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边陷落
金边陷落 | |||||||
---|---|---|---|---|---|---|---|
柬埔寨内战的一部分 | |||||||
1975年4月,红色高棉对金边的最后攻势 | |||||||
| |||||||
参战方 | |||||||
红色高棉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 | 高棉共和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波尔布特 乔森潘 | 沙索沙康 | ||||||
兵力 | |||||||
40,000人 | 约20,000人 |
金边陷落(高棉语:ការធ្លាក់ភ្នំពេញ),或称金边沦陷、金边解放,是指红色高棉在1975年4月17日攻陷高棉共和国首都金边、结束柬埔寨内战的事件。
1975年4月初,金边作为高棉共和国仅存的据点之一,被红色高棉武装包围。城内人员完全依赖波成东国际机场的空中补给以继续保卫金边。但是随着红色高棉节节胜利,美国于1975年4月12日发起鹰迁行动,撤离在柬国民和柬埔寨盟国人员。高棉共和国政府很快撤离金边,打算在靠近泰国边境的地方建立一个新的行政中心以继续抵抗。
4月17日,高棉政府军在金边周围的最后一道军事防线被攻破,红色高棉成功占领金边,标志着柬埔寨内战结束。红色高棉之后杀害高棉共和国官员和军人;强迫金边居民撤离,清空整座城市。无视外交豁免权,强迫躲藏在法国大使馆的柬埔寨人离开大使馆。红色高棉正式掌权,标志着红色高棉大屠杀开始。
背景
红色高棉对于金边的攻击始于1973年。1973年6月,红色高棉率领约有一万人的部队攻击金边、之后又尝试围攻金边,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柬埔寨的军事局势在1973年似乎暂时不太危急,高棉政府军也成功在没有美国空中支援下击退红色高棉。但是高棉政府军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协调和应变性、贪腐问题严重,这些因素使到高棉政府军伤亡惨重,士气持续低落[2]:119。自从1973年开始,美国在越南化的政策下停止在柬埔寨境内进行空袭、仅提供补给,留下高棉政府军自生自灭。[3]
1975年初,美国支持下的高棉共和国政府仅控制金边地区和湄公河沿岸部分城镇,这些城镇为从南越运来的粮食和弹药提供了重要的补给线。因此在1975年旱季攻势期间,红色高棉没有继续对金边进行正面攻击,转而开始尝试切断高棉政府军的湄公河补给线。1975年1月12日,红色高棉袭击波萝勉省的乃良市,这是高棉政府军在湄公河上的一个重要防御前哨。[4]
1月27日,7艘舰艇缓慢地驶入金边。这7艘舰艇原本是由16艘舰艇组成的海军护航队其中一部分,该护航队在距南越边境近100公里(62英里)的路程途中遭到攻击。2月3日,一支航队在距离金边约74公里(46英里)处航行期间被红色高棉放置的水雷击中。对于水雷问题,虽然高棉海军拥有扫雷能力,但由于红色高棉控制河岸,因此扫雷工作成为不可能的任务、充其量情况下也是十分昂贵[4]:102-104。结果高棉海军损失四分之一舰艇,70%水手死伤。[5]:347
2月17日,高棉政府军放弃重夺湄公河补给线,使到所有向金边提供的物资都必须透过空运抵达波成东国际机场(现金边国际机场)[4]:105。之后美国迅速调集食品、燃料和弹药空运到金边,但这些支援均受限于凯斯-丘奇修正案[5]:347。在依赖空中补给期间,一家与美国政府签约的航空公司伯德航空负责管理由C-130和DC-8飞机组成混合机队的空运,这些飞机每天从位于泰国的乌达堡皇家海军机场飞往波成东20趟,以确保金边仍然有物资供应。[4]:105
3月5日,红色高棉的炮兵在位于金边西北部的吐粒(Toul Leap)炮击波成东机场,但随着高棉政府军部队于3月15日重新夺回吐粒,炮击暂时结束。但同时红色高棉军队继续逼近金边北部和西部,很快就能够再次向波成东机场发动袭击。3月22日,有火箭弹击中两架补给飞机,迫使美国大使馆第二天宣布暂停空运,直到局势改善。由于意识到如果没有补给,高棉共和国很快就会全面溃败,美国于3月24日重新开始向金边空运,并增加可用于空运的飞机数量[4]:105[5]:358 。高棉政府和美国都希望红色高棉对金边的攻势能够推迟到5月雨季开始,那时战斗的强度通常会有所减弱。[5]:356
