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铜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铜鼓,为南越国时期的文物

铜鼓壮语皷銅 gyongdoengz,又作 nyenz越南语trống đồng𪔠銅)是中国古代西岭南及西南地区(今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乃至于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国家的乐器。1976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出土5个铜鼓,据考古学家鉴定,是2700年前的古物,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铜鼓。

铜鼓形状像圆鼓,有各式图案,有的铜鼓上还有蟾蜍图案。铜鼓的直径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国出土的铜鼓有一千五百多个,共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1]。在东南亚各地也发现二百多个铜鼓。

“铜鼓”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出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制作铜鼓的以百越中的骆越为多,即是黎族壮族

岭表录异》:

蛮夷之乐,有铜鼓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厚,厚二分以外,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咸通末,幽州张直方龚州刺史。到任后,修葺州城,因掘土得一铜鼓,载以归京。到襄汉,以为无用之物,遂舍于延庆禅院,用代木鱼,悬于斋室。今见存焉。僖宗朝,郑𬘡镇番禺日,有林蔼者,为高州太守。有乡墅小儿,因牧牛闻田中有鸣,牧童遂捕之。蛤跃入一穴,遂掘之深大,即蛮酋冢也。蛤乃无踪,穴中得一铜鼓,其色翠绿,土蚀数处损阙,其上隐起,多铸蛙黾之状。疑其鸣蛤即鼓精也。遂状其缘由,纳于广帅,悬于武库,今尚存焉。

参考

  1. ^ 李昆声著. 李昆声学术文选 文物考古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5.04: 182. ISBN 978-7-222-08938-9.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