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霞公府街

坐标39°54′34″N 116°24′32″E / 39.9093558°N 116.4089157°E / 39.9093558; 116.408915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4′34″N 116°24′32″E / 39.9093558°N 116.4089157°E / 39.9093558; 116.4089157

霞公府街
XIAGONGFU JIE
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
附近主要建筑物北京饭店
起点王府井大街
终点南河沿大街

霞公府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一条街。[1]

简介

霞公府街原来东起王府井大街,西到晨光街,因曾是霞公府的所在地而得名。清朝光绪年间,称“理藩院后胡同”,因理藩院衙门在该街南侧而得名。清朝重视争取各民族的工作,尤对蒙古族藏族十分重视。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设立了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蒙古衙门” ,崇德三年(1638年)改为“理藩院”。清军入山海关后,将理藩院设在今霞公府街南侧(1900年理藩院被拆除,原址建设北京饭店)。雍正帝还亲为理藩院题写训辞曰:“盛代声施赫濯,无远弗届,遐方属国,共效享王,务在弘宣德化以尽怀柔之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理藩院改称“理藩部”。[1]

清朝宣统年间,此街更名为“霞公府”。《京师坊巷志稿》载:“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内,是其名所由来也。”清朝温郡王府曾设在该街路南,今北京饭店东楼处。中华民国时,该街有葡萄牙使馆、新记洋行、山本照相馆、平汉铁路局(位于北京饭店东侧)、邮政总局(位于北京饭店西侧)、信昌洋行等。[1]

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霞公府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头条”。后复名“霞公府街”。[1]

2007年5月15日,王府井地区的霞公府街、王府井西街大纱帽胡同大甜水井胡同的设计方案获得批准,其中霞公府街的规划方案为西起南河沿大街,东到王府井大街,道路全长380米。[2]

霞公府街13号原为一座红色的小洋楼,早年是清朝邮传部京汉铁路局高官的官邸,后为袁世凯的一处行宫,再后为段祺瑞政府邮政署办公地,此后一度成为葡萄牙驻华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曾为老挝驻华使馆,后来先后为北京市第一服务局、首都旅游集团的办公地。该建筑被列为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但在2006年被全部拆除,成为北京市文物建筑遭到拆除的又一例子。[3]

1950年1月20日,赵树理李伯钊任主编,田间康濯马烽任编委的《说说唱唱》(后于1951年并入《北京文艺》)创刊,编辑部设在霞公府街15号。1950年5月,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也在霞公府街15号成立,老舍任第一任主席。后来,霞公府街15号成为北京饭店职工宿舍。[4]

如今,霞公府街南北两侧都是北京饭店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王彬、徐秀珊主编,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2. ^ 王府井地区4条路获批,京华网,2007-05-16[失效链接]
  3. ^ 华新民,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法律出版社,2009年
  4. ^ 追忆老舍出生地:小羊圈胡同,搜狐,2007年08月09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