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三大支柱
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或华社三大臂膀是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华社)的惯用语,是对华团、华教和华文报的合称,指的是马来西亚华人自主创办,用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三种途径。[1][2][3]“华社三大支柱”是自19世纪起,马来西亚华人的先辈由中国南来落地生根以后,逐渐形成的共识,新、马两地在文化和历史上有渊源,亦有相同概念。[4][5][6]在两岸三地和其它海外华人地区则罕见此种说法。
马来西亚华人对“华社三大支柱”的共识是指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中文报刊,三者之间彼此互补,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务。[7][8]
- 华人社团组织(通称华团)是指非谋利性的社会团体,包括:商会、宗亲会、乡亲会、校友会、文化及慈善团体,是以华总和总商会为核心领导。[9]华人社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东南亚的“会党”或“公司”(Kongsi),它的性质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帮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的互助团体。早期东南亚华侨的“华人公司”除了管理、协助和庇护侨民外,也有执行制裁、调解纠纷和主持“公祠”的义务。[10]
- 华文源流教育(通称华教)是指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单一源流学校,经费多是源自于华人社群的资助和捐赠。它包括逾1200所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78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华中)、60所华文独立中学(独中)和3所中文大专院校(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韩江学院),国民型华文中学是由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领导,独立中学和3所中文大专是由董教总领导。[11][12]
- 中文报刊(通称华文报)是以华文为媒介语的报刊,有时也包括电台或其它类型的中文媒体。[13]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于1815年在马六甲印刷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现存创刊最久的中文报刊则是孙中山于1910年在槟城创办的《光华日报》。最初,在马来亚创办的报刊是以“侨报”为立场,主要记载“唐山”(中国)的新闻;马来亚独立以后,新生代的马来西亚华人开始正视自己的身份,不再称中国为“我国”,称国民政府为“我政府”。[14][15][16]
另见
参考
- ^ 黄国富, 掙扎在威權政體與族群政治中的媒體改革──以馬來西亞「撰稿人聯盟」的實踐例 (PDF), 台湾东南亚学刊, vol. 第5卷 no. 第2期 (东南亚研究中心), 2008年,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华人社团、中文学校与中文报纸被认为是社会的“三大支柱”(或称三宝),是华人建立族群认同与动员捍卫自身权益的重要组织。
[永久失效链接] - ^ 胡月霞, 谈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的关系 (PDF), 新纪元学院, 2009年 [2013-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中华文化能够在马来西亚传播并取得不断的发展,是拜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相对发达之赐。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中华文化能够扎根和繁衍,是依靠三大支柱:华人社团、华文报章和华文教育,而华文教育是这一切的根本。
- ^ 钟玉莲, 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以马来西亚为例, 国外社会科学, vol. 1995年 no. 第1期, 1995年,
华团、华校及华文报章被认为是华社的三大支柱。这其中尤以华校为最重要。如果大部分华人不愿意或没机会接受华文教育而不认识华文,如果华文教育没有健全的发展,没有完整的体系,华团和华文报将章日趋没落,华族文化也将逐渐虚弱甚至消失。
- ^ 韩山元, 华社未来新方向座谈会, 怡和轩, 2011年3月5日 [2013年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2月28日),
一个华人社会的存在必定要有三大支柱:华人社团,华文和华文报章。很显然地,有的支柱已经倾斜了。我认为,思索下一步的支柱的同时,也应加强巩固现有的支柱。
- ^ 辛翠玲, 一種本土化跨國華人的中國觀:以廖建裕為例 (PDF), 台湾东南亚学刊, vol. 第8卷 no. 第2期 (东南亚研究中心), 2011年,
华社、华校与华文媒体三大华人文化支柱在中国文化的拓展中逐渐复苏,但伴随着全球化所汇入的中国文化,却与华人文化有着很不相同的文化内涵。
[永久失效链接] - ^ 杨媛甯, 廖建裕與新加坡華裔館對華人性的主張 (PDF), 2010年中国政治学会年会 (中山大学政治所), 2010年,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12),
在三大文化支柱中,华校在维系与保存中华文化上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华校作为文化的根本,延续传统并传承中华文化于华人后代子孙。
- ^ 星洲情义80文艺演出, 許春:華教華團華文報‧華社三支柱須相配合, 星洲日报, 2009年10月2日,
星洲日报首席执行员许春表示,华文教育、华团和华文报是华社的三大支柱,三造必须互相配合及支持,才能共存共荣。
[失效链接] - ^ 傅承得, 華團根本, 星洲日报, 2007年3月13日,
华教、华团及华文报章,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为中华文化承先启后,也凝聚华社力量和提供必要援助。
[失效链接] - ^ 刘崇汉, 馬來西亞華團組織的困局與展望, 孝恩文化, 2001年12月21日 [2013年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19日)
- ^ 曾恕梅, 十八、十九世紀東南亞「華人公司」型態之研究:以西婆羅洲與新馬地區為例,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2004年
- ^ 林友顺, 大馬華文獨中新生爆滿現象, 亚州周刊, vol. 二十四卷 no. 第五期 (亚洲周刊), 2010年1月31日 [2022年3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27日),
华文教育(华教)被视为是马国华社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两个支柱是华人社团及华文报章。华教是华社的根,根在,民族在;根亡,民族亡。
- ^ 校友联总; 董总; 教总, 马来西亚华教常识手册 (PDF) 第六版, 董教总, 2009年3月,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05)
- ^ 全国新闻, 曹智雄: 避免青黄不接 华团应办活动吸引年轻人, 南洋商报, 2012年12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他强调,华社的三大支柱,在海外任何地方都一样重要,包括温哥华也有华团,并有属于华社的电台、学校和报馆等。
- ^ 郭招金, 全球化浪潮中的海外華文媒體, 人民网, 2005年4月4日 [2013年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华文报刊和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学校一起被称为华侨华人社区的“三件宝”,是支持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存在与延续的三根支柱。华文媒体在华侨华人史上、在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 ^ 谢诗坚, 馬來西亞華文報的變遷, 飞扬网络, 2004年9月29日 [2013年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28日)
- ^ 南文英, 華人報刊論, 香港《镜报》月刊, no. 6月号, 2002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