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最初的汉俳是依照日本俳句句式翻译的作品,后来再出现直接用中文创作的汉俳,1980年由赵朴初定型[1]。现在汉俳已为中日诗人和学术界认同,日本有出版《现代俳句·汉俳作品选集》收录汉俳作品。

定义

就文学体裁而言,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分类

就文学体裁而言,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横向分为格律汉俳和风体汉俳。因此古典汉徘又分为古典格律汉俳和古典风体汉俳,现代汉俳又分为现代格律汉俳和现代风体汉俳。其具体文学定义如下:

  • 古典汉徘: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文言文,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现代汉徘: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白话文,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风体汉俳: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 格律汉俳: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汉俳的韵体为通韵诗歌;汉俳的韵声分为正格诗歌(押平声韵)和变格诗歌(押仄声韵或平仄混押);汉俳的韵式分为三韵式(又称排韵式,即AAA式)和两韵式(BAA式或ABA式)。

汉俳的律体为杂言诗歌,分为五七五式和三五三式两种。

格律汉俳之格律表: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历史

1922年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曾撰文说:“日本亦有俳句,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以为节奏。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但回响不大。1920年代中国诗坛兴起“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表现瞬间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的《惠的风》,何植三的《农家的草紫》,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春的歌》等,但这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日方送来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1981年4月,林林和袁鹰日本俳人协会之邀访问日本,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亦随之定名,正式成为一种韵文体裁。当年中国《诗刊》第六期亦公开发表以上三人的汉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徘,引起当时的中国诗坛注目。

形式

由于中文为单音节语言,与复音节日语不同,汉俳改俳句的十七音为十七字,同样分三句,为“五—七—五”的体制。句子节奏参照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五字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三式、三二式、一四式;七言句的节奏一般为二五式、三四式、四三式,个别的还有一六式等。分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无论是自由体还是格律体都有季语(又称“季题”),即表示季节的词语,但要求没有日本俳句那么严格,季语通常放在首句。

自由体

自由体又称散体、新诗体,即无任何平仄押韵规定,可用白话文写作,近似新诗

格律体

格律体规定平仄和押韵,这是因为汉语的发音较日语复杂,为了顾及音乐性而要规定格律。用文言写作,近似小令,所以亦可视为一个词牌

格律只要求句子本身符合两平两仄相间,例如:

  1. [仄]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2.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押韵可以是三句全押、首尾押韵和后两句押韵,可押平韵或仄韵。

现况

2005年3月23日,中国汉俳学会成立,而汉俳相关出版物亦日渐增多,例如发表汉俳作品以及研究汉俳的刊物《汉俳诗人》,此外也有汉俳专集出版。近年互联网的普及,一些同时喜欢日本文化中国文学的年轻华人亦有不少加入创作行列,令汉俳成为网络文学受欢迎的体裁之一。

汉俳俳人(部分)

相关条目

注释

  1. ^ 于青. 汉俳巧联句 友好永接力. 人民日报. 2009-04-28: 15版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中文(中国大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