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葫芦墩战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葫芦墩战役
戴潮春事件的一部分

今台中市丰原区的行政区画图。
日期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十四日至廿八日
地点
结果 官民军从天地会手中夺回葫芦墩,但翁仔社首领之一廖世元战死沙场。
参战方
天地会 地方民勇
指挥官与领导者
  • 林日成
  • 张世英
  • 罗冠英
  • 廖廷凤(廖杰、廖俊杰)
  • 廖世元(廖细元)
  • 林传生
  • 参战单位
  • 天地会部众
  • 林日成民练
  • 竹堑民练
  • 东势角民练(粤勇)
  • 翁仔社民练(粤勇)
  • 葫芦墩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闰八月十四至廿八日,民军首领罗冠英虽率勇攻克彰化县葫芦墩(今台中市丰原区[1]),但另名首领廖世元[a]进攻员宝庄过程中却被反抗军首领林日成击溃,廖世元战死,官民军、反抗军各有胜场。[2][3]

    背景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间,戴潮春天地会众在彰化县大墩一带倡乱,导致原淡水厅同知秋曰觐命丧大墩乌日庄之役彰化县城亦陷落于天地会[4][5];嗣后位于淡水厅大甲城响应戴潮春,拥城自立,消息传回淡水厅城之后,竹堑乡绅林占梅等几经商议,拥戴张世英代理淡水同知一职,共同讨剿天地会反抗军,并于五月间克复大甲土城,暂缓淡水厅之危。[2][6]

    林占梅出任竹堑总办团练,资助官兵征讨天地会反抗军,并于五月间协助张世英收复大甲城。同治元年(1862年)秋七月,淡水同知由郑元杰接任,张世英卸职后[7],东势角首领罗冠英建议林占梅,让张世英率勇进驻翁仔社(今丰原区翁子里、翁明里、翁社里[1]:112)屯兵。东势角、翁仔社位于水道上游,居内山南北要害,北上进据大甲城、南则顾盼彰化县城,亦可截断东南水道,延续讨伐天地会反抗军的任务。[3][8]

    张世英在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间与东势角罗冠英、翁仔社廖廷凤、廖世元与林传生等缔结同盟,东势角、翁仔社民练约有千余人,多为广东籍民勇(客家人),部众不仅地理、枪术娴熟,且过往有与内山原住民交战的经验,林占梅遂以厚金聘之,协助张世英屯驻翁仔社共计三年。[2][3]

    战事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间,快官庄头人张俊标响应官军号召,竖立白旗,正式与天地会(红军)决裂,天地会戴潮春的盟友林日成自彰化县城发兵,攻打快官庄,因燕雾二十四庄屡屡率勇驰援[9],林日成久攻快官不下,后只得退兵。[2][3]

    闰八月十四日,罗冠英趁隙攻破脚寮、闰八月廿二日,自天地会中攻克葫芦墩;而翁仔社廖世元则进攻圆宝庄(员宝庄[b][1]),乘势同时发兵圳寮庄(今丰原区圳寮里、丰圳里[1])。闰八月廿八日,林日成调派大军自彰化北上,在圳寮夜袭廖世元部众,廖世元部众被火药掷击,兵勇数量亦不及对方,只得弃守员宝庄,廖世元拼死突围,但也身中十余创,后虽被张世英所救,护送至翁仔社,仍因伤重而殁,后在张世英主持之下,厚葬廖世元。[2][3][8]

    根据台湾学者柯志明《熟番与奸民》一书,曾经提到翁仔社与岸里社地区的客家集团也出现意见分歧,内部对于支持朝廷(白军)或天地会(红军)对立严重,甚至有兵戎相见的纪录,便反应在此役之中,罗冠英原本势如破竹,大有直取戴潮春老巢四张犁的态势,却遇到岸里地区(今神冈区)的客民反击,罗冠英只得退回葫芦墩地区。[10]:849

    后续

    • 廖世元原为翁仔社民练首领,身殁之后,其兵力归附张世英,张世英另外任命廖世元兄弟廖江峰、廖树[c],续掌民团首领。[2][3][8]
    • 罗冠英、廖廷凤撤守葫芦墩地区之后,趁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初,南埔十八庄与天地会戴潮春联合发起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自斗六门北上返回四张犁,与陈梓生会合并集结兵力,挥兵前往大甲支援路途,被罗冠英与廖廷凤出兵突袭,双方战事互有拉扯,直到翌年二月间的四张犁战役结束,罗冠英与廖廷凤才总算取下四张犁。[10]

    相关条目

    注释

    1. ^ 林豪《东瀛纪事》作“廖世元”,但在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以及蔡青筠《戴案纪略》皆写作“廖细元”。
    2. ^ 原文作“圆宝庄”,员宝庄可分作“东员宝”与“西员宝”,“东员宝”约今潭子区东宝里、“西员宝”包含“花眉庄”则皆约在大雅区的西宝里。
    3. ^ 吴德功《施戴两案纪略》、蔡青筠《戴案纪略》中,皆述接掌翁仔社民团的廖江峰系廖世元之弟,而林豪《东瀛纪事》的版本,则述廖江峰为廖世元之兄,廖树为世元之弟。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2.5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3-10].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3.3 3.4 3.5 林豪. 《東瀛紀事.下》. 南投: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7-16].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3) (中文(台湾)). 
    4. ^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台南市: 远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台湾)). 
    5. ^ 许毓良. 〈戴潮春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台湾)). 
    6. ^ 林豪. 《東瀛紀事.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2022-07-16]. ISBN 9570092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6 (中文(台湾)). 
    7. ^ 郑喜夫.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 南投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 ISBN 9570023120 (中文(台湾)). 
    8. ^ 8.0 8.1 8.2 吴德功(吴立轩). 《戴施兩案紀略》.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2022-02-06]. ISBN 9789570009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 (中文(台湾)). 
    9. ^ 顾雅文、蒋敏全. 〈陳捷魁〉. TBDB 台湾历史人物传记数据库.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0) (中文(台湾)). 
    10. ^ 10.0 10.1 柯志明. 《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 [Cultivated Aborigines and the Unruled Hans: Governance Deployment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in Qing Taiwan].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2021. ISBN 978986350476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