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爱德华·希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常尊敬的
爱德华·希思爵士
Sir Edward Heath
KG MBE
爱德华·希思(摄于1969年)
英国首相
任期
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前任哈罗德·威尔逊
继任哈罗德·威尔逊
下议院反对党领袖
任期
1974年3月4日—1975年2月11日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首相哈罗德·威尔逊
前任哈罗德·威尔逊
继任玛格丽特·撒切尔
任期
1965年7月28日—1970年6月19日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首相哈罗德·威尔逊
前任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继任哈罗德·威尔逊
保守党党魁
任期
1965年7月28日—1975年2月11日
前任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继任玛格丽特·撒切尔
影子内阁职务
影子财政大臣
任期
1965年2月16日—1965年11月11日
领袖
  •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本人
前任雷金纳·麦德宁
继任伊安·麦克劳德
其他内阁职务
贸易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63年10月20日—1964年10月16日
总理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前任弗雷德里克·艾罗尔英语Frederick Erroll, 1st Baron Erroll of Hale
继任道格拉斯·杰伊英语Douglas Jay
工业、贸易及区域发展大臣
任期
1963年10月20日—1964年10月16日
总理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掌玺大臣
任期
1960年2月14日—1963年10月20日
总理哈罗德·麦克米伦
前任海尔什姆子爵昆汀·霍格
继任塞尔文·劳埃
工业大臣英语Minister of Labour (United Kingdom)
任期
1959年10月14日—1960年7月27日
总理哈罗德·麦克米伦
前任伊安·麦克劳德
继任约翰·赫尔英语John Hare, 1st Viscount Blakenham
任期
1955年12月20日—1959年10月14日
总理
前任帕特里克·巴坎-赫本英语Patrick Buchan-Hepburn, 1st Baron Hailes
继任马丁·雷德梅恩英语Martin Redmayne, Baron Redmayne
财政部专员英语Lord Commissioner of the Treasury
任期
1951年11月7日—1955年12月20日
总理
前任威廉·威尔金斯英语William Wilkins (British politician)
继任爱德华·威克非英语Sir Edward Wakefield, 1st Baronet
国会议员职务
下议院之父英语Father of the House (United Kingdom)
任期
1992年4月9日—2001年5月14日
前任柏纳德·布黑恩英语Bernard Braine
继任塔姆·达利尔英语Tam Dalyell
国会议员
老贝克斯利及錫德卡普
任期
1983年6月9日—2001年5月14日
继任德瑞克·康威英语Derek Conway
议员
錫德卡普英语Sidcup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任期
1974年2月28日—1983年5月13日
议员
贝克斯利英语Bexley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
任期
1950年2月23日—1974年2月8日
前任阿士利·布拉莫英语Ashley Bramall
个人资料
出生爱德华·理查德·乔治·希思
Edward Richard George Heath

(1916-07-09)1916年7月9日
英格兰肯特郡布罗德斯泰斯
逝世2005年7月17日(2005岁—07—17)(89岁)
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
墓地索尔兹伯里座堂
政党保守党
母校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
职业
  • 公务员
  • 音乐家
  • 政治人物
  • 帆船运动员
获奖
军事背景
服役陆军
军衔中校英语Lieutenant colonel (United Kingdom)
部队
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爱德华·理查德·乔治·“泰德”·希思爵士,KGMBESir Edward Richard George "Ted" Heath,1916年7月9日—2005年7月17日),英国军人政治家,1965年至1975年出任保守党党魁,1970年至1974年间出任首相。作为平民出身的保守党党魁,希思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贵族出身(如哈罗德·麦克米伦),而后继者却来自精英管理阶层(如玛格丽特·撒切尔约翰·梅杰),因此他扮演了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角色。不过,希思亲欧共体的立场及政策也使保守党陷入数十年对欧盟态度的分歧及政治斗争。