红色高棉攻势
3月下旬
到3月下旬,高棉政府军的防线距离金边市中心约还有15公里(9.3英里)。在西北地区,高棉政府军第7师的处境日益严峻;第7师的前线有多处被敌军切断,特别是在曾多次易手的吐粒地区。而位于波成东机场以西约10公里(6.2英里)处、驻守在4号国道的第3师与自己在磅士卑的指挥所的联系被切断。[6]:155
在南部前线,高棉政府军第1师与由朗农准将领导下的第15旅负责防御,这是当时前线最平静的地方。在达克茂市、1号国道和巴萨河地区,第1师持续受到来自红色高棉的军事压力。金边以东有伞兵旅和金边军区部队保卫;位于水净华区的高棉海军基地和位于波成东的高棉空军基地均由自己的部队保卫。[6]:156
位于湄公河东岸的乃良市作为关键位置被完全孤立。当地的高棉政府军捉襟见肘、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高棉政府军的需求。高棉政府军的整体后勤状况日益严峻,步兵的弹药补给只能零星进行。[6]:156
4月1日
高棉共和国总统朗诺于4月1日辞职,他在柬埔寨国会大厦举行的送行仪式只有当地的高棉人参加,没有外国外交官受到邀请。之后朗诺和他的家人从桑园区的一处机场出发,乘搭直升机飞往波成东国际机场。朗诺抵达波成东后会见美国大使约翰·冈瑟·迪恩,然后登上柬埔寨皇家航空的航班飞往泰国并开始流亡[6]:158-161[5]:358。朗诺辞职后,成为代理总统的苏金奎希望随着朗诺离开,和平谈判能够取得进展。[6]:161
尽管红色高棉遭到高棉政府军猛烈抵抗,但最终在三个月的围困后在4月1日晚,乃良陷落。乃良市的陷落导致通往金边的南部通道门户大开、近6000名红色高棉士兵加入围攻金边的部队。而且红色高棉军队在乃良缴获的六门105毫米榴弹炮对金边构成进一步的威胁。[6]:156[4]:105[5]:358
4月2日至11日
4月3日至4日期间,高棉政府军第1师在乃良附近的1号国道上所占据的阵地纷纷被红色高棉占领;无论是经由公路或是湄公河,都没有可能为当地的守军提供增援[6]:156。 在金边以北,红色高棉对于第7师驻守地区的攻击每天都发生,尽管有定期的空中支援,但那里的局势没有任何改善。高棉政府军为夺回失地而进行的几次反攻均未成功。高棉政府军第1师遭受的损失与日俱增,用直升机疏散伤病者已不再可能。[6]:156-157
抽调前省卫队各营所组成的最高统帅部最后预备队被紧急送往北方前线,但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后被红色高棉彻底击败。此后北部防线上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而且没有任何可能将其填补。在西部,诺罗敦·占达朗赛准将的第3师尽管有增援,但仍无法在磅士卑与自己的部队会合并夺回位于吐粒的阵地。另外,一次计算错误导致高棉政府军的炮火在行动期间落在友军(第3师)上,严重影响该部队的士气。[6]:156-157
在此期间,难民从四面八方逃入金边。民事和军事当局都陷入困境,不知道在哪里安置这些难民。当地的学校、宝塔和公共花园被难民占领;当局无法确定在这些难民当中,谁是平民百姓,谁是红色高棉的间谍[6]:157。4月11日,美国政府在北京要求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的名义领导人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立即返回金边,但是这请求在第二天的早上被西哈努克拒绝。[5]:363
4月12日
