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大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大亮(586年—645年1月4日),雍州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唐朝开国功臣。被后世道教尊为神明,称为李府千岁李府王爷

生平

李大亮是北魏度支尚书李琰之的曾孙, 祖先本居于陇西郡狄道县,世代为著名族姓,祖父李纲是西魏南岐州刺史。父亲李充节是隋朝朔州总管、武阳公。李大亮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为庞玉部下行军兵曹。李密率领瓦岗军攻打东都洛阳,庞玉与瓦岗军作战,兵败被俘。瓦岗军将领张弼释放李大亮,与其结交。时任唐王的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辅助高祖,授士门令。劝降胡人有功,唐高祖拜李大亮为金州总管司马,旋擢迁安州(今湖北安陆)刺史[1]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禅让帝位予秦王李世民。世民即唐太宗,改元贞观。在贞观年间,李大亮出任过交州都督[2]、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左卫大将军、灵州大总管、工部尚书,晋封武阳县公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大亮领兵征伐从吐谷浑进犯而来的番兵番将,贞观十五年(641年)任灵州总管,与李靖协作击败薛延陀十万来犯之敌,受封为行军总管

李大亮从金州总管晋升到行军总管,对唐朝初年稳定政局贡献极多。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命李大亮协助房玄龄留驻长安

可惜太宗出征、途中御驾抵达洛阳休整时,便接收到李大亮病重不起的消息,太宗十分不舍,随即亲调汤药,命专人快马加鞭送到长安李府。而李大亮在临终前上书太宗“请求停止征伐高句丽”,不久便去世,享寿五十九岁。

李大亮为大唐戎马一生、功在社稷,终其一生清廉,家无余资,史载大亮去世时,李府家中只有米五石、布三十匹,甚是清贫。太宗收到李大亮讣闻后恸哭不已、甚为李大亮罢朝三日。追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陪葬昭陵。旧唐书的撰书史臣赞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名下无虚士矣!”。

经历

  • 武德元年(618年),李大亮被授予土门县令。境内饥荒,盗贼众多,李大亮召集难民、卖掉自己的坐骑,资助难民开垦荒地,李大亮亦领军打击盗贼,境内逐渐安定,政绩受到巡行视察的秦王赞赏。又因招降胡贼,李大亮升任金州(在今陕西安康市)总管府司马。
  • 王弘烈占据襄阳,唐朝派李大亮安抚樊、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及河南省邓县一带),进而攻下十余城。迁任安州刺史(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
  • 出使广州,至九江,会辅公祏反,用计擒拿住其将张善安。辅公祏领军包围猷州(在今安徽泾县城西),猷州刺史左难当固守,李大亮率兵将辅公祏击走。迁越州都督。
  • 贞观初年(627年),李大亮调任交州都督,封武阳县男。
  • 回长安任太府卿,不久又外任凉州都督。唐太宗击灭突厥后,在河南之地安置投降的胡人,任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而李大亮反对太宗优待胡人的政策,谏议停止招慰,让边塞汉人免去劳役,以专心务农。
  • 贞观八年(634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同年,唐军讨伐吐谷浑,李大亮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一起入青海,在蜀浑山大破吐谷浑军,俘虏其领军名王,缴获杂畜数万,爵位进为武阳县公,并拜为右卫大将军。
  • 贞观十五年(641年),任灵州总管,与李靖协作击败薛延陀十万来犯之敌,受封为行军总管。
  • 贞观十七年(643年),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宿卫两宫。
  • 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下诏让李大亮作为房玄龄的副手留守京城。不久患病不起,唐太宗亲自为他配药,让人从驿站送到长安。
  •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初一日(645年1月4日),病逝。

传说

台湾台南南鲲鯓代天府五府千岁大王李府千岁,据庙方沿革即为成神的李大亮。李公文武双全,相传与其结拜兄弟:池梦彪吴孝宽朱叔裕范承业之中,李公为大哥,五人辅助唐高祖李渊、为大唐效力且立下赫赫战功。

李公忠君爱国、体恤百姓,仙逝后,玉皇大帝敕封为代天巡狩,驻守人间,拥坐王船巡狩四方,以驱疫除瘟,圣称为大王李府千岁,以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李王(大亮)的圣诞千秋。[来源请求]

后来在明末时期,一艘奉祀李王在内的五府千岁及其中军府神像的王船,“游地河”的漂流到了台南北门南鲲鯓沙汕附近,被当地渔民奉请回乡、建立草寮奉祀,后因神迹显赫、广布流传,当地信徒感念神恩、倡议建庙,于是在永历十六年(1662年)修建“南鲲鯓庙”落成,即为南鲲鯓代天府的开基、与李王等五府千岁信仰在台湾的起点。

子女

  • 李奉诫,湖州安吉县令
  • 李奉倩,华州司法参军
  • 李守一,库部员外郎

注释

  1. ^ 《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八的《唐太守题名记》
  2. ^ 《嘉泰会稽志》卷二《太守》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唐书·卷62》,出自刘昫旧唐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099》,出自《新唐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