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终止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完全正格终止式:C大调ii-V-I进行、四声部和声[1]Play

终止式(Cadence)是指以旋律和声上的配置作为乐曲解决或歇止。在调性音乐中终止式是用来强调乐句的主音("Tonic")的主要方法[2]

和声终止式(Harmonic cadence)指以最少两个和弦的进行作出终止式。节奏终止式(Rhythmic cadence)指以一个节奏的模式标示乐曲的终止式。[1]

终止式也有强弱之分,弱终止式标记乐曲的停顿,强终止式标记乐句的歇止,而终止式的强弱取决于其"完结"的感觉,此外具有终止式的和弦进行但没有"完结"的感觉也不能算是终止式。

常见终止式分类

PAC (C大调V-I进行Play)
IAC (C大调V-I进行Play)
Evaded cadence (C大调V-V42-I6进行Play)
PAC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 13)[3] Play

正格终止式

正格终止式("Authentic cadence")指V-IIV-V-I进行,当中属七和弦可以替代属和弦。这终止式可以说是大部分调性音乐的必然收结[2]

完全终止式

  • 完全终止式[4]("Perfect authentic cadence/PAC"):此终止式的和弦皆在它们的根音之上,而主音也在最后的和弦之顶。除了大调的V-I进行外,小调的V-i也可以属于此终止式。普遍来说,这种和弦是最强的一种[5],可以完全地达致和声和旋律上的终结[6]

不完全终止式

回避终止式

  • 回避终止式("Evaded cadence"):V4
    2
    -I6
    [7]

半终止式

半收终止式 (C大调I-V进行Play)
弗里吉亚终止式 (C小调i-v6-iv6-V进行Play)
A小调弗里吉亚终止式[8] Play
E大调吕底亚终止式[2] Play)
G大调勃艮第终止式[9] Play)
弗里吉亚终止式 (巴赫Schau Lieber Gott, BWV153)[10] Play

正格半终止

正格半终止式[4](Authentic half cadence;又称正格半收终止):用属功能的和声结束的终止式叫做正格半终止。以V和弦作结的终止式,之前的可以是ViiIVV/VKI等等的和弦。此终止式给人未完或延续的感觉,因此通常来说是弱终止式,并预告乐曲的继续。[11]

  • 弗里吉亚终止式(Phrygian cadence):iv6-V进行的终止式。此终止式因低音部分的半音行进很像弗里吉亚调式中的II-I终止式而得名。此终止式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它听起来也有古老的感觉(尤其它之前有v和弦时)。[12]另外巴洛克时期常用的做法是以此和弦终结一个缓慢的乐章,紧接着的是一个快乐章。[13]
  • 吕底亚终止式(Lydian cadence)
  • 勃艮第终止式(Burgundian cadences)

变格半终止

变格半终止[4](Plagal half cadence;又称变格半收终止):用下属功能的和声结束的终止式叫做变格半终止。一般以IV级和弦结束,偶尔也可能以ii级和弦结束,之前一般是主功能和声,如Iviiii等,也可能是离调和弦。

变格终止式

变格终止式(C大调IV-I进行Play)

变格终止式(Plagal cadence):也被称为阿门终止(Amen cadence),由于它经常出现于圣诗阿们歌词的部分。它为IV-I进行,但由于未能达到为乐曲的调性提供解决,在古典主义曲目中不常见,IV-I进行通常伴随着正格终止式。[14]另外,I-IV-I进行有机会被解读成V-I-V[11]

阻碍终止式

阻碍终止式(C大调V-vi进行Play)
莫札特第10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中的阻碍终止式[11] Play

阻碍终止式(Interrupted cadence/Deceptive cadence):以属功能和弦(一般是VV7)起但不以I作结(通常是大调的vi小调的VI、偶尔也出现大调的IV6小调的iv6等等)[15]。它为一个弱终止式,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悬念。由于V级和弦后一般期待的是I级和弦,但是在阻碍终止里,I级和弦本应该出现的位置被vi级和弦替代了,给听众形成了一种意外的音响效果,因此,阻碍终止属于意外进行的一种。

阻碍进行是指在乐句任意位置属功能和弦进行到vi级和弦的过程,当阻碍进行发生在乐句末尾时,我们称之为阻碍终止;因此,阻碍终止是阻碍进行的一种。阻碍进行也是意外进行的一种。

参考

  1. ^ 1.0 1.1 Benward & Saker (2003).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I, p.359. Seventh Edition. ISBN 978-0-07-294262-0.
  2. ^ 2.0 2.1 2.2 Don Michael Randel (1999). The Harva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p.105. ISBN 0-674-00084-6.
  3. ^ White, John D. (1976). The Analysis of Music, p.34. ISBN 0-13-033233-X.
  4. ^ 4.0 4.1 4.2 4.3 伊·杜波夫斯基 、 斯·叶甫谢娜夫 、 伊·斯波索宾 、 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 终止、乐段、乐句.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 (2013.3重印): 42. ISBN 978-7-103-03190-2. 
  5. ^ Thomas Benjamin, Johann Sebastian Bach (2003). The Craft of Tonal Counterpoint, p.284. ISBN 0-415-94391-4.
  6. ^ Caplin, William E. (2000). Classical Form: A Theory of Formal Functions for the Instrumental Music of Haydn, Mozart, and Beethoven, p.51. ISBN 0-19-514399-X.
  7. ^ Darcy and Hepokoski (2006). Elements of Sonata Theory: Norms, Types, and Deformations in the Late-Eighteenth-Century Sonata, p.. ISBN 0-19-514640-9. "the unexpected motion of a cadential dominant chord to a I6 (instead of the normatively cadential I)"
  8. ^ Don Michael Randel (1999). The Harva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p.106. ISBN 978-0-674-00084-1.
  9. ^ White (1976), p.129-130.
  10. ^ White (1976), p.38.
  11. ^ 11.0 11.1 11.2 Jonas, Oswald (1982).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Heinrich Schenker (1934: Das Wesen des musikalischen Kunstwerks: Eine Einführung in Die Lehre Heinrich Schenkers), p.24. Trans. John Rothgeb. ISBN 0-582-28227-6.
  12. ^ Finn Egeland Hansen (2006). Layers of musical meaning, p.208. ISBN 87-635-0424-3.
  13. ^ Randel, Don Michael (2003).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p.130. ISBN 0-674-01163-5.
  14. ^ Caplin, William E. Classical Form: A Theory of Formal Functions for the Instrumental Music of Haydn, Mozart and Beethove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3–45. ISBN 0-19-510480-3. 
  15. ^ 伊·杜波夫斯基 、 斯·叶甫谢娜夫 、 伊·斯波索宾 、 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 终止、乐段、乐句.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 (2013.3重印): 115. ISBN 978-7-103-0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