生平

早年

希思于1916年7月9日生于肯特郡布罗德斯泰斯(Broadstairs),父亲是一位木匠,而母亲则是一位女佣。他早年就读于拉姆斯盖特(Ramsgate)的查塔姆楼文法学校,随后于1935年入读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修读哲学、政治及经济学。入大学前,他曾两次申请奖学金,但都遭到拒绝,因此他的学费主要由父母和肯特郡教育委员会的贷款提供。希思是一位音乐天才,曾在第一段学期获得书院的音乐奖学金。在1939年,希思最终以二等荣誉成绩毕业。另外,希思在大学的时候已十分热心于参与保守党的政治活动,但他却极力反对斯坦利·鲍德温内维尔·张伯伦所推行的绥靖政策。而在1938年的牛津市国会补选中,希思更反对保守党的官方候选人奎尼汀·霍格(Quintin Hogg),转移支持独立进步党(Independent Progressive)的林赛博士(Dr. Lindsay)。在同年11月,希思在贝利奥尔学院的赞助下,以抵制绥靖政策为政纲,当选为牛津辩论学会(Oxford Union Society)的主席。

据了解,希思之所以反对绥靖政策,是因为他曾在1937年出席过纳粹党纽伦堡大会,并曾在党卫队的鸡尾酒会中见过赫尔曼·戈林约瑟夫·戈培尔海因里希·希姆莱等纳粹党领导人。当中,希思在后来回忆道:“希姆莱是我见过最邪恶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思在皇家炮兵队服役,炮兵队遣散后,他于1946年8月加入荣誉炮兵连,并获擢升为指挥官。另外,希思又一度获民航处聘用,成为公务员,但他因为有意参选国会而旋即于1947年11月辞职。辞职后,希思曾成为《教会时代》的编辑,又在正式参选前在布朗与席普利公司(Brown, Shipley & Co)当过银行家。在1950年,希思以133票之差,击败对手阿什利·布拉莫尔(Ashley Bramall),成为下议院议员,代表贝克斯利(Bexley)选区(希思与布拉莫尔在大学辩论队时代已经是对手)。

国会议员

1960年希思官方肖像

1951年2月,希思获丘吉尔任为党鞭,随后保守党在1951年大选后重新上台,希思虽然留在党鞭办公室,但他仍得到多番擢昇,并在1955年12月获安东尼·艾登起用为党鞭长(Chief Whip)。由于党鞭无须在国会发言,因此当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希思未有受牵连。至于在安东尼·艾登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后,希思提交了一份报告,收集保守党议员对艾登继承人的意见,这份报告得到麦克米伦的欣赏,更帮助他成为首相,因此麦克米伦在1959年大选后,立即任用希思为劳工大臣。

希思一直强烈支持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加入共同市场。而在1960年,他被麦克米伦改任为掌玺大臣,负责就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但是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上任首相后,希思被改派为贸易委员会主席和工业、贸易和地区发展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Industry, Trad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任内见证著零售业价格管制的废止。

保守党在1964年大选落败后,道格拉斯-休姆辞去党魁一职,并在辞职前通过更改党魁选举规则,只让下议院议员拥有投票权。党魁选举在翌年举行,结果希思以150票意外当选,他的热门对手雷金纳·麦德宁(Reginald Maudling)只得133票,而另一对手埃诺奇·鲍威尔(Enoch Powell)亦仅得15票[1]。希思当选后,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保守党党魁,虽然保守党后来在1966年大选再次落败,但希思没有宣布请辞。

1970年大选临近的时候,保守党在塞尔斯登公园酒店意外泄露一份政策文件,内容大约指出保守党将会任用颇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国内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消息传出后,工党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立即指出保守党的政策失当,并以“塞尔斯登人”(Selsdon Man)来取笑保守党的政策反动保守。尽管当时舆论一致认为工党的威尔逊将在大选胜出连任,但希思带领的保守党却出乎意料地在大选中击倒威尔逊,希思遂成为首相。

首相

1973年,希思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白宫会面

希思与其他1960年代及70年代的英国首相一样,经历了十分艰难的日子。他甫上任后不久,财政大臣伊安·麦克劳德(Iain Macleod)即于1970年7月20日遽逝。麦克劳德的死,使很多原先计划好的经济政策(包括把税制由直接税改为间接税)都被迫暂缓实施,而“塞尔斯登文件”也在1972年搁置起来。改革工会成为了最大难题。不论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都未能成功对工会进行改革,希思出任首相的时期,工会更日益变得激进好斗。结果希思对工会的改革变成为长时间的政治角力,但通胀和失业情况却愈益严峻。1973年,全球又正值陷入了能源危机,希思唯有对工厂实行三天工作周,以减低能源消耗。这些事件已经使希思政府的声望大大下降。

