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裈 (日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语:ふんどし Fundoshi */?)是日本一种传统的内裤样式,在中国也被称作兜裆布。裈一般是一段两侧有窄长布条的长宽布条,透过一定穿着方式用于遮挡私部。

裈的来历有南部起源说和大陆起源说等说法,但迄今没有一个统一信服的来历。南部起源说的依据在于东南亚地区、波西米亚地区和南美地区都有类似六尺裈的服装出现,如台湾达悟族即有类似的传统丁字裤服饰。而大陆起源说则认为日本的裈是来自中国的“犊鼻裈”,这是一种形状像牛鼻子而类似日本裈的服装。日本祭典中,所采用的六尺裈可以视为南方起源说的有力证据;越中裈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包括为细川越中守三斋所发明,亦有越中一带游女发明。[1]

简介

“裈”由意符“衣”和声符“军”组成。从“衣”表示和衣服有关,“军”标示读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㡓,幒也。《方言》:‘裈、陈楚江淮之闲谓之䘴。’《释名》:‘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按今之套裤、古之绔也。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㡓。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方言》:‘无𧙥之袴谓之襣。’郭云:‘即犊鼻裈’。从巾,军声。古浑切,十三部。裈,㡓或从衣。”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在日本古代历史上,由于的价格十分昂贵,因此战场上区分死者的身份位阶往往就是依靠是否穿着裈来辨别。在江户时代引入棉花之前,除了武士之外,质的裈是一般老百姓的流行穿着,而贵族阶层则使用绉缎制成的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裈是日本男性和女性最主要的内裤款式。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西洋款式服装的流行,日本成年男性和女性开始逐步流行使用三角内裤平角内裤女式内裤等新的内裤款式。

关于裈的叫法,在日本国内各不相同。关西地方称为“フドシ”、关东地方称为“フンドシ”、仙台称为“ウチオビ”、盛冈称为“コバカマ”、常陆地方称为“テコ”、德岛地方称为“テテラ”、高知地方称为“フゴメ”、长野地方称为“モッコ”[2]

材质

一般的裈多用白色的棉织物制成,此外也可以用人造纤维真丝麻布等材质制成。裈的材质看上去大多像是比较粗糙的细布,触感较硬。裈的颜色一般是白色,但是红色和蓝色亦可。

种类

身着红色六尺裈的男子(正面)
身着红色六尺裈的男子(背面)

裈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六尺裈越中裈、畚裈、割裈、黒猫裈等,它们在颜色和造型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六尺裈

六尺裈由长度180到300厘米,宽约34到16厘米的布料制成,是日本男性的内裤款式之一。其最大的特征在于臀部部分曝露较多。现在六尺裈主要用于祭典或游泳时穿着。

越中裈

越中裈是长为100cm、宽为34cm的布条,一端有带子连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军中普遍使用。

畚裈

畚裈是长为70cm、宽为34cm的布条,两端有带子连接。歌舞伎一般普遍使用。

割裈

六越裈的早期版本,是长为150-160cm之间、宽约30-40cm之间的布条,介于六尺裈越中裈之间。在战国时代江户时代大名一般普遍使用。

黒猫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常见的泳装,由于为黑色布料,故称为黑猫裈

紧裈

日本福冈市博多区于每年7月举行的博多祇园山笠时所常见的装束。

晒一反

日本爱知县冬季举办的裸祭中常见的装束。

九尺裈

日本长崎县云仙市常见的装束,多为渔夫所使用。由于长度为10米,在穿着时,会把布条的一部分搭在肩上。

小裈

日本石川县舳仓岛海人常见的装束。

坠裈

歌舞伎时代剧常见的装束。

半鱼裈

裸祭中常见的装束。

六越裈

割裈的改良版,在平成时期发明。

回し(转裈)

相扑时所穿的裈,成人长度为630公分,宽度为45公分,高中生及小学生会较短。

穿着仪式

日本的部分地区,庆祝成人仪式会通过裈祝这种方式。另外在明治维新后的征兵要求成年男子需穿着白色越中裈,与裈祝仪式相似。

可水中穿着的裈

女性穿着的裈

日本女性在过去几乎没有穿着裈,仅有女相扑手穿着,但是《日本书纪》却有部分关于其他女性穿着裈的记载。最近,女性用裈开始流行于日本市场,并且开始逐渐由女性穿着。

艺术作品中的裈

ACG作品中的穿着裈的角色

有关裈的传说

参考文献

  1. ^ 宫武外骨编‘日本拟人名辞典’附录10页(成光馆,1930)
  2. ^ ‘服装大百科事典’

参考书籍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