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不干预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23日) |
经济系列 |
芝加哥经济学派 |
---|
经济学主题 哲学主题 |
积极不干预政策或积极不干预主义(英文: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是香港前财政司夏鼎基于1980年提出的术语,用以概括香港政府当时“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政策。
术语的提出
1960年代,香港财政司郭伯伟提出不干预构想,采取自由放任政策。1970年代中,开始转向积极不干预的政策。1979年9月 ,夏鼎基在题为《过渡中的香港经济》的演讲中提到干预主义和调节机制。1980年12月,夏鼎基在向香港工业总会发表演说中,清楚地阐述了什么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他特别强调“积极”二字:[1]
“ | 但当我提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时,我是用‘积极’来形容‘不干预’的。也许我以往未曾清楚说明所谓‘积极’的涵义。这其实是指:当政府遇到要求作出干预的建议时,不会纯粹因为其性质而惯性认为建议不正确。刚好相反。一般而言,政府会因应当前和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形势,权衡轻重,仔细考虑支持和反对采取干预行动的理据——在经济的任何环节以及在需求或供应方面。然后,政府才作出积极的决定,研判利害所在。” | ” |
各界对“积极不干预”的理解
有学者认为,积极不干预应理解作“积极性”的不干预。积极不干预意味基本上是要干预的;若不干预,必须要有正面而积极性的效果。并指出,“港英年代的经济哲学一向是最大的支持,最小的干预。(maximum support,minimum intervention)”[2]
评价与质疑
积极不干预政策被一些学者视为“香港奇迹”(经济发达)发生的重要因素。另一些学者认为,积极不干预政策使劳工法例保持宽松,是香港政府纵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政策。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积极不干预主义已经消亡(甚至认为过去三十年并没有实施过严格的积极干预主义),称香港现在的经济政策是选择性干预主义(selective interventionism),当中例子包括:
- 1970年代的十年建屋计划、兴建地铁
- 1983年实施联系汇率,将港元与美元挂钩
- 1987年股灾时联交所停市4天
-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政府入市干预,动用近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分别出击外汇、股票和期货市场,打击国际炒家
- 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期,投资数码港和香港迪士尼乐园。
1999年9月,当时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曾经为投资数码港辩护,称数码港是政府的例外处理,而积极不干预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干预。[3][4]
2000年6月29日,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同样称当年八万五房屋政策“不说便不存在”,引起政界人士哗然[5]。
2002年6月,唐英年曾批评过殖民地政府标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是“骗人”的,他认为抽税、筑路、兴建公营房屋、工业邨等,均是干预,是任何政府都会做的;最重要是如何以公开、公正的政策改善营商环境。[6][7]
2006年9月11日,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明确表示,特区政府并不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并指这是“很久以前”的事。
2006年10月6日,一直视香港为“自由经济的最后堡垒”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香港错了〉(Hong Kong Wrong)一文[8],抨击香港政府令“积极不干预”制度夭折,是香港的“悲哀”,令香港“不再是自由经济的闪亮象征”。[9]
2007年9月7日,香港特区政府以平均价$155.4港元增持港交所股份,令其持股量增至5.88%,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港府增持港交所,显示对港交所的支持,有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009年,香港政府计划增加免费电视牌照,造成香港免费电视牌照争议,与政府一向对香港免费电视行业的意见和取态背道而驰。
涉及政府参与的交易
近年,中国大陆的国家单位部门和国企涉及在香港市场大手买卖股票、房地产等各种商业行为[10],虽然原因不明且有相关争议[11],但港府向中联办等部门提供免税特权[12]。
参见
参考文献
书籍
报刊文章
- 曾澍基 《迟来的讣闻 ─“积极不干预主义”巳死》,明报,1992年2月14日
- 刘迺强 《港府连“积极不干预”都不及格》,香港信报,2006年2月14日
- 刘迺强 《实践真正的“经济一国”》,香港信报,2006年3月14日
引用
- ^ 任志刚:〈政府并没有乖离积极不干预政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8年8月24日。
- ^ 陈坤耀:〈积极不干预政策被误解多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数码港计划京官泼冷水 陈太反驳应观察最终效益再评论〉,载《香港经济日报》A22版,1999年9月30日。
- ^ 〈积极不干预变成干预有理?〉,香港《苹果日报·苹论》,1999年9月30日。
- ^ 〈特首弃积极不干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香港《明报》,2006年9月12日。
- ^ 〈唐英年明贬“积极不干预”主张公开公正改善本港营商环境〉,载香港《大公报》,2002年6月30日。
- ^ 〈特区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5-03-13.〉,载《香港商报》,2003年8月13日。
- ^ 〈Hong Kong Wrong 中文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载香港《苹果日报》苹果批,2006年10月21日。
- ^ 〈佛利民:香港错了 经济学泰斗 哀悼“积极不干预”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3-20.〉,载香港《明报》,2006年10月7日。
- ^ 【加辣之后】中联办9伙沙田第一城仍蚀近70万[失效链接],中联办1.2亿扫泓都14伙悭税3645万- 20170120 - 报章内容地产- 明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联办向河北首富购泓都14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本土研究社揭内地新移民转让公司股权炒楼避辣招悭税过千万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01
- ^ 【名家搶先睇】中聯辦員工掃千萬港樓之謎(斯郎).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 ^ 中央政府部門及子公司在港置業 可全免印花稅. [2018-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