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浮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浮绘(日语:浮絵),为采用明显西方透视法浮世绘作品,是浮世绘的绘画类别之一。浮绘的创始者为浮世绘初期画家奥村政信

主题

早期浮绘多以室内空间为主题,此期浮绘尚未纯熟地使用透视技法,常借由室内空间的梁柱强调透视法中的“原线”与“变线”,以加强透视的感觉。歌川派始祖歌川丰春(歌川豊春日语歌川豊春)将西洋透视法应用得更为纯熟,并将浮绘用于室外风景描摹,拓展了浮绘的主题。

观赏方式

初期浮绘作品应直接以肉眼欣赏,待歌川丰春与北尾政美等人创作浮绘时,才导入以窥视机关观看浮绘的新感官体验。

起源

“浮绘”的起源仍未有定论,目前推测可能受到“兰学”或“洋风苏州版画”的影响。

兰学的影响

1720年,德川吉宗放宽锁国禁令,开放基督宗教以外的西洋书籍进入日本;元文宽保时期,青木昆阳和野吕元丈等人与荷兰人对谈交流。[1]此外,享保时代起,荷兰的绘画越发受到日本人的欢迎,故有一说为此时期的奥村政信透过西方传入的书画习得透视技法,进而创作出浮绘。[2]

洋风苏州版画的影响

更多学者认为,浮绘的出现应是受到十八世纪左右传入的西洋风“苏州版画”影响,当时这些采用显著线透视法的版画,经由长崎传入江户,对江户的浮世绘画家造成冲击。[3]

苏州版画又称“姑苏版”,是苏州一带创作的木版画。而导入透视法的的苏州版画,约莫出现于雍正乾隆年间。[4]现存的史料支持这些苏州版画经由贸易传入日本的可能性。中国自施琅攻克台湾后,对外贸易日益开放。1684年,康熙皇帝废止顺治皇帝迁界令,并发布展海令。1685年,台湾蔗糖赴日销售,中日两国正式展开贸易。相对于中国的日趋开放,日本对外贸易则日益限缩。德川幕府在1633年下达第一次锁国令;自1641年起,仅中国与荷兰两个国家可以进行贸易;1685年下达“贞享令”限缩中日两国交易金额;1689年设置唐馆;1715年下达“正德新令”限制唐船。尽管如此,当时南京船与宁波船依然占据主要的通船限额。[5]江南一带对日贸易一直是中日贸易的主流,[6]也增加苏州版画借由江南与长崎密切的贸易往来而传入日本的可能。

此外,“版画”的确是中日贸易的品项之一,中日分别留有相关史料佐证。根据永积洋子所编《唐船输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1681年至1816年有版画运往日本的纪录。1754年9月27日更明确记载二十六番南京船运版画往日本。李卫在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三日和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的奏折中,纪录苏州商人李昌谋将苏州版画〈庆祝万寿图〉、〈西湖春夏秋冬四季〉、〈城隍山迎会景象之图〉等带往日本。而李昌谋在正德享保年间亦有多次至日本贸易的纪录。[7]

永积洋子纪录中的版画,多半为将军和奉行们的预订。然而,不只是将军和奉行们,平民阶层也有可能接触到苏州版画。江户的兰学家森岛中良的剪贴簿《惜字帖》中,就收藏了五件尺幅偏小的苏州桃花坞版画,有可能是苏州版画商铺的广告。[8]

直接证据

奥村政信的〈唐人馆之图〉(现收藏于广岛海の见える杜美术馆)与苏州版画〈莲池亭游戏图〉在室内空间的构图多有雷同之处。[3]奥村政信可能在反刍苏州版画的西方视角后,保留相同的构图技法,并带入日本主题,创造出浮绘。

浮绘画家与作品列表

奥村政信

  • 〈芝居狂言浮绘根元〉
  • 〈芝居狂言舞台颜见世大浮绘〉
  • 〈见两国桥夕凉〉
  • 〈新吉原大门口仲之町〉
  • 〈浮绘三夕三服对〉
  • 〈骏河町越后屋吴服店大浮绘〉

西村重长

  • 〈新吉原月见之座铺〉

羽川藤永

  • 〈朝鲜通信史来朝图〉

歌川丰春

  • 〈浮绘芝居小屋之图〉
  • 〈浮绘骏河町吴服屋图〉
  • 〈阿兰陀雪见图〉
  • 〈浮绘阿曼尼亚珍药物集之图〉
  • 〈浮绘红毛FURANNKAINO凑万里钟响图〉
  • 〈阿兰陀FURANNSUKANO伽蓝之图〉

北尾政美

  • 〈东都两国桥夕凉图〉
  • 〈江都两国桥夕凉花火之图〉
  • 〈东都歌舞伎大芝居之图〉
  • 〈风流浮绘胜天之图〉
  • 〈东叡山中堂之图〉
  • 〈金龙山二王门之图〉
  • 〈新版浮绘浦岛龙宫入之图〉

参考资料

  1. ^ 冈泰正. 日欧美術交流史論 : 一七~一九世紀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の接触と変容. 东京都: 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2013: 79-83. ISBN 9784805506844. 
  2. ^ 关卫. 西域南蛮美術東漸史. 东京都: 大空社. 2007: 363. ISBN 9784283005181. 
  3. ^ 3.0 3.1 冈泰正. 日欧美術交流史論 : 一七~一九世紀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の接触と変容. 东京都: 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2013: 86. ISBN 9784805506844. 
  4.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VII. ISBN 9787501034017. 
  5.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33-235. ISBN 9787501034017. 
  6.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1. ISBN 9787501034017. 
  7.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39-241. ISBN 9787501034017. 
  8. ^ 石守谦、廖肇亨. 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 台北市: 允晨文化. 2015: 6-7. ISBN 978986579442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