随着军事局势恶化、红色高棉步步进逼,美国在4月12日发动鹰迁行动以撤离所有在地美国人员。美国同时邀请高棉共和国政府的成员撤离,但除代理总统苏金奎在没有知会其他领导人的情况下离开外,其他政府成员都拒绝逃离金边[4]:114。这次撤离行动为高棉共和国政府的领导层带来震惊,因为当时金边和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除被北越占领的东部城市)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据估计,当时政府控制下的人口为600万,红色高棉控制下的人口只有约100万。[6]:162-163
上午8时30分,由高棉共和国最高官员和军事领导人组成的部长会议在隆波烈的总理办公室决定召开会议;从下午2时开始,会议在查姆贾蒙宫举行。该会议最终通过一项决议:将权力移交给军方、并谴责苏金奎没有以合法方式移交权力。晚上11时,大会选举了最高委员会成员,分别是:沙索沙康中将(高棉政府军总参谋长)、通万凡孟少将、沙伦迪·冯少将、埃冲(Ea Chhong)准将(高棉政府军司令)、隆波烈准将、杭吞学和副总理兼社会共和党代表的欧金昂(Op Kim Ang)。[6]:164
军事局势在白天急剧恶化。在北部,尽管高棉政府军部队进行猛烈抵抗,但红色高棉还是在几个地点切断防线。由于波成东机场被占领的危机迫在眉睫,令到位于明杰的小型军用机场被指定为运送弹药和补给的飞机和直升机的紧急降落地点。[6]:164-165
4月13日至16日
4月13日是柬埔寨新年开始的日子,但是红色高棉继续炮轰金边。上午9时,最高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一致选举沙索沙康为总统,成为政府首长和临时国家元首。沙索沙康决定向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提出最后一次和平协议,该协议同意将高棉共和国及其武装力量移交给他(西哈努克),但坚拒向红色高棉投降。当天深夜,沙索沙康召开由最高委员会和内阁组成的部长会议。[6]:165
该会议所做的决定包括一些政治和军事措施:将不断增加的难民安置在学校、佛塔且为他们提供食物;改组内阁、透过从不同省份调派几个营穿越中部地区以加强金边的防御力量。此外政府成立由隆波烈担任主席的特设委员会,为与西哈努克亲王和红色高棉进行和平谈判。[6]:165
到4月14日,金边的军事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当天上午,全体内阁在总参谋部办公室举行会议。10时25分,一名高棉空军飞行员从T-28轻型攻击机上投下四枚重250磅的炸弹。其中两枚炸弹在距离总参谋部办公室约20码(18.2米)处爆炸,炸死7名军官和军士,炸伤20人。沙索沙康之后宣布实施全日宵禁,并宣布战斗将持续进行。[6]:166 [7]:125
当天下午,位于金边以南11公里(6.8英里)处的干拉省首府达克茂市被红色高棉占领;达克茂作为高棉政府军防线的关键点,其陷落造成高棉政府军士气低落。其后尽管多次发动反击,但以失败告终。很快,金边南郊就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美军对波成东的空中补给也完全停止。[6]:166[7]:125
15日开始,红色高棉从金边的北部和西部进攻。波成东机场和金边以北、呈东西走向的堤坝,构成首都周围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很快在红色高棉的攻势之下崩溃。就算有从湄公河以东带回的伞兵旅的介入,但对金边以西的局势没有任何影响;该伞兵旅试图向西移动,但只能沿着4号国道推进6公里(3.7英里)[6]:158。 同时,难民继续涌入金边。[6]:167
4月16日上午,内阁会议正在讨论如何尽快向北京方面(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及红色高棉)提出和平协议。隆波烈起草要求立即停火并将权力移交给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的和平协议。该协议透过红十字会和法国新闻社发送到北京。随着军事局势日益恶化,金边城以北的壳牌石油油库被炮火点燃,金边城以南的棚屋也被大火席卷。[6]:167-168