希思至政府曾削减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他的教育大臣玛格丽特·撒切尔除了取消向学童免费供应牛奶外,又削减对公开大学的拨款。但如果比较日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政府,希思在这方面已显得较温和仁慈了。

北爱尔兰问题在希思任首相期间急剧恶化,并在1972年爆发了著名的血腥星期日。当日伦敦德里(Londonderry)举行了非法游行,英军向群众开火,结果有14名手无寸铁的人被击毙,而希思在2003年的一个听证会上,声明自己没有推广或同意在北爱尔兰使用任何违法的武力。事后在1972年7月,希思指派他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与爱尔兰共和军的代表在伦敦举行非正式的会谈,但会谈没有达成共识,希思政府唯有接触一些较温和的北爱尔兰党派,并成功在1973年12月9日年发表了《桑宁代尔协议》(Sunningdale Agreement)。不过,《桑宁代尔协议》一直被爱尔兰共和军杯葛,而不少统一论者也对协议大表不满,这引致阿尔斯特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后来脱离与保守党的合作及联盟关系(自爱尔兰),不再支持保守党政府,使希思政府的声望进一步受挫,更成为他下台的伏笔。

1973年成功使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到了1974年2月28日,为了巩固国民对保守党的支持,希思决定提前大选,但选举的结果却是非决定性的。虽然保守党在选票数量上取得相对多数,但工党在席位数量上却得到了相对多数。由于失去了北爱尔兰统一党国会议员的支持,希思企图寻求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府,不过却因自由党要求选举制度改革但遭到拒绝。结果在1974年3月4日,希思宣布辞去首相一职,由工党的威尔逊组成少数党政府,复任首相,工党并在同年10月再次举行的大选中,取得了些微的多数。至于《桑宁代尔协议》则在1974年5月28日,即希思卸任首相后废止。

基思·约瑟夫爵士与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974年成立了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继承了希思的“塞尔斯登文件”,提倡激进的自由市场政策。

卸任首相后

在希思多年带领下,保守党多次在大选失利,使不少保守党议员和报纸编辑也开始视希思本身为保守党的一个不利因素。但由于希思常表示自己希望可以组成一个令全国团结一致的政府,因此他仍得到了普遍选民的同情。

落选首相后,希思在前坐议员的支持下,仍旧出任党魁一职。但由于在当时,根据党规,党魁选举只会在党魁一职出缺的情况下才会举行,而党规却不容许党魁指派接班人,或接受其他党员的挑战。因此当时希思仍备受压力,迫使他在1974年底宣布重新检讨党规,以便举行党魁选举,让党员向他作出挑战。最初,希思相信自己不会被成功挑战,因为他过往的竞争对手埃诺奇·鲍威尔早已退党,而另一热门人选基思·约瑟夫爵士又在控制生育的议题上备受批评。可是,始料不及的是,保守党的后座议员一直对希思表示不满,而他们的代表艾瑞·尼夫(Airey Neave)更决意物色一位有分量的人选挑战希思,最后他找到了有份创立政策研究中心的玛格丽特·撒切尔,遂揭开了党魁选举的序幕。

除了让党员挑战党魁外,新的党规又列明,胜出的候选人若未能取得多数而指定的票数,就要进入第二轮选举。玛格丽特·撒切尔最初被外界视为掩护性候选人(stalking horse),但她的竞选经理艾瑞·尼夫其后却认为玛格丽特·撒切尔有足够能力击败希思。最后,选举结果在1975年2月4日公布,玛格丽特·撒切尔以130票击败希思的119票。而希思在第一轮选举落败后,决定退出选举,并以他心目中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出选。但玛格丽特·撒切尔仍然在一星期后,以146票击败怀特劳的79票。至此,玛格丽特·撒切尔正式接替希思,成为保守党首位女性党魁及女性官方反对党领袖。

晚年

阿兰·沃伦英语Allan Warren所摄希思肖像(1987年)
希思的盾徽

希思被击败后,一直对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保守党的新方向和新理念,特别是保守党的政经政策向右转予以抨击。随后1979年英国大选,保守党重新上台,希思获委任为驻美国大使,但他拒绝。一直至1981年的保守党大会,希思仍被党内的自由派人士视为象征性的领袖。

希思在晚年仍活跃于国际舞台,曾参与过布兰特委员会(Brandt Commission)。另外,希思一直对旧同僚埃诺奇·鲍威尔表示憎恶;而鲍威尔在1998年逝世后,希思一直拒绝对其家人表示同情。

