press(1997)ISBN 978-0-7119-5307-9,第90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186–187页
- ^ Nigel Williamson《The Rough Guide to Led Zeppelin》Dorling Kindersley(2007)ISBN 1-84353-841-5,第107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191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312页
- ^ Miller, Jim. Album review: Physical Graffiti. 滚石 (杂志). 1975-03-27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英语).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225、277页
- ^ 63.0 63.1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359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197页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35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354–355页
- ^ 67.0 67.1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364页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45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173页
- ^ Stephen Davis. Album Review: Led Zeppelin: Presence. Rolling Stone. 1976-05-20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3) (英语).
- ^ Keith Shadwick《Led Zeppelin: The Story of a Band and Their Music 1968–1980》Backbeat Books(2005)ISBN 0-87930-871-0,第320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229页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49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392页
- ^ Newswire. Led Zeppelin official website: concert summary. LedZeppelin.com. 1977-06-03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7) (英语).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277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210页
- ^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85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24页
- ^ The Billboard 200 – 15 September 1979. 公告牌. [2009-01-19] (英语).
- ^ Top 100 Albums – 8 September 1979. chartstats.com.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英语).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80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25页
- ^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83、87–90页
- ^ Dave Lewis、Simon Pallett《Led Zeppelin: The Concert File》Omnibus Press(1997)ISBN 0-7119-5307-4,第134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31–432页
- ^ Stephen Davis《Hammer of the Gods: The Led Zeppelin Saga》William Morrow & Co(1985)ISBN 0-688-04507-3,第300页
- ^ 88.0 88.1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92页
- ^ Chris Welch《Led Zeppelin》Orion(1994)ISBN 1-85797-930-3,第94–95页
- ^ Huey, Steve. The Honeydrippers: biography. AllMusic. 2011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4) (英语).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267页
- ^ Top 100 Albums – 4 December 1982. chartstats.com.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英语).
- ^ The Billboard 200 – 15 January 1983. Billboard. [2009-01-19] (英语).[失效链接]
- ^ Dave Lewis、Simon Pallett《Led Zeppelin: The Concert File》Omnibus Press(1997)ISBN 0-7119-5307-4,第139页
- ^ 95.0 95.1 Prato, Greg. Jimmy Page: biography. AllMusic.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2) (英语).
- ^ Zeppelin defend Live Aid opt out.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 2004-08-04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9) (英语).
- ^ 97.0 97.1 Dave Lewis、Simon Pallett《Led Zeppelin: The Concert File》Omnibus Press(1997)ISBN 0-7119-5307-4,第140页
- ^ Gold & Platinum.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57页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Box Set: review. AllMusic. [2011-09-22] (英语).
- ^ Artist Chart History – Led Zeppelin. Billboard. 2009 [201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1) (英语).
- ^ Discogs. Led Zeppelin – Immigrant Song / Hey Hey What Can I Do. discogs. 2011 [2011-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Box Set 2: review. AllMusic. 2011e [201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5) (英语).
- ^ The Billboard 200 – 26 November 1994. Billboard.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英语).
- ^ Top 100 Albums – 19 November 1994. chartstats.com.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英语).
- ^ RIAA.org No Quarter – 22 December 1994.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2) (英语).
- ^ 107.0 107.1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163页
- ^ Dave Lewis、Simon Pallett《Led Zeppelin: The Concert File》Omnibus Press(1997)ISBN 0-7119-5307-4,第140页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164页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166页
- ^ The 200 Chart – 6 December 1997. Billboard.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60–461页
- ^ Billboard.com How the West Was Won – 14 June 2003. Billboard.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6) (英语).
- ^ Dave Lewis《Led Zeppelin: Celebration II: The 'Tight But Loose' Files》Omnibus Press(2003)ISBN 1-84449-056-4,第156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37页
- ^ Michael Azerrad. Led Zeppelin - DVD. 《滚石》杂志. [2003-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2) (英语).
- ^ Led Zeppelin - Mothership Vinyl - Amazon.com Music. amazon.com. [2003-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英语).
- ^ UK Music Charts – The Official UK Top 75 Albums: Week of Mon 19 Nov. 英国专辑排行榜. [2007-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5) (英语).
- ^ Jonathan Cohen. Keys Storms Chart With Mega-Selling 'As I Am'. 公告牌. [200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英语).
- ^ Led Zeppelin to sell music online. Reuters. 2007-10-15 [201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2) (英语).
