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国陆军第31步兵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31步兵团
存在时期1916年8月13日至今[1]
国家或地区 美国
部门 美国陆军
种类步兵
驻军/总部纽约州德拉姆堡
别称Polar Bears(专用称号英语Special designation,意为“北极熊”)[2]
格言Pro Patria(为国家)
参与战役俄国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小唐·C·费斯英语Don C. Faith Jr.
标识
一式佩章

美国陆军第31步兵团北极熊团)成立于1916年8月13日,在二战期间是美国远东军司令英语United States Army Forces in the Far East菲律宾师英语Philippine Division (United States)的一部分。该团不同寻常之处,是它在美国本土以外地区成立并度过大部分时间。[1]

该团是第三个获得该称号的团。第一个是为1812年战争而成立的,于1815年解散。第二个是1866年7月28日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陆军重组时由第13步兵团英语13th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第3营创建的,在1869年的重组中与其姊妹团第22步兵团英语22nd Infantry Regiment (United States)(也源于第13步兵团)合并。因为以前的第31步兵团的历史由别的继任单位传承,所以现在的第31步兵团不继承他们的历史或荣誉。[1]

历史

驻沪时期

“一二八”事变期间,中日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1932年2月1日,该团奉命前往中国上海,于2月4日抵达,支援海军陆战队第4团英语4th Marine Regiment和一支以英国为主的国际部队,防卫上海公共租界。尽管上海的邻近地区在事变中被摧毁,但上海公共租界仍然是安全的。危机过去后,该团于1932年7月6日抵达菲律宾。在上海的服务,使该团获美国海军部颁发长江服役奖章[3][4]该团军官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捐献了1600美元的银币,委托上海银匠熔化银币制成一个潘趣酒碗和65个配套的杯子,称为“上海碗”。1942年5月菲律宾美军投降前,该团的士兵将其埋藏在科雷希多岛,1945年战后挖掘出来。它是该团典礼中的重要礼器。[1]上海碗总是收藏在团部,1987年它首度被带到美国本土。[5]

占领韩国、日本

该团于二战后部署到韩国,随着苏联在朝鲜半岛撤军,该团于1948年12月从韩国移防到日本。[6]:142

朝鲜战争

31团1950年9月18日搭乘战车登陆舰登陆韩国仁川
被志愿军缴获的31团团旗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因为驻日美军普遍缺人,本团只有两个营,且因本团的上级单位第7步兵师负责防卫日本,7月份部署到韩国前线的三个师从第7师的三个团抽调人员,该师只剩574名军官和8,200名士兵,不到其编制的一半。为了补充人员,8,307名刚入伍的附编韩军编入该师,本团分配到1,857名韩军,大约是该团兵力的一半。大多数附编韩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也不会说英语,难以与美军共同作战。[6]:153-154

长津湖战役中,本团第3营和第32步兵团第1营,外加第7师师属炮兵营的两个炮兵连混编,组成第31团级作战队,接替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长津湖以东的阵地,该作战队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势兵力包围击溃,本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负伤后失踪,团旗被志愿军缴获。该作战队阻止了在长津湖西侧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被志愿军分割歼灭,美国海军因此授予本团第3营总统单位表彰[1][6]:424

本团在兴南撤退后到釜山重整,参加了第三次战役

韩裔金永玉于1951年4月被派至本团担任情报官,8月升任第一营营长,成为美陆军中少数族裔首位担任战场指挥官的营长。[7][8]

驻防

朝鲜战争战后,本团一直留在韩国,直到1957年陆军将所有步兵团重组为战斗群。本团第1战斗群隶属第7步兵师,驻韩国。1958年,本团第2战斗群在阿拉巴马州鲁克尔堡成立,本团史上首次在美国本土插上团旗。1964年,第2战斗群重组为本团第5营,1967年转移到佐治亚州本宁堡,隶属第197步兵旅。第5营于1971年在本宁堡解散。[9]

越战

第4营在南越

本团第4营于1967年春前往南越,最初作为第196步兵旅英语196th Infantry Brigade (United States)下属单位在D战区英语War Zone D柬埔寨边境附近的西宁市周围活动。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Patrick Feng. The 31st Infantry Regiment – The Campaign for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rmy. [202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美国英语). 
  2. ^ Special Unit Designations. 美国陆军军事历史中心. 21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10). 
  3. ^ Hardee, David L. Bataan Survivor: A POW’s Account of Japanese Captivity in World War II.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xv. 2017年12月1日 [2022年7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20日) –通过Google Books. 
  4. ^ Cornebise, Alfred Emile.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China, 1900-1938: A History of the 9th, 14th, 15th and 31st Regiments in the East. McFarland: 217. 2015年7月4日 [2022年7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7月20日) –通过Google Books. 
  5. ^ Bowl Buried To Prevent Loss To Japanese In WWII Comes To U.S.. AP NEWS. 1987-04-30 [202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0). 
  6. ^ 6.0 6.1 6.2 31st Infantry Regiment Association. The 31st Infantry Regiment: A History of "America's Foreign Legion" in Peace and War. McFarland. 2019年2月11日. ISBN 9781476632766. 
  7. ^ Kakesako, Gregg K. Soldier embodied bravery of 100th Battalion vets. Star Bulletin 11 (4) (Honolulu, Hawaii). January 4,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8). 
  8. ^ To award posthumously a Congressional Gold Medal to Colonel Young Oak Kim in recognition of his extraordinary heroism, leadership, and humanitarianism. H. R. No. 611 of January 27, 2023. 118th Congress (英语). 
  9. ^ Shoulder Patches. The 31st Infantry Regiment Associa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y 2016) (美国英语).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