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
永乐大钟 | |
---|---|
华严钟 | |
经纬度 | 55°45′03″N 37°37′06″E / 55.75083°N 37.61833°E |
位置 | 中国北京市大钟寺 |
设计者 | 姚广孝 |
类型 | 钟 |
材料 | 铜锡铅合金(青铜) |
宽度 | 3.3米(11英尺) |
高度 | 6.75米(22.1英尺) |
动工 | 1420 |
完工 | 1424 |
永乐大钟,又称华严钟,于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铸制,所以叫“永乐大钟”。钟面上、下、内、外合共刻有近23万字,是中国现存最大型的青铜钟,有国宝、“钟王”之美誉,亦为世界最大的佛钟[1]以及世界上铸有最多文字的大钟[2],现藏北京市西北郊北三环路的大钟寺。
概貌
永乐大钟重46.5吨,高6.75米,钟肩外径2.4米,口沿外径3.3米。钟壁的厚度不一,由最薄处厚94毫米的钟腰部分到最厚处达185毫米的钟口部分不等。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张鹤就曾指当地曾有句回文俗语:“人过大钟寺,寺钟大过人。”,足见其规模。大钟由合金所成,主要比例为铜80.54%、锡16.40%及铅1.12%,此外亦含有铁、镁、金和银,当中含金18.6公斤、含银38公斤。专家[谁?]指当金铸在铜器时,可防止锈蚀,银则有助提高浇铸液的流动性。
永乐大钟至今历经数百年来的地震和风雨却依然保存良好,且未被锈蚀;其钟声依然澎湃,余音可持续3分钟之长,远至4、5公里外。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对永乐大钟的有关记载:“声闻数十里,其声宏宏,时远时近,有异他钟”[2]。大钟在声学特性、力学结构及铸造的工艺上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准。
-
大钟敲击处(钟左侧)
-
"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铭文(钟右侧)
历史
永乐大钟据说由明代官员姚广孝负责铸制,利用地坑造型、表面陶范的泥型法制作。钟身以泥范铸成,共七层外范,呈圈形,每层与范芯套合直至钟顶,先将铸好了的蒲牢(钟纽)嵌入,然后浇铸过后合而为一。
大钟初时在北京德胜门铸钟厂铸造,后被移至城内汉经厂,于1573年-1620年间(明万历年间)改放于西郊的万寿寺,至1751年(清乾隆八年)被置放到觉生寺,自此便没有再被搬迁过。重46.5吨的大钟在从万寿寺搬到大钟寺期间也历尽艰辛:工人首先在每隔半里的地方打下一口井,然后在冬天时用井水泼成冰道,再利用冰道拖拉的方法,将大钟慢慢地拉到大钟寺。之后,要处理的便是将大钟悬挂:第一个步骤是修筑钟座,在四方安设六根柱子和大梁,再用上各种方法先将大钟逐小提高,后在下面的空隙堆土,再来是将柱子立好并架上大梁,然后将大钟慢慢地悬挂在大梁上,最后将大钟下方的土堆一点一点地移离[3]。
源起
一说永乐大钟是明成祖朱棣为了赎罪而铸的。另一说法为明成祖对自己派遣郑和下西洋、倡议编纂永乐大典和迁都北京的文治武功十分满意,于是便传令铸制一具大钟以作纪念,便成为日后的永乐大钟。[4]
铭文
永乐大钟的钟身的内外表面上一共铸了23万0184字,100多项的汉、梵文字,汉字铭文总数约22万6266字,梵文铭文约5400字(音节)。相传这些铭文是来自明代书法家沈度,他率领北京城中的名士先在宣纸上将佛经经文书写,再用朱砂反印于钟模上,然后经工匠细心雕刻成凹陷的经文,然后便将铜汁灌入钟模并成型,之后成为流传至今的永乐大钟上的铭文。
1996年,古钟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补拓,专家们花费了4年时间才将制成拓本,再编成《永乐大钟铭文真迹》[5][6][7]。2013年10月起,大钟寺博物馆与北京计算中心的专家利用3D扫描等方式,经过半年的作业,完整将大钟上的铭文数位拓印下来[8]。
钟上的汉文佛经包括:《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法华经》、《金刚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更有一些没有纪录在任何文献上的经典,甚为珍贵。然而,不少人以为永乐大钟的别名“华严钟”是起源于钟上所铸有的《华严经》,不过学者却未曾在钟上找到有关经文,故对于“华严钟”这名字的来源目前尚未有结论。
梵文经咒方面,专家分别在1981年和2001年进行了两次有系统的的鉴定研究。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的梵文专家郭元兴初步地翻译了钟上百多种梵文的名称。2001年11月20日,北京大学教授兼国学大师季羡林及其弟子再次亲身考察,他们认为钟上的梵文经咒中大致分为种子字、曼荼罗、陀罗尼三部分,各代表着一些特殊的经文、教义和规范。而这次又实地考证钟上的蓝札体(梵语译音,又译蓝查体)梵文,为一种拼音式古代印度文。据释,蓝札体梵文发源于11世纪的南印度,却主要在北印度、孟加拉和克什米尔等地流通,后来13世纪时经尼泊尔传至西藏,再流入中国[9]。