1974年2月大选,希思曾表示期望可以组成一个由各党派参与的“联合政府”。不少评论员认为,希思这种想法是希望国家政局出现危难的时候,自己可以以“较老练的政客”的身份出掌一个类似的“联合政府”。然而,这种机会一直也没有来临。

希思卸任首相和保守党魁后,以后坐议员的身份继续在下议院,并代表伦敦的旧贝克斯利和西德卡普选区(Old Bexley and Sidcup)。2001年希思才正式从下议院退休,而他早在1992年已获授予嘉德勋章。另外,希思是任职下议院议员和拥有“下院之父”名衔时间最长的人,见证过不少英国下议院议长的任免。

1991年,希思认为美国所要建立的以西方价值观为指导的世界新秩序“只不过是一种新帝国主义[2]

1995年的希思

1997年6月30日,希思有份出席香港交接仪式,并与前港督麦理浩及前外相杰弗里·豪继续出席7月1日凌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3]

2003年8月,希思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旅游时患上了肺栓塞,此后一直留在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休养,最后在2005年7月17日因肺炎病逝,享年89岁,遗体随后安葬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身后

2006年1月,有消息指依据遗嘱,希思生前留下了5百万英镑,但由于他终生不娶,没有后嗣,所以当中绝大部分的遗产均捐赠予一个以自己的名称命名的慈善基金,而该基金主要用于保存他那幢在18世纪建成的宅第“Arundells”(位于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旁)。另外,希思将20,000英镑遗赠予他兄长的遗孀,而希思的管家则获分到2500英镑[4]

2015年,一名64岁男子声称12岁时曾遭希思性侵;经过两年调查后,英国警方指出他共涉及7宗案件,其中受害人包括一名十岁男童,希思还被控对其他男性或男童猥亵,也被控嫖童妓,犯案期间横跨1956至1992年之间。但由于希思已经过世,警方无法追溯[5]

著作

《旧世界 新前景——英国,共同市场和大西洋联盟》,中文版1973-12 商务印书馆

个人嗜好

希思是一位出色的帆船运动员。他在1969年购入了首部属于自己的游艇“Morning Cloud”,并在同年于悉尼至霍巴特帆船大赛(Sydney to Hobart Yacht Race)中胜出。其后,他又在1971年和1979年的海军上将杯(Admiral's Cup)带领英国队参赛,当中更在1971年胜出。

希思也特别钟爱于古典音乐,曾将一台施坦威三角钢琴搬到首相府唐宁街10号。另外,他又常为自己选区的周年诗歌音乐会担任指挥。

希思曾写有三本与政治无关的书,主题分别是航海、音乐和旅游。此外,他又写有一本自传《The Course of My Life》。

希思与中国

希思在1974年卸任首相后,首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当时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会面;此后在27年的时间里,他访问中国达25次之多。在希思的任内,英国与中国成功在1972年建交,并促进了中英交往。及后在1980年代,希思又多次与邓小平会谈,协助中英双方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希思曾经认为,“一国两制将可在香港成功落实”,而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中国、香港、英国和全世界的最好交代”。2002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对希思颁赠“友好证书”和勋章,并授予他“人民友谊使者”的称号,以答谢他多年来对中英关系所付出的努力。在他死后,中国的《人民日报》和英文报章《中国日报》都引用邓小平的话,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old friend of China)来形容他。

头衔

  • 爱德华·希思,Esq (1916年7月9日—1945年)
  • 爱德华·希思中校,Esq (1945年)
  • 爱德华·希思中校,Esq,MBE (1946年)
  • 爱德华·希思,Esq,MBE (?—1950年2月23日)
  • 爱德华·希思,Esq,MBE,MP (1950年2月23日—1955年)
  • 爱德华·希思阁下,MBE,MP (1955年—1992年4月24日)
  • 爱德华·希思爵士阁下,KG,MBE,MP (1992年4月24日—2001年6月7日)
  • 爱德华·希思爵士阁下,KG,MBE (2001年6月7日—2005年7月17日)

绰号

“泰德·希思”(Ted Heath)和“泰德”(Ted)是希思最广为人知的绰号。自从希思于1962年11月就英国在共同市场的食品价格问题上进行谈判后,《Private Eye》杂志便开始称呼他作“杂货店主”(The Grocer)或“杂货店主希思”(Grocer Heath)。最初这绰号并不常用,但希思在1970年大选承诺减低杂货价格后,这绰号再被该杂志广泛使用。

