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棠华
李棠华 | |
---|---|
出生 | 1926年 中华民国湖南省湘江道益阳县 |
逝世 | 2016年9月7日 台湾新北市中和区双和医院 | (89—90岁)
国籍 | 中华民国 |
李棠华(1926年—2016年9月7日),湖南益阳人,杂技师,1945年在上海创立棠华技术团,1949年至台湾继续演出,有“台湾特技之父”之称。
生平
李棠华生于湖南益阳[1][2][3],李蔷华与李薇华姊妹之兄[4],家族为汉口新市场的大股东[3][5]。李棠华八岁时加入潘玉珍为首的杂技团,成为潘家八兄妹老四潘玉喜唯一的徒弟[5]。日后,潘玉喜曾带着李棠华游历菲律宾等国[3][5]。1945年冬,李棠华邀请潘家名下的师兄弟,在上海自立棠华技术团、少壮技术团,在上海十三家夜总会中红极一时,直到1949年5月上海政权易主,才带十六名团员来台湾[5]。团员中以黄忠强在特技最好,能在鼻子上顶着一根上面有小孩的二丈多竹杆作表演[4]。
依据1956年报导的描述,李棠华长相英俊、皮肤白哲,被认为女人缘好,甚至妻子都会紧密监看[4]。据团员说,李棠华的配偶就有四名,子女超过十名[6]。
战后初期,国民党政府需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李棠华特技团就受到重视,连蒋经国家人生日,都邀请他的团表演[6]。在1956年到1958年这三年内,李棠华所领导的特技团在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菲律宾巡回表演,已有713处、2540余场[7]。因为李棠华每次出国用的不是同一团名,他的头衔就有“世界高空特技团”团长、“国际高空特技团”团长及“中国歌舞特技团”团长等多种头衔[5]。李棠华杂技团因肩负海外宣传任务,会穿插像是从口袋里变出国旗等爱国桥段[3][6]。团员出国表演时,胸口还贴著中华民国国旗[8]。越南战争期间,李棠华曾到越南各地慰问反共华侨,筹募基金义演义演,因此1960年2月4日他在堤岸接受退伍军人协会会长阮玉礼、驻越大使袁子健颁赠荣誉状、感谢状[7]。
1978年10月,李棠华获教育部准许在台北市成立中华民族技艺训练中心[9]。该团每年获教育补一千余万经费的专案[10]。原先设址于民生东路公寓顶楼[11]。他免费招收孩童,让这些学生附读于民生国小、南港国中[9]。虽然这些学徒能以新台币3000元作表演出场车马费,但李棠华入不敷出,为培这一百多名学徒,在1981年他说已卖掉之前的8栋房子[11]。
1986年11月12日,李棠华在台北市社教馆获颁薪传奖团体奖[12]。
1989年10月20日,教育部社教司官员与李棠华商议,将李棠华的训练学校并入复兴剧校[13]。次年7月1日,李棠华就任复兴剧校的复兴综艺团团长时,表示教育部特准由他担任团长,而非校长兼任,对今年已60多岁的他非常礼遇,对能有机会再为国家做事,感到无限光荣与责任重大[14]。该团成立时,李棠华上海时期的第一代团员多已谢世[15]。至于原先的李棠华特技团在1996年改由李棠华儿子李正森领导,但难以经营而解散[16]。
在台湾,杂技团申请政府补助时,会因杂技属传统表演,在申请资格上都很难定位[17]。2009年,李棠华弟子王光华成立的新象创作剧团因经营困难,李棠华向当时的文建会主委黄碧端两次鞠躬请托,但依然未成[8]。王光华回忆,他9岁就跟着老师学杂技,小时候觉得老师很有威严,老师这种事是他从未见过[2]。
在以往台湾,李棠华三字几乎就是“杂耍团”、“综艺团”代名词[2]。金门县作家林黛珲就曾以“李棠华特技杂耍”这词形容窃贼的身手俐落[18]。戴立忍在《剑雨》的燃火双刀等表演就是来自李棠华[19]。王光华曾帮李棠华申请文化部“人间国宝”认证,但因李棠华户籍在台北市,新象创作剧团在新北市,而没通过[8]。
2016年9月7日下午,91岁的李棠华在子女陪侍下因大肠癌病逝于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1]。新象创作剧团在脸书发悼文,写下“纵使,奖牌刻字已经模糊,陈旧的照片已经泛黄,那璀璨的年代却不曾斑驳...”[3][17]。文化部替“台湾特技之父”美誉的李棠华申请褒扬令,22日由行政院通过[20]。10月5日,褒扬令公布[21]。
