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莱德市
阿德莱德市 | |
---|---|
阿德莱德市中心托伦斯河 | |
坐标:34°56′S 138°36′E / 34.93°S 138.6°E | |
国家 | 澳大利亚 |
一级行政区 | 南澳大利亚州 |
地区 | 阿德莱德都会区 |
建立 | 1840 |
政府所在地 | Adelaide city centre |
政府 | |
• 市长 | 夏世民 |
面积 | |
• 总计 | 15.57 平方公里(6.01 平方英里) |
人口(2016年普查)[1] | |
• 总计 | 22,063人 |
• 密度 | 1,417人/平方公里(3,670人/平方英里) |
州选区 | 阿德莱德 (选区) |
联邦选区 | 阿德莱德 (联邦选区) |
网站 | 阿德莱德市 |
阿德莱德市(英语:City of Adelaide)是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的地方政府区域,行政范围包括阿德莱德市中心、北阿德莱德、阿德莱德柏兰。
阿德莱德市于1840年成立,其市政局是澳州最早成立的市政机构。首任市长为詹姆士·哈尔特尔·费沙,现任市长为夏世民,于2014年上任。自1919年,市长一职获得“市长大人”(Lord Mayor)的尊称。
历史
南澳省成立初期由殖民地官员直接管理,并于1836年12月28日成立殖民地政府。1840年,阿德莱德市政法团(英语:The City of Adelaide Municipal Corporation)成立,成为澳州首个市政机构。1843年,当时殖民地陷入第一次经济危机,时任市长韦信辞职,继而引起宪法问题。市政法团陷入崩溃边缘,在1843至1849年间,管治权收归殖民地政府所有。1849至1852年间,市政法团由五名政府官员管理。随着维多利亚州淘金潮所带来的经济复苏,市政法团在1852年重新成立,自此未曾因上述原因而停摆。[3][4][5][6][7]但随着市政法团重新成立,其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时常发生磨擦。[8]
市政局在1840年成立初期,共19名议员(Councillor),当中产生4名首席议员(Aldermen),再由首席议员互选产生市长。1852年,市政局分成四个选区,市长由3名议员和1名首席议员中互选产生。直至1861年,市长由全体市政局议员互选产生,首席议员一职亦被裁撤。1873年,市政局分为六个选区,每个选区共两席。1880年,重设6名首席议员,由各选区选出。1919年,市长(Mayor)一职冠上“Lord”尊称,是为“市长大人”(Lord Mayor);其后在1927年再获得“非常尊贵的”(The Right Honourable)的尊称。
1929年,纹章院向阿德莱德市颁发纹章。而市旗在1982年获市政局通过成为阿德莱德市旗。
2015年,市政局为安装蓄电系统提供经济援助。[9]
人口
20世纪末,阿德莱德市人口跌至新低,约13万人;是1915年的百分之三十人口。1914年10月8日,查里斯·里德(Charles Reade)在阿德莱德市政厅举行“花园城市vs阿德莱德贫民窟及市郊”(Garden cities v. Adelaide slums and suburbs)讲座,提倡城市规划立法等改革。他以当时阿德莱德引例,指出贫民窟导致市内人口密度过高。[10]阿德莱德市政局批评里德的城市规划及房屋改革方案,[11]而当时媒体指出人民被逼在过渡挤逼的地方聚居,市政局忽视贫民窟之举是无䅲:[12]
市政局不懂反思,并似乎打算忽视贫民窟问题,以令地主收取更多利益。同时亦令贫民捱苦、面临着因恶劣居住环境而引致的疾病。
战后,随着人口开始散布在市中心以外,人口不断跌至新低;20世纪末仅剩13万人口。2001年7月3日,阿德莱德市政局推出《容力、活力、毅力》主题计划(Capacity, Vivacity and Audacity),以提高市内人口密度。在寻求返回到较高密度的人口水平。[13]计划在2010年透过游客及劳工以提高人口一倍。
根据市政局年度报告,阿德莱德市人口在计划推行后迅速增长。
年度 | 2010-11 | 2009-10 | 2008-09 | 2007-08 | 2006-07 | 2005-06 | 2004-05 | 2003-04 | 2002-03 | 2001-02 | 2000-01 | 2006 目标 |
2010 目标 |
2012 目标 | |
---|---|---|---|---|---|---|---|---|---|---|---|---|---|---|---|
永久性居民 | 21,800 | 21,200 | 19,800 | 19,700 | 18,400 | 15,000 | 14,361 | 13,734 | 13,289 | 25,000 |
34,000 |
25,500 | |||
住宅 | 13,100 | 12,500 | 11,388 | 10,600 | 9,900 | 9,900 | 9,600 | 7,335 | 7,335 | 5,510 | |||||
过夜人口 | 29,800 | 29,200 | 27,400 | 27,100 | 23,800 | 22,000 | 21,090 | 19,610 | 17,861 | 17,861 | 19,900 | 34,500 | |||
过夜游客 | 8,000 | 8,000 | 7,600 | 7,400 | 5,400 | 7,000 | 6,729 | 5,866 | |||||||
每日游客 (*) | 86,500 | 79,000 | 74,000 | 60,000 | 75,000 | 75,000 | 75,000 | 103,500 | 103,500 | 125,000 | 150,000 | ||||
劳工 | 126,500 | 126,500 | 118,500 | 108,000 | 108,000 | 99,000 | 95,682 | 93,000 | 93,000 | 89,000 | 98,000 | 111,000 | 125,000 | ||
学生 | 90,000 | 88,000 | 86,700 | 81,100 | 75,000 | 63,000 | 59,240 | 51,900 | 50,597 | 50,000 | 58,000 | 66,000 | |||
每日人口 | 220,000 | 205,000 | 208,200 | 190,000 | 200,000 | 200,000 | 216,000 | 215,000 | |||||||
办公室面积 (**) | 1.503 | 1.443 | 1.200 | 1.184 | 1.038 | 1.100 | 1.109 |
*市内游客不限于阿德莱德市,亦包括阿德莱德都会区游客数量。
**平方公里的办公室面积。阿德莱德市总面积约15.6 km2,其中7.6 km2为柏兰。资料来源: 2010-11年 2009-10年度 2008-09年 2007-08年 2006-07年 2005-06年的 2004-05年 2003-04年 2002/03年 2001-02年 2000-01 1999年-00 1998-99 1997-98年
地域行政分区及邮政编码
地区(英) | 地区(中) | 邮便编号 |
---|---|---|
Adelaide | 阿德莱德 | 5000 |
North Adelaide | 北阿德莱德 | 5006 |
市政局服务及设施
市政局除了提供市政服务外,亦包括:
- U-Park:市政局辖下11个停车场,位于中央街市、高志街、高勒广场、君埠街、卑利/方兰德士街、礼智广场、温都摩、多咸、士德街、韦也治、霍林。