- ^ Led Zeppelin reunion featur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9) (英语).
- ^ TVNZ. Guinness 2010 entertainment winners. 新西兰电视台. 2009-12-17 [2009-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6) (英语).
- ^ Gardner, Alan. You review: Led Zeppelin. 卫报. 2007-12-11 [201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3)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72页
- ^ Greene, Andy. Flashback: Foo Fighters Jam With Jimmy Page and John Paul Jones. 《滚石》杂志. 2014-04-10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6) (英语).
- ^ Selby, Jenn. Led Zeppelin guitarist Jimmy Page: 'Olympics with Leona Lewis is my greatest achievement'. 独立报. 2014-11-26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7) (英语).
- ^ Led Zeppelin trio back in studio. 英国广播公司. 2008-08-26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Talmadge, Eric. Led Zeppelin guitarist wants World tour. The Huffington Post. 2008-01-28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8) (英语).
- ^ Robertplant.com. Robert Plant – official statement. robertplant.com. 2008-09-29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30) (英语).
- ^ Beech, Mark. Led Zeppelin Singer Robert Plant rules out reunion record, tour. 彭博社. 2008-09-29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9) (英语).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459–460页
- ^ Bosso, Joe. 'Led Zeppelin are over!', says Jimmy Page's manager. MusicRadar. 2009-01-07 [2011-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Greene, Andy. Led Zeppelin's 2007 reunion concert to hit theaters in October. Rolling Stone. 2012-09-13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英语).
- ^ Dawtrey, Adam. 'Zeppelin' film grosses $2 mil in one night. Variety. Penske Business Media. 2012-10-26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英语).
- ^ Led Zeppelin – Charting History.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英语).
- ^ Jimmy Page remastering Led Zeppelin albums for 2013 boxset release. NME. UK. 2012-10-30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英语).
- ^ First Three Albums Newly Remastered With Previously Unreleased Companion Audio.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英语).
- ^ Led Zeppelin Reissues Continue with Deluxe Editions of Led Zeppelin IV and Houses of the Holy.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英语).
- ^ Physical Graffiti Deluxe Edition Arrives Exactly 40 Years After Debut, Produced and Newly Remastered by Jimmy Page, with Previously Unreleased Companion Audio.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 (英语).
- ^ Grow, Kory. Led Zeppelin Announce Final Three Deluxe Reissues. Rolling Stone. 2015-06-03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4) (英语).
- ^ Pre-Order Deluxe Editions of Presence, In Through the Out Door, and Coda, Each Newly Remastered by Jimmy Page, With Previously Unreleased Companion Audio. 2015-06-03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7) (英语).
- ^ GrowLeopold, Todd. Robert Plant turns down $800 million for Zeppelin reunion. CNN. 2014-11-11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 ^ Led Zeppelin / Mothership 4LP vinyl. superdeluxeedition.com. [201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7) (英语).
- ^ The Complete BBC Sessions - With Previously Unreleased Recordings Out Sept. 16th. [2017-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英语).
- ^ 145.0 145.1 145.2 145.3 Bob Gulla《Guitar Gods: The 25 Players Who Made Rock History》ABC-CLIO(2001)ISBN 0-313-35806-0,第153–159页
- ^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8页
- ^ 147.0 147.1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56–59页
- ^ 148.0 148.1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26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94–296、364–366页
- ^ Ritchie Yorke《Led Zeppelin: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Novato, California: Underwood–Miller(1993)ISBN 978-0887331770,第236–237页
- ^ 151.0 151.1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25页
- ^ 152.0 152.1 Andrew L. Cope《Black Sabbath and the Rise of Heavy Metal Music》Ashgate Publishing(2010)ISBN 978-0-7546-6881-7,第81页
- ^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59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278–279页
- ^ Mick Wall《The truth behind the Led Zeppelin legend》《泰晤士报》(2011-07-29),第364–365页
- ^ 156.0 156.1 Robert Walser《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卫斯理大学出版社(1993)ISBN 0-8195-6260-2,第10页
- ^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5页
- ^ Led Zeppelin Bio. Rolling Stone.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英语).