资深杂技艺术家、新象创作剧团艺术指导李棠华,器宇轩昂,敦厚坚卓。幼岁拜师习艺,淬砺奋勉,早擅英声,嗣于上海成立棠华技术团、少壮技术团,艺压群伦,时论咏赞。来台后,筹组李棠华特技团,赓续发扬杂技美学,招数架式丰赡多变,脍炙人口,风采当代,蔚开台湾传统杂技先河。复创办中华民俗技艺训练中心,戮力培植特技新血,悉心海内外巡演,筚路蓝缕,殚精竭虑;长技薪传,卓然有成。多次率团代表国家出访,行迹遍布全球三十余国,拓展民俗艺术交流,丕奠国民外交宏基,睦谊扬声,弘邦励侨,夙享“台湾特技之父”令称。曾获颁侨务委员会海宣荣誉纪念章暨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传统与创新”纪念奖牌等殊荣。综其生平,尽瘁民俗特技传衍,恢弘杂技艺术精微,宗匠绝诣,允臻化境;懋业硕望,楷范垂芬。遽闻嵩龄殂谢,轸悼弥殷,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崇礼耆贤之至意。
参考
- ^ 1.0 1.1 王扬杰. 享壽91歲 特技之父李棠華 告別人生舞台. 中国时报. 2016-09-09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
- ^ 2.0 2.1 2.2 冯靖惠. 特技祖師爺 李棠華91歲辭世. 联合报. 2016-09-09 (中文(台湾)).
- ^ 3.0 3.1 3.2 3.3 3.4 锺元. 台國寶級特技大師李棠華逝世 享壽91歲. 大纪元时报. 2016-09-08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
- ^ 4.0 4.1 4.2 锵锵. 藝文春秋 挺講義氣的李棠華. 联合报. 1956-08-21~22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5.4 应镇国. 湖海涵英光 身手不尋常 中華技藝源遠流長 李棠華江湖小史 韓泰日菲皆知姓字 一枚勳章一個故事. 联合报. 1967-01-21 (中文(台湾)).
- ^ 6.0 6.1 6.2 赵静瑜. 那些追夢的人 特技馬戲在台灣. 中央网络报. 2020-05-9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中文(台湾)).
- ^ 7.0 7.1 刘朗. 李棠華特技 揚名東南亞. 经济日报. 1968-04-21~22 (中文(台湾)).
- ^ 8.0 8.1 8.2 杨明怡. 特技之父李棠華辭世 享壽91歲. 自由时报. 2016-09-06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中文(台湾)).
- ^ 9.0 9.1 周梓萱. 李棠華辦訓練中心 民俗特技得以流傳 一群孩子白天練功夫晚上讀書 民生國小南港國中特設夜間部. 合报. 1979-12-25 (中文(台湾)).
- ^ 陈长华、陈碧华. 李棠華技藝團 應否繼續支持 教部與文建會 各有不同主張. 联合报. 1988-12-08 (中文(台湾)).
- ^ 11.0 11.1 石静文. 培植民俗技藝新生代 李棠華斥資布置新「家」. 民生报. 1981-04-14 (中文(台湾)).
- ^ 薪傳獎明晚頒發 華視將轉播實況. 联合报. 1986-11-11 (中文(台湾)).
- ^ 曹韵怡. 李棠華徘徊傳薪十字路 教育部有意將該團與復興綜藝團歸併辦理 奈何他有心授藝卻不願放棄創辦的技藝團. 联合报. 1989-10-22 (中文(台湾)).
- ^ 纪慧玲. 結合“中國民俗綜藝團”人馬 李棠華出任團長“復興綜藝團”成立 照樣要你好看. 民生报. 1990-07-02 (中文(台湾)).
- ^ 曹韵怡. 從中華特技團到復興綜藝團 李棠華培育特技人才 馬不停蹄. 联合报. 1991-02-07 (中文(台湾)).
- ^ 蒋永佑. 李棠華二代傳人吸毒被逮 特技團名存實亡 李正森自稱四海幫堂主. 中国时报. 2004-03-10 (中文(台湾)).
- ^ 17.0 17.1 王鸿国. 李棠華師徒情深 為延續表演藝術而折腰. 中央日报网络报. 2016-09-08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
- ^ 林黛珲. 星空下來自七樓的訪客. 金门日报. 2012-01-10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
- ^ 吴文智. 《劍雨》魔術熱 戴立忍大玩神仙索. 中国时报. 2010-08-15 (中文(台湾)).
- ^ 黄阡阡. 肯定李棠華 行政院22日通過褒揚令申請. 旺报. 2016-09-22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
- ^ 明令褒揚. 总统府公报. 2016-10-05 [202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4)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