内阁整个下午都在等待北京方面的答复,但是到晚上11时还是没有任何回应;此后内阁意识到红色高棉不想接受这一协议[6]:167-168。 同时,红色高棉在伞兵旅撤出后占领湄公河东岸,而殿德将军的第2师则控制着莫尼旺大桥。[7]:126
在波成东机场被红色高棉占领后,高棉空军轰炸高棉空军的指挥中心和机库,进行最后一次战斗飞行。在几乎耗尽军械储备后,97架高棉政府军飞机从柬埔寨各地的空军基地和辅助机场飞离柬埔寨,机上的少数平民透过这些飞机逃往泰国避难。[8]
陷落
4月17日凌晨2时,由于和平协议未有任何反应,全体内阁成员同意将政府成员从金边迁至邻近泰国边境的奥多棉吉省首府三隆,以图继续抵抗红色高棉及其军队,而离开金边的唯一方法是搭乘直升机。凌晨4时,高棉政府成员在Wat Botum Vaddey(11°33′32″N 104°55′55″E / 11.559°N 104.932°E)前的花园集合,但是直升机没有出现[6]:168-169。
高棉政府成员于凌晨5时30分回到隆波烈总理的家中,并决定在金边殊死抵抗红色高棉。凌晨6时,新闻部长唐林香(Thong Lim Huong)带来一份刚从北京送来的电报,西哈努克在电报中再次拒绝和平协议;除在1970年柬埔寨政变中掌权的7名成员外,更另外将最高委员会的成员列为“主要叛徒”[6]:168-169,并且判处朗诺和他的表弟朗农死刑。[9]
自凌晨4时起,金边城北部主要发电站(11°35′24″N 104°54′54″E / 11.59°N 104.915°E)周围发生激烈战斗。黎明时分,当地的高棉政府军部队被迫向红色高棉让步,并沿着莫尼旺大道撤退到金边市中心,交火停止[10]:84。沙伦迪海军上将已返回正遭受红色高棉攻击的水净华海军基地。后来他打电话给沙索沙康,很快得知海军基地已经被敌军包围,陷落在即。当红色高棉军队进入海军基地的指挥所时,沙伦迪选择开枪自杀。[9]
到早上8时,剩下的内阁成员、众议员和参议员离开会议场地,只留下隆波烈和沙索沙康。此时石仁(Thach Reng)将军赶到,恳求他们从金边撤离,因为他在金边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仍然有他的特种部队人员和7架UH-1直升机可供使用。大约8时30分,沙索沙康和他的家人登上直升机离开金边,高棉政府军指挥官埃冲(Ea Chhong)也从金边撤离。与此同时,隆波烈登上另一架直升机[6]:169[11];结果由于隆波烈要求和家人乘搭另一架可用的直升机、错失逃生机会,最后被红色高棉俘获。[9]
之后4架直升机于9时30分抵达磅同市加油,直升机同时透过无线电与金边建立联系;沙索沙康透过无线电得知红色高棉已攻入高棉政府军总参谋部总部,而且梅西尚(Mey Sichan)将军以沙索沙康的名义向全国和军队发表讲话,要求他们升起白旗以示和平。沙索沙康的直升机于下午1时30分抵达奥多棉吉;当时高棉共和国覆亡在即,建立偏安政权的机会也似乎消失殆尽,因此剩下的官员决定越境流亡泰国。[6]:169-170
当红色高棉进入首都时,由赫姆·凯斯·达拉(Hem Keth Dara)领导著一群自称属于“民族运动”(实际上是由朗农建立,以冒充是其中一个红色高棉的派系)的士兵和武装学生在金边城周围游行,欢迎红色高棉的到来。民族运动的成员最初受到红色高棉的容忍,但后来被红色高棉解除武装、围捕并处决。[12][13][5]:365[7]:136-137
几个小时后,红色高棉军队开始从四面八方进入金边市中心,并在主要十字路口驻扎,解除高棉政府军士兵武装并收缴武器[5]:365。被解除武装的高棉政府军士兵随后被押往体育场处决。之后红色高棉在新闻部举行记者会,在新闻部的大楼内关押著包括朗农和赫姆·凯斯·达拉在内的一些囚犯。一辆载着隆波烈的汽车抵达,他加入囚犯们的行列。[7]:143-144