- ^ Daniel Bukszpan《The Encyclopedia of Heavy Metal》Barnes & Noble(2003)ISBN 978-1402792304,第124页
- ^ Kevin Courtright《Back to Schoolin》Xulon Press(1985)ISBN 1-61579-045-4,第163页
- ^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13页
- ^ Scott Schinder、Andy Schwartz《Icons of Rock》Greenwood(2008)ISBN 0-313-33846-9,第390页
- ^ Scott Schinder、Andy Schwartz《Icons of Rock》Greenwood(2008)ISBN 0-313-33846-9,第381–390页
- ^ Brackett, John. Examining Rhythmic and Metric Practices in Led Zeppelin's Musical Style. Popular Music. 2008,第53–76页 [2014-06-15] (英语).
- ^ Ian Peddie(The bleak country: the Black Country and the rhetoric of escape)《The Resisting Muse: Popular Music and Social Protest》Ashgate Publishing(2006)ISBN 0-7546-5114-2,第136页
- ^ Scott Schinder、Andy Schwartz《Icons of Rock》Greenwood(2008)ISBN 0-313-33846-9,第380页
- ^ Gilmore, Mikal. The Long Shadow of Led Zeppelin. Rolling Stone. 2007-08-10, (2006) [200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英语).
- ^ Dave Thompson《Smoke on the Water: The Deep Purple Story》ECW Press(2004)ISBN 1-55022-618-5,第61页
- ^ MTV. MTV – Black Sabbath: the greatest metal bands of all time. MTV. 2006-03-26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9) (英语).
- ^ 30 on 30: The Greatest Guitarists Picked by the Greatest Guitarists. Guitar World. [201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5) (英语).
- ^ Pete Prown、H. P.Newquist、Jon F.Eiche《Legends of Rock Guitar: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f Rock's Greatest Guitarists》Hal Leonard Corporation(1997)ISBN 0-7935-4042-9,第167页
- ^ Pete Prown、H. P.Newquist、Jon F.Eiche《Legends of Rock Guitar: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of Rock's Greatest Guitarists》Hal Leonard Corporation(1997)ISBN 0-7935-4042-9,第106页
- ^ Aerosmith inducts Led Zeppelin 1995. 摇滚名人堂.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3) (英语).
- ^ Jimmy Page and the Black Crowes Interview. Guitar.com. [201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3) (英语).
- ^ Natasha Scharf. Who the hell are X Japan?. TeamRock. 2014-08-13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5) (英语).
- ^ Davies, Claire. Megadeth interview (Monster Riffs Week): Megadeth axeman Dave Mustaine walks Total Guitar through the fiery riff from 'Hangar 18'. Total Guitar. 2010-09-29 [201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2) (英语).
- ^ Pareles, Jon. Lollapalooza's recycled hormones: rebellion by the numbers. 纽约时报. 1997-07-14 [201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7) (英语).
- ^ Sparks, Ryan. Carpe Diem: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Mike Portnoy from Dream Theater. classicrockrevisited.com. 2010 [201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英语).
- ^ Jones, Robert. Conservative Punk's interview with Johnny Ramone. 2003-04-02 [201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4) (英语).
-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The Cult – Biography. AllMusic. 2007 [2007-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5) (英语).
- ^ Scott Witmer《History of Rock Bands》ABDO Publishing Company(2010)ISBN 978-1-60453-692-8
- ^ Grossman, Perry. Alternative rock. St. James Encyclopedia of Pop Culture 2002 (Gale Group). 2002 [2017-02-18]. ISBN 1-55862-4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9) (英语).
- ^ Django Haskins《Stand Alone Tracks '90s Rock: Handy Guide, Book & CD》Alfred Music(1995)ISBN 0-88284-658-2,第15页
- ^ Turner, Gustavo. The L.A. weekly interview: Billy Corgan. LA Weekly. 2010-08-26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31) (英语).
- ^ Gillian G.Gaar《The Rough Guide to Nirvana》多林金德斯利(2009)ISBN1-85828-945-9,第36页
- ^ Scott Schinder、Andy Schwartz《Icons of Rock》Greenwood(2008)ISBN 0-313-33846-9,第405页
- ^ Adam Budofsky《The Drummer: 100 Years of Rhythmic Power and Invention》Hal Leonard Corporation(2006)ISBN 978-1-4234-0567-2,第147页
- ^ CNN. Interview Madonna reviews life on Larry King Live. CNN. 1999-01-19 [2010-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1) (英语).
- ^ Márquez, Gabriel García. The poet and the princess. 卫报. 2002-06-08 [201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英语).
- ^ Cochrane, Greg. Lady GaGa reveals her touring secrets. BBC. 2009-01-23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2) (英语).
- ^ Ke$ha: 'I have 200 songs for my second album. 新音乐快递. UK. 2011-06-05 [2017-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英语).