- 阿德莱德中央街市:菜蔬、水果或其他农作物街市,亦是著名旅游景点。
- 阿德莱德水上活动中心:设暖水泳池、跳水台、体育馆。
- 市政局图书馆及社区中心:提供书籍、音乐、影片、电子游戏供市民借阅,另外提供电脑上网服务。
- 免费巴士服务:市政局经营四条穿梭市中心的巴士路线:98A、98C、99A、99C。2007年引进名为Tindo的太阳能巴士(Tindo在加云拿语中意为“太阳”)。[14] A线为逆时针循环线、而C线为顺时针循环线。[15]
友好城市
阿德莱德市目前与以下城市达成友好城市安排:[16]
- 新西兰 新西兰基督城(自1972年)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乔治市(自1973年)
- 日本 日本姬路市(自1982年)
- 美国 美国奥斯汀(自1983年)
- 中国 中国大连市(自2001年)
- 中国 中国成都市(自2001年)
- 中国 中国青岛市(自2013年)
著名居民
- 威廉·布拉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奖者,发现关于X射线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7]
- 霍华德·弗洛里:诺贝尔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奖者,开发及应用青霉素。[18]
- 罗宾·沃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奖者。[19]
- 肖恩·米科尔夫:演员。
- 弗兰克·伍德利:演员、喜剧演员。
- 保罗·麦克德莫特:节目主持人。
- 唐纳德·布拉德曼:澳大利亚板球运动员。
- 朱莉亚·吉拉德:第27任澳大利亚总理。
参见
参考文献
-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delaide (C). 2016 Census QuickStats. 27 June 2017 [16 November 2017].
- ^ History of Council - The Armorial Fla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y of Adelaide website
- ^ home pag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y of Adelaide website
- ^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8 February 2011., City of Adelaide
- ^ Lord Mayors & Mayor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 March 2011., City of Adelaide
- ^ Books mentioned on the City of Adelaide history webpages: Those Turbulent Years. A History of the City of Adelaide 1929–1979, Pubs, pews and powerbrokers, The City of Adelaide - A Thematic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19 November 2010.
- ^ A Thematic History, pp81-82.
- ^ Morton, After Light p. 10
- ^ Sophie Vorrath. Adelaide City Council offers energy storage incentive, Australia’s first. Renew Economy. 23 June 2015 [7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 ^ Where are the Slums? Mr. Reade on Garden Cities. The Journal, 9 October 1914, p 1.
- ^ Leonie Sandercock. 'Adelaide: Property, Privilege and Power' in Property, Politics, and Urban Planning: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City Planning 1890-1990. p 81.
- ^ City Council, Slums, and Town Planning.Daily Herald, 11 September 1916, p 4B.
- ^ Adelaide City Council Annual Report 2001/2002, p 2. http://www.cityofadelaide.com.au/assets/documents/acc_01_02_annual_report_full.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ll-Electric, Solar-Powered, Free Bus!!!. Ecogeek.org. 27 December 2007 [12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09).
- ^ New free City connector bus service. Adelaide City Council. [16 Octo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2月22日).
- ^ Sister Cities - Adelaide City Council Retrieved 10 October 2013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William Bragg, Lawrence Bragg. [12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1).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45: Sir Alexander Fleming, Ernst B. Chain, Sir Howard Florey. [12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7).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5: Barry J. Marshall, J. Robin Warren. [12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34°56′S 138°36′E / 34.933°S 138.600°E
外部链接
- 阿德莱德市政局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阿德莱德市社区槪况
- 阿德莱德市简介及人口(2008-09年度报告)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阿德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