中午之后,红色高棉下令疏散金边所有市民三天;将红十字会试图将其建立为中立区的金边皇家饭店驱逐出外籍人士和柬埔寨人、并清空该市的医院,医院里收容大约20,000名战争伤员,这些伤员在被强迫前往乡下的路上通常很难存活[7]:145-147。而在法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有逾约800名外国侨民和600名柬埔寨人避难[5]:366。 此时红色高棉军队人数仅有约68,000人,另有14,000名党员。美国记者伊丽莎白·贝克说道,由于缺乏控制柬埔寨全境所需的军队人数,清空金边那些对他们漠不关心或公开敌对的人口对于确保红色高棉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14]:165-166
红色高棉指挥官贵敦在莫诺隆酒店(11°34′12″N 104°55′05″E / 11.57°N 104.918°E)组织“消灭敌人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第一个行动是下令立即处决朗农和其他高棉共和国政府领导人。而被俘的高棉政府军军官则被带到莫诺隆酒店撰写自己的传记,最后带到体育场处决。[14]:192-193
后续
4月18日上午,沙索沙康和高棉共和国政府的其余成员以及各类军事人员登上一架C-123运输机,飞往乌塔保国际机场并流亡[6]:170-171。同一天,红色高棉命令法国驻柬大使馆内的所有柬埔寨人(除嫁给法国人的妇女外)离开大使馆,否则他们将使用武力接管大使馆;红色高棉拒绝承认任何庇护权。从大使馆被驱逐的人包括西索瓦·施里玛达亲王,他是1970年推翻西哈努克统治的主谋之一,并被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标记为必需处决的7名叛徒之一[7]:156-157;同样被驱逐的还有西哈努克的妻子之一的马尼万·帕尼冯公主、财政部长林启泰(Khy-Taing Lim)和卫生部长洛昂纳尔(Loeung Nal)。[15]
4月21日,隆波烈在金边的体育圈(Cercle Sportif;现为美国驻柬大使馆所在地)被处决,红色高棉控制下的电台随后报告称他被斩首[14]:160,193 ;但其他报道表明他和西索瓦一同被行刑队处决[16]、或他的肾脏被枪击中并缓慢地死亡,而他的家人则被机枪扫射处死。[9]
4月23日,红色高棉(柬埔寨共产党)的领导人波尔布特抵达荒无人烟的金边[14]:164。4月30日,法国驻柬大使馆的人员被红色高棉装上卡车,卡车在4天后抵达泰国边境。[7]:164-166
金边陷落后高棉共和国的覆灭使红色高棉巩固对柬埔寨的控制。红色高棉之后将国家更名为“民主柬埔寨”,并开始实施农业社会主义。高棉共和国的支持者和大批知识分子、少数族裔被杀害,而前城市人口则被强迫到农村劳动;许多人死于在各个集中营的虐待和营养不良。这最终导致红色高棉掌权期间150-200万人死亡,柬埔寨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被杀,史称“柬埔寨大屠杀”。[17][18][19]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北越之外,红色高棉切断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在1975年4月30日西贡陷落后,红色高棉要求所有北越军队离开其在柬埔寨的根据地,但越军拒绝离开他们声称是越南领土的某些地区。越南海军也控制一些以前由南越控制的岛屿以及越南和柬埔寨之间有争议的其他领土和岛屿[14]:195。 由此导致1975年5月越南和柬埔寨在多个岛屿上发生一连串冲突;红色高棉也扣押外国船只,引发马亚克斯号事件[14]:195 。柬埔寨和越南之间的冲突一直持续到1975年8月, 此后两国关系有所改善[14]:198 。直到1977年初,红色高棉(柬埔寨革命军)开始攻击越南边境省份,更加在巴祝市镇屠杀近千名越南平民[20],其他袭击也造成大量越南平民死亡,这最终导致1978年12月开始的柬越战争[14]:304。越南推翻柬共政权后,红色高棉政权的暴行才得以曝光。[18]
参见
参考资料
- ^ 张耀秋. 從金邊攻防看高棉局勢. 问题与研究. 1974-04-10, 13 (7): 60-62 [2024-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9) (中文).