希思对自己被玛格丽特·撒切尔击败一事一直感到丢脸和不满,这股怒气在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首相的时候也没有退减,因此希思又被戏称为“难以置信的怒汉”(The Incredible Sulk)。后来,希思在他的回忆录发行会上打趣地说,“怒气已不复存在”(The sulk is over)。

少数的欧洲怀疑主义者会以“卖国贼希思”(Traitor Heath)来称呼希思,因为他们认为,希思带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欧盟前身)是出卖英国主权及利益的行为,事实上当时保守党的绝大多数是亲欧派,与现时保守党受脱欧派主导不同。希思亲欧的立场及政策也使保守党陷入数十年对欧盟态度的分歧及政治斗争。

希思内阁

变动

  • 1970年7月—伊安·麦克劳德逝世,财政大臣由安东尼·巴伯接任。杰弗里·吕本接替巴伯成为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约翰·戴维斯(John Davies)获委任为科技大臣
  • 1970年10月—科技部和贸易委员会合并为贸易及工业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约翰·戴维斯遂成为贸易及工业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原任贸易委员会主席的迈克尔·诺贝尔则脱离内阁。另外,住房及地方政府事务部改组为环境事务部,彼得·沃克成为首任环境事务大臣。
  • 1972年3月—罗伯特·卡尔取代威廉·怀特劳,成为枢密院议长和下议院领袖。莫里斯·麦克米伦(Maurice Macmillan)晋身内阁,接替卡尔为就业事务大臣。怀特劳则改任为首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Northern Ireland)。
  • 1972年7月—罗伯特·卡尔取代雷金纳·麦德宁为内务大臣。詹姆斯·普赖尔接替罗伯特·卡尔为枢密院议长和下议院领袖。约瑟·戈德伯(Joseph Godber)则接替普赖尔为农业、鱼业及食品大臣。
  • 1972年11月—杰弗里·吕本接替彼得·沃克,成为环境事务大臣。吕本原任的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一职由约翰·戴维斯接任。彼得·沃克则接替戴维斯,成为贸易及工业大臣。另外,杰弗里·豪晋身内阁,出任消费者事务大臣(Minister for Trade and Consumer Affairs)一职。
  • 1973年6月—温德尔沙姆勋爵(Lord Windlesham),接替杰利科勋爵,出任掌玺大臣和上议院领袖。
  • 1973年12月—威廉·怀特劳接替莫里斯·麦克米伦为就业事务大臣。弗朗西斯·皮姆(Francis Pym)则接替怀特劳为北爱尔兰事务大臣。莫里斯·麦克米伦改任财政部主计长(Paymaster-General)。
  • 1974年1月—伊恩·吉尔莫(Ian Gilmour)取代卡灵顿勋爵,成为国防大臣。卡灵顿勋爵改任能源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Energy)。

参考资料

  1. ^ 1965: Heath is new Tory leader. [2006-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2. ^ 张宏毅. 美國人權外交走向失敗的歷史必然性. 《海峡评论》第80期(1997年8月号). 1997-08 [2015-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8) (中文(台湾)). 
  3. ^ "Lord MacLehose of Beoch" (1 June 2000)
  4. ^ Former PM Heath left £5m in will. [2006-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1). 
  5. ^ 已故英前首相 性侵男童黑歷史曝光|蘋果新聞網|蘋果日報. 苹果新闻网. [202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8). 

外部链接

官衔
前任者:
海尔什子爵
掌玺大臣
1960年–1963年
继任者:
塞尔文·劳埃
前任者:
弗雷德·埃罗尔
贸易委员会主席
1963年–1964年
继任者:
道格拉斯·杰伊
前任者: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
英国保守党党魁
1965年–1975年
继任者:
玛格丽特·撒切尔
反对党领袖
1965年–1970年
继任者:
哈罗德·威尔逊
前任者:
哈罗德·威尔逊
英国首相
1970年–1974年
前任者:
哈罗德·威尔逊
反对党领袖
1974年–1975年
继任者:
玛格丽特·撒切尔
前任者:
伯纳德·布雷恩
下院之父
1992年–2001年
继任者:
谭姆·戴利埃尔

Template:Navbox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