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螭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和殿的清官式十三拼大吻

chī,原写为蚩吻,又称水麒麟,指的是一种安装在中国式建筑屋顶两端的装饰性雕塑,拥有龙头鱼身的造型。

螭吻从宋朝开始就逐渐从鸱吻中蜕变出来,并且造型越来越贴近现代的螭吻,明朝时成为屋顶两端的主流装饰物;另外,螭吻也可以指中国神话中龙生九子的其中一子,它的特点是擅咬吞,口中冒水润嗓,依附在建筑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从明朝开始才有吉祥寓意,才和建筑装饰产生连系。

名称

神话含义

螭吻并非是在远古时代就有的神兽,它出现的时间其实相当晚,到了中国第二晚的朝代“明朝”时才有文献证明其存在。

螭吻一开始写为“蚩吻”,“蚩”是龙的孩子,属水,也非常擅长水性,能喷水灭火,故被明朝的中国人安装在了房顶,希望在迷信上能达到“风水”的效果。在清朝时,蚩吻又和鲤跃龙门的典故合并,增加了喜在高处、四处眺望、跳跃力强的含义,随着清朝官式建筑的造型而流行于中国北方,但是中国南方的蚩吻却维持了明朝的含义,不一定会有擅长跳跃、反爬瀑布的能力。

福建省的闽人亦以金甲神传说而尊为金甲将军,此说法最后流传到了台湾岛[1]

清朝末期,蚩吻的写法逐渐变为“螭吻”,和另一个象征建筑物排水口的神兽“螭首”合并。

和鸱吻、螭首之异同

在建筑学上,螭吻的前身是鸱吻,而鸱吻又来自于鸱尾,“螭吻、鸱吻、鸱尾”三者均为屋顶的雕塑。而一开始的螭则属于完全不同的“螭首”体系,并不放在屋顶,而是放在中国古建筑底下的排水口。

神话中的“蚩”、“鸱”、“螭”也是三个毫不关联的神兽,蚩和螭同为龙的孩子;鸱则和龙无关,是乌龟变成的鸟。只是因为“蚩、鸱、螭”这三者的读音相同,加上功能相近而被后世混淆。

螭吻的特点是“闭口咬住”建筑物顶梁的正脊,以在寓意上达到“注水吞财”的效果。而明朝之前的鸱吻只有“张口吐水”的效果,不具备吉祥含义。

历史

名称史

明朝

写为“蚩吻”。

明朝人李东阳在他所撰之《怀麓堂集》中将“胡琴的头、刀柄、飞檐雕塑、钟摆、门口石狮、驮碑龟、大门兽头把手、匾额的边缘和屋顶雕塑”这九个在古代常见的动物造型设定成了“龙生九子”,还给这些装饰一一赋予了正面含义。此后,这种人为添加的说法反而在中国古代的日用品设计上成为定式,被华人们一直相信至今[2][3]

另外,同样是明朝的《升庵诗话》中也提到蚩吻,其他龙生九子的名称和功能都有所变动,但是对于放在屋顶两端的蚩吻,其描述却和《怀麓堂集》一致[4]

清朝

清朝前期就保持明制,写为“蚩吻”,后期则逐渐讹写为“螭吻”。

在中国进入清朝后,满族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而对汉族传统文化进行统一的收集和整理,把原本的一些建筑学的内容整理成册,并且将一些专用名词固定成某些写法。螭吻在1734年编撰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中单写为“蚩”[5]

之后由于和同样是龙生九子,同样也会喷水,所以和另一种中国建筑部件,位于排水口的“螭首”相混淆,加上清朝官式建筑的“过度简化、统一风气”,所以原本的“蚩”字也逐渐写成了“螭”。

使用史

西汉朝时建造宫殿,为防止起火就在鸱尾上加上吞脊兽造型,但此时这种造型并不是主流,在后续的一千年中也并未获得重大发展。

唐朝至宋朝期间,鸱吻在外形上经历了剧烈的复杂化,尤其在宋朝以后,这种构件的下半部分的细节越来越多,其造型也从“鸟翼”为视觉主体的设计改为以“龙咬”为视觉主体,其名字的写法也逐渐变为了鸱吻。鸱吻在此时又能叫做鳌鱼,在传到日本之后迅速演变出了日本的独立风格,于室町时代中进化为拥有老虎头的、成月牙弯曲状的、涂金立体的“𩾇”,和中国的设计有巨大差别。

到了明朝,螭吻在紫禁城为代表的的宫殿建筑中频繁出现,在太和殿屋顶所用之螭吻就被称为“正吻、龙吻”,此类螭吻的工艺成为日后中国工匠们的参考模板,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造或批量生产。

在清朝时期,经过政府规定的“官式建筑”出现,导致了中国北方的汉族建筑形成了“过度简化、统一”的风气,建筑的造型趋于单一化、呆板化,这影响到了螭吻本身。但是,在江南闽南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区则几乎不受此影响,中国南方的螭吻在进入清朝以后反而更加多样化,各类前代未闻的新设计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身为中国藩属国的越南阮朝朝鲜王朝琉球王国日本江户幕府外蒙古的螭吻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急速远离了原本的中国式设计,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独特风格。

目前螭吻在世界各国的唐人街、庙宇建筑中随处可见,已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吻兽之一,在某些场合甚至能直接指代所有吻兽 [6]

香港的渣打银行在旧版20元纸币的正面中亦可见其形象。

参见

参考资料

  1. ^ 镰田正; 米山寅太郎. 新版 漢語林 六版. 大修馆书店. 1999-04-01 [1994-4-1]. ISBN 4-469-03107-0. 
  2. ^ 《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上,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屃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亦作“ 龙生九种 ”。”
  3. ^ 在明朝徐勃所著的《榕阴新检》卷十三“胜迹”说到,刘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福州海口黄崎岸,横石嶙峭,常为舟楫之患,王审知福建观察使,思欲制置,惮于役力,乾宁中,因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言于宾僚,因令判官刘山甫往致祭,祭未终,海内灵怪俱见,山甫憩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须赤,凡三日,风雷乃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驿表以闻,号甘棠港。闽从事刘山甫,乃中朝旧族也,著《金溪闲谈》十二卷,具载其事。
  4. ^ 龙生九子:蒲牢好鸣,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风好险,睚眦好杀,负屃好文。
  5. ^ <卷二>:定厚如析条径,一尺二述得山花厚誉。<卷五>:每步架涕誉尺第,谨架,按五举加泛虫高一尺五。<卷七>:隋喘潜睡恻,就淳蒯域七盥醴驴,仇藤十六,谨八羌,党郁潜艺板以面祸。<卷二十二>:要一贻油戢钱祗巍。
  6. ^ 《可爱的北京系列:故宫春秋》 刘北汜1991年1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ISBN 7-5301-0201-X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