- ^ Lipsman, Samuel; Weiss, Stephen. The False Peace: 1972–74. 波士顿: Bos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ISBN 0-939526-15-8 (英语).
-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Khmer Rouge Regime [红色高棉政权的兴衰]. Asia Pacific Curriculum.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2) (英语).
- ^ 4.0 4.1 4.2 4.3 4.4 4.5 4.6 Dunham, George R. U.S. Marines in Vietnam: The Bitter End, 1973–1975 (Marine Corps Vietnam Operational Historical Series). Marine Corps Association. 1990 [2019-11-04]. ISBN 978-0-16-02645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英语).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Shawcross, William. Sideshow: Kissinger, Nix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ambodia. Andre Deutsch Limited. 1979. ISBN 0-233-97077-0 (英语).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前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Sutsakhan, Lt. Gen. Sak. The Khmer Republic at War and the Final Collapse.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87 [2024-03-27]. ISBN 9781780392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27) (英语).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Swain, Jon. River of Time: A Memoir of Vietnam and Cambodia. St. Martin's Press. 1997. ISBN 978-0425168059 (英语).
- ^ Jan Forsgren. Cambodia: Khmer Air Force History 1970–1975 (Part 2).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9.0 9.1 9.2 9.3 Chhang Song. The final hours of the Khmer Republic. Khmer Times. 2015-04-16 [2024-03-27] (英语).
- ^ Neveu, Roland. The Fall of Phnom Penh, 17 April 1975. Asia Horizons Books Co., Ltd. 2015. ISBN 978-6167277103.
- ^ Conboy, Kenneth. FANK: A History of the Cambodian Armed Forces, 1970–1975. Equinox Publishing (Asia) Pte Ltd. 2011: 223. ISBN 9789793780863 (英语).
- ^ Falhgren, Martin. The Forced Evacuation of Cambodia’s Cities [柬埔寨城市被迫疏散]. 马克思主义文库. 1975-05-19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英语).
- ^ Ponchaud, François. Cambodia Year Zero. Penguin Books. 1979: 17. ISBN 978-0030403064.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Becker, Elizabeth. When the War was Over: Cambodia and the Khmer Rouge Revolution. PublicAffairs. 1998. ISBN 978-1891620003 (英语).
- ^ Bizot, François. The Gate. Alfred A. Knopf. 2003: 166. ISBN 978-0375727238 (英语).
- ^ Jackson, Karl. Cambodia, 1975–1978: Rendezvous with Death.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184. ISBN 978-0691078076 (英语).
- ^ Heuveline, Patrick. 'Between One and Three Million': Towards the De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a Decade of Cambodian History (1970–79). Population Studies. 1998, 52 (1): 49–65. JSTOR 2584763. PMID 11619945. doi:10.1080/0032472031000150176 (英语).
- ^ 18.0 18.1 柬埔寨:四十年前的厄运. 德国之声. 2015-04-17 [202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9) (中文).
- ^ 关于红色高棉政权之后柬埔寨社会记忆、宽恕与和解的看法 (PDF). 红十字国际评论. 2019-04, (910): 6-7 [2024-03-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3-29).
- ^ 1979年中越血腥邊界戰前 越南沒有“霸凌”中國. 美国之音. 2021-11-20 [202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