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辰市城之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辰市城之战
日期元龟2年(1571年)8月4日
地点
大和国辰市城(今奈良县奈良市东九条町)
结果 筒井军胜利
参战方
筒井军 松永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筒井顺庆 松永久秀三好义继
兵力
5,000 10,000
伤亡与损失
不明 攻城失败,500人战死、500人负伤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辰市城の戦い
假名たついちじょうのたたかい
平文式罗马字Tatsuichijyō no tatakai

辰市城之战是1571年(元龟2年)松永久秀联合三好义继攻打筒井顺庆所属辰市城的战役,但松永、三好联军未能攻克城池,甚至被筒井军反扑。

背景

织田信长于元龟元年(1570年)的志贺之阵信长包围网的各方势力妥协和谈后,在上洛之战中获织田信长跟足利义昭安排领有大和国松永久秀开始积极扩张势力,在元龟2年(1571年)3月时派遣家臣竹内秀胜攻打大和国柳本城、5月时派儿子松永久通攻打漥城[1],并且对破弃与德川家康同盟且出兵与远江国、三河国的武田信玄去信表示友好[2][3]

松永久秀在当年5月诱召畠山昭高的家臣私部城主安见右近并将之杀害[4],随后与其子松永久通一同进攻私部城,但久攻不落而撤退[1],随后在三好三人众于6月进攻畠山昭高的高屋城时,松永久秀出兵支援三好三人众,却因为畠山家臣游佐信教的防备而没法攻陷城池[5][1][6][7]。而将军足利义昭也收九条植通之女为养女嫁给大和国另一方势力筒井顺庆作为拉拢[5][1]。原本在松永久秀帐下随军攻打高屋城的箸尾为纲也反叛松永久秀,松永久秀联合三好三人众跟三好义继领1万5千人攻打[6],本还派人要求箸尾为纲献出人质投降,但箸尾为纲不肯,松永、三好联军攻城不克,松永久秀退居龙田法隆寺,松永久通退往多门山[5][1]。松永久秀在7月协同三好三人众跟三好义继出兵摄津国袭击足利家臣和田惟政,但在细川藤孝三渊藤英的救援下,松永、三好联军攻击不果撤退[1][4]

趁此机会,筒井顺庆在7月时派兵往奈良进行掠夺,并在白土兴建城砦,又于辰市筑城以逼进松永久秀的领地,并让井土国秋入镇辰市城[1]

战况

为反制筒井顺庆的逼迫,松永久秀松永久通父子和三好义继联合组成1万兵力[8],两军在大安寺会师后,攻打辰市城[1],松永、三好联军在7月25日发动攻势,井土国秋以弓箭跟火绳枪防备,使松永、三好联军短时间内无法攻陷,而筒井顺庆也在7月29日召集兵马,组成5千兵力往援[8]

筒井顺庆将兵力分成7段,跟松永军三度以弓箭、火绳枪互相射击后,筒井军先锋山田顺清率300人突击,击散了松永军先锋森秀光、海老名胜正率领的500人,双方损失50多人,但在松永军的松永右卫门佐率1千兵力反攻,并以百余挺火绳枪猛烈射击下,山田顺清战死。筒井顺庆的本阵往后方退却,而松永军在杀死筒井军的先锋将领后奋勇前进,却遭到筒井军伏击,连松永久秀的本阵也一度被筒井军杀入,松永久秀循奈良南方放火烧屋,利用灰烟掩护撤退,带领残余兵力退往多闻城[8]

松永、三好联军遭到筒井军击破后,共5百人战死、5百人负伤,激战中松永久秀的侄子松永左马进、孙四郎,侄孙松永久三郎等一门众及部下河那邉伊豆守、渡边兵卫尉、松冈左近、赤泽藏介、荣林院、竹田对马守、狛治部大辅、渡部采女、中冈藤市兄弟等战死,竹内秀胜跟山口古市兄弟受伤[1]。三好义继方阵亡将领33人,士兵损失207人[6]。松永久秀在8月6日退往信贵山城[1]。筒井军中,筒井顺庆的妹夫岩城城主山田顺清战死[9],筒井顺庆将斩获的240颗首级献给幕府[5]

筒井方的筒箸尾为纲跟越智玄蕃头在8月5日随即进攻松永方的森屋城,后又攻打筒井城,斩杀城将森藤五郎后拿下城池,筒井顺庆再度回归筒井城,原属松永方的高田城在战死40多人后被筒井军攻下,随后番原城、藏堂城也被筒井军攻陷,超昇寺城也在8月10日投降筒井方[10][1]。9月时筒井顺庆在多闻城外围新筑城砦,然后数次领兵骚扰多闻城,但也没法顺利攻克,遂留下慈明寺左门跟福须美兵卫监视,领兵回归筒井城[10]

筒井顺庆随后在9月7日攻陷松永方的山田城,筒井顺庆在10月奖赏有功将士,并赠物给兴福寺致谢。在11月时经由佐久间信盛跟明智光秀中介,筒井顺庆投降织田信长[10],织田信长回赠筒井顺庆骏马跟太刀,并中介松永久秀跟筒井顺庆和谈[8]

参考来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多闻院日记
  2. ^ 武州文书
  3. ^ 荒尾文书
  4. ^ 4.0 4.1 言继卿记
  5. ^ 5.0 5.1 5.2 5.3 大日本编年史
  6. ^ 6.0 6.1 6.2 寻宪记
  7. ^ 寸金杂录
  8. ^ 8.0 8.1 8.2 8.3 筒井家记
  9. ^ 宽政重修诸家谱
  10. ^ 10.0 10.1 10.2 皇朝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