季羡林委托弟子北大教授张保胜对当中的梵字陀罗尼作出详尽的解读和诠释,后者经过大量考证及整理后,终于完成《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一书流行于世。[10]。
大钟寺与永乐大钟
大钟寺原名为觉生寺,在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开始在当地一个旧称曾家庄的地方修建而成,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然而,觉生寺虽然过了一年多便完成,永乐大钟却及至1751年(乾隆八年)才从万寿寺成功移至觉生寺(一说搬迁的原因是万寿寺地理方位不祥,影响清朝皇廷的兴盛[11]),及后该寺亦因保存着永乐大钟而被民间开始称为大钟寺。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起,觉生寺开始成为皇家祈雨的地方,一直沿至清朝灭亡。1957年10月28日,觉生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无人管理,寺院变成厂房,庙内建筑凄凉破败。1985年10月,国家特别拨款重修觉生寺,并同时创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以收藏、展览、研究、开发利用古钟和古钟资料、传播古钟文化知识为宗旨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合共收纳了元、明、清三朝古钟近160具。1996年,大钟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大钟现时置放于大钟寺最北面的大钟楼,钟楼的门上仍悬挂着一块由乾隆御笔亲提的匾额──“华严觉海”[12]。
大钟寺的庙会近年重新开放,旧时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起,开庙半月,游人云集,原来更有“打金钱眼”等活动,很是热闹,当时春节期间每天还会敲钟108响。直至近年,北京一带旅游事业发达,因此复办庙会,并增加了新年鸣钟的传统,不过只限在初一至初三3天,每天早、午、晚三遍。
参考文献
- ^ 钟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青年报》,2000-04-01
- ^ 2.0 2.1 破解永乐大钟变声之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2005-09-21
- ^ 老北京五大镇物──西方大钟寺大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华夏经纬网,2006-09-14
- ^ 走遍中国系列:北京大钟寺[永久失效链接],中国中央电视台
- ^ 永乐大钟铭文二十三万余字首次被整理成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青年报》,2001-06-07
- ^ 五明子. “此钟身被莲花篇”是何篇 ——永乐大钟梵汉经咒补考. 豆瓣读书. 2011-12-19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中国大陆)).
- ^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编). 《永樂大鐘銘文真跡》.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 ^ 刘欢; 饶强. 永乐大钟钟鼎文被3D技术成功拓印 有明成祖题字. 北京日报. 中新社. 2014-09-26 [202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中国大陆)).
- ^ 季羡林破解永乐大钟梵文[永久失效链接],《人民日报》,2001-11-21
- ^ 揭示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永乐大钟之谜[永久失效链接],佛教在线,2004-09-06
- ^ 北京大钟寺闭门谢客修缮古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2-09.,《北京娱乐信报》,2006-03-15
- ^ 记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200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