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
李因笃(1631年—1692年),字子德,[1]一字孔德,[2]号天生,陕西富平薛镇韩家村人,明末清初学者、诗人。
生平
李因笃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3]三岁丧父,不久李自成率军占领关中,随寡母田氏投外祖父就读。自幼博闻强记,遍读经史,人称神童。早年拒不出仕,自称中南山人。曾参加抗淸活动,当整个国家陷入乱世时,李因笃决定前往塞上寻找勇敢的士兵,希望能够召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消灭贼寇,为国家报效。然而,他的号召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回应。李因笃长期寄居陈上年家担任塾师,[4]“其投契之深,有同骨肉”。[5]康熙二年,顾炎武与李因笃在山西代州结识。康熙五年,屈大均亦寄居陈上年家中,由李因笃撮合,娶王壮献之女为妻室。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陈上年离职而去,李因笃携家归秦。精通《十三经注疏》,长律得杜甫家法,曹秋岳叹曰:“数百年无此作矣。”[6]著《诗说》,顾炎武称:“毛,郑有嗣音矣。”康熙七年(1668年),顾炎武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九年(1670年),李因笃东出潼关,走河南、再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各地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内阁学士李天馥推荐博学鸿词,列一等。授检讨,以母老辞退。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秋季入京。[7]奉命编修《明史》。因受到顾炎武的批评,再度辞归。[8]与周至县李二曲、眉县李柏合称“关中三李”,“生平与李二曲交最密,天生宗朱子,二曲讲良知。”[9]晚年抱病卧床,助王鸿绪修改《明史稿》。[10]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卒,年六十二。[11]著有《受祺堂诗集》。其先世为盐商,[12]父李映林“以文补邑诸生”,为明末冯从吾门生。
品德
彼于上书中曰:“吾年少时学习,成年后行为端正,此乃为臣子所当具备之品德也;辞去荣华富贵而乞求安养,则为子孙之苦心所在。”他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顺和照顾之情。他感谢皇上的敕令,但因为母亲的年老和病痛,他不得不辞去职位。尽管国家重视教育和教导孝道,他仍然选择了孝养年老的母亲。他的上书中提到了一些推荐他的人,如内阁学士项景襄、李天馥,以及大理寺少卿张云翼等。尽管有人推荐他,他却因为母亲的状况而无法接受这些职位。他表达了自己无法背离母亲的爱和照顾,无法接受生养他的母亲泪流满面,因此对仕途视若无睹。
参考资料
- ^ 《宋学渊源记》,卷上,页14
- ^ 《文献征存录》1册4卷,页607
- ^ 清人吴怀清编《天生先生年谱》称:“按康熙十八年己未先生告终奏疏云:臣年四十有九。又顾宁人是年与先生书亦云:弟年四十有九。依此逆推,当生崇祯四年辛未……《续疑年录》作崇祯六年癸酉生,误”。
- ^ 李因笃云:“予从陈祺公先生游凡九年,而八见其初度矣。”
- ^ 王蘧常《顾诗汇注》卷五《重过代州赠李子德在陈君上年署中》题注引王弘撰《山志》。
- ^ 《池北偶谈》卷十一
- ^ 《清史稿·儒林一》载:李因笃“博学强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昭许之。母殁,仍不出。因笃深于经学,著书立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矣。”
- ^ 顾炎武书简集《蒋山佣残稿》卷二《答李子德》
- ^ 《清稗类钞·李天生改王鸿绪〈明史稿〉》
- ^ 李富孙《鹤征录》卷一载:李因笃“老病在床褥,令二人捧稿,朗诵于枕侧。先生李因笃呼曰:‘改’。即加窜易涂抹,半载而毕功。”
- ^ 详见吴怀清编《李天生先生年谱》
- ^ 《田太孺人行实》,见《续刻受祺堂文集》卷4