- ^ Independent. Led Zeppelin: Katie Melua on rock'n'roll riffs that rake the psyche. 独立报. 2007-12-07 [201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9) (英语).
- ^ Daniel Bukszpan《The Encyclopedia of Heavy Metal》Barnes & Noble(2003)ISBN 978-1402792304,第121页
- ^ Steve Waksman《This Ain't the Summer of Love: Conflict and Crossover in Heavy Metal and Punk》加州大学出版社(2009)ISBN 978-0-520-25310-0,第21–31页
- ^ Pond, Steven. Led Zeppelin: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Rolling Stone 522. 1988-03-24 (英语).
- ^ Hughes, Rob. The real Jimmy Page. Uncut.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英语).
- ^ Thorpe, Vanessa. Led Zeppelin join the net generation. 观察家报. 2007-07-29 [2011-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英语).
- ^ Sorel-Cameron, Peter. Can Led Zeppelin still rock?. CNN. 2007-12-09 [201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6) (英语).
- ^ 美国唱片业协会. Top-Selling Artists. 美国唱片业协会. [2011-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8) (英语).
- ^ Eminem scores seventh consecutive UK Number 1 album. 英国官方排行榜. 2013-11-11 [2016-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英语).
- ^ Heylin Clinton《Bootleg! The Rise & Fall of the Secret Recording Industry》Omnibus Press(2004)ISBN 1-84449-151-X,第8页
- ^ Will Straw(Characterizing rock music culture: the case of heavy metal)《On Record: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Simon Frith and Andrew Goodwin, eds。Routledge(1990)ISBN 0-415-05306-4,第84页
- ^ Steve Waksman《Instruments of Desire: the Electric Guitar and the Shaping of Musical Experienc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674-00547-3,第238–239页
- ^ Susan Fast《In the Houses of the Holy: Led Zeppelin and the Power of Rock Music》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ISBN 0-19-514723-5,第162–163页
- ^ 205.0 205.1 Long, Carola. Led Zeppelin: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flares and flowing locks. 独立报. 2007-12-07 [201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5) (英语).
- ^ Bob Batchelor、Scott Stoddart《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History: the 1980s》Greenwood(2007)ISBN 0-313-33000-X,第121页
- ^ Led Zeppelin make UK Hall of Fame. BBC. 2006-09-12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NME Pop Poll Results 1952 - 1996. Rocklist.net.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英语).
- ^ 209.0 209.1 Award for 'pioneers' Led Zeppelin. BBC. 2006-05-23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Zeppelin celebrate Grammy honour. BBC. 2005-02-13 [201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8) (英语).
- ^ Gregg Allman and Queen take top awards at the Classic Rock Roll of Honours 2014. axs. 2014-11-05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英语).
- ^ Led Zeppelin at GQ Awards. 英国广播公司. 2010-07-25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0) (英语).
- ^ Grammy. Grammy Hall of Fame. 美国国家科学院录音艺术与科学学院.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英语).
- ^ Certified Awards Search—Led Zeppelin. 英国唱片业协会. 2011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 (英语).
- ^ The RS 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Rolling Stone. 2003-11-18 [201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0) (英语).
- ^ Leonard, Michael. Robert Plant awarded CBE in UK Honours list. MusicRadar. 2008-12-31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8) (英语).
- ^ VH1. Greatest artists of hard rock. VH1. 2010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8) (英语).
- ^ 50 Best Live Acts of All Time. 经典摇滚. 2008年5月号, (118) (英语). 参数
|magazine=
与模板{{cite journal}}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
或|journal=
) (帮助); - ^ BBC – Radio 2 – Rock And Roll Band – The Best Band.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 [2014-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语).
- ^ Billboard. PRS/Novello Awards shared by intl artists. Billboard. 1977-05-28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英语).
- ^ Hunter, Nigel. Anniversaries abound at the Novello Awards. Billboard. 1997-06-21 [2011-12-18] (英语).
- ^ Mojo. Mojo Awards 'Best Live Act' 2008 – Acceptance Speech. 2008. (原始内容 (video)存档于2011-10-13) (英语).
- ^ Led Zeppelin Get All-Star Tribute at Kennedy Center Honors. 滚石 (杂志). 2012-12-03 [2017-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英语).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
- Led Zeppel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Atlantic Records
- YouTube上的齐柏林飞船频道 (Official)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齐柏